从“缝隙”里看科学 学前教育专业

上传人:不*** 文档编号:365465188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缝隙”里看科学 学前教育专业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缝隙”里看科学 学前教育专业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缝隙”里看科学 学前教育专业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缝隙”里看科学 学前教育专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缝隙”里看科学 学前教育专业(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缝隙”里看科学 一、 问题背景缝隙是一堂情节新颖,内涵丰富的大班操作性科学活动。我喜欢指南中的一段话,它说道: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有了这样的激励,我决定重新出发,将钻空空的活动再次沉淀,真正以孩子的视角出发,引导他们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真正内化感知活动成分,从“缝隙”中看科学。二、 设计依据参照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目标

2、2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中对5-6岁幼儿提到: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并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制定简单的调查或计划并执行,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综上所述,我重新调整视角,以孩子角度出发,希望缝隙的每个细枝末节都能让孩子由内而外的深刻体验到,于是我尝试改变活动走向,将层次分得更细,步调走得更慢。敢于猜想制定方案实践方案小结经验比较观察落实生活,利用这样的改变获得的关于“空隙”的经验,尝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三、 教学情景情景一:任务引入,了解材料。师:孩子们,我们今天玩一个装

3、东西的游戏,看看桌上有些什么东西?盒子盖子用来干什么呢?勺子用来干什么?(教师通过示范动作让孩子充分了解材料的用途) 我们要装哪些东西呢?乒乓球、玻璃珠、米全部都要装进这个杯子里,能装下吗?预备:什么叫全部?我们今天要装的全部的东西是(教师让孩子初次看材料进行猜想) 师:究竟能不能,我们要试试才知道。可以怎么装呢?情景二:充分猜想,设计方案。1. 引发孩子猜想、设计 师:请两个孩子说,是这样吗?有不同意见吗?看来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你有几个想法呢?一个?二个?2. 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让孩子将自己的初次构想以图画形式呈现方案)师:你们会画乒乓球、玻璃珠、米吗?看看你们桌上有和我一样

4、的纸吗?哪边是上面?哪是下面?可以怎么记?(请孩子谈论方案记录的方法并把能想到的方法用图画出来。)3.分享孩子们的想法和设计的方案。 师:你想到多少种住的方法?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投影分享一个小朋友的方案。情景三:根据设计,操作观察,提取经验1.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操作观察师:是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方案了?对着自己的方案试一试,看看杯子里的那些东西之间是什么样子的?所有的乒乓球、玻璃珠、米都放进去吗?行的打钩,不行的打叉。(教师引导孩子尝试观察被子里的缝隙现象) 你的计划呢?你做到第几步了?(教师引导孩子按照自己的方案计划做事,从而衍生到生活态度中,潜意识告知孩子做事有序的生活道理。

5、)2.孩子经验交流师:都试过了吗? 有失败的吗?失败很正常,因为失败后我们就知道这种方法不行。有成功的吗? (简单的回答让孩子明白生活真谛,生活中很常遇到失败,失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师:有没有乒乓球、玻璃珠、米全部都装进去了的孩子(找一个装好的孩子分享)“请对着你的方案计划分享一下你的做法”。师:投影分享经验,同时老师记录孩子成功的方法。小结:小朋友找到了成功的方法,我想也许可能还有其他的方法也会成功,只是我们现在没找到。(回答的设计让孩子感知解决问题可以有很多中成功方法,不只是一种。)3.提取经验,总结规律小结:孩子们从这些成功的方法里,你们发现了什么?从大小(从黑板上老师记录的孩子们

6、的成功方法里提取经验)4.接纳同伴观点,尝试成功方法师:我们先把杯子里的东西分类放好。怎么分呢?(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并给孩子操作的时间,让孩子真正沉下来做事,不浮躁。)师:我们试一试他们的方法是不是把这些东西都装进去?装好的小朋友保护好你的成果哦!情景四:比较观察、描述操作结果。1.请孩子语言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师:都装进去了,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样的?米最后放,都在最上面吗?有的跑到哪里去了?它怎么下去的? (连续观察杯子里的具体情况再次引导孩子发现缝隙的存在,并请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缝隙的情况)2.绘画描述操作结果 师:成功了!刚才小朋友们画的成功方法是一层一层,看看你现在杯子里的情况是怎样的

7、呢?3. 请孩子们记录画出观察到的结果(老师准备杯子形状的空白纸、铅笔) (教师用立体的事物与平面的方案进行可见性地比较观察,让孩子充分理解缝隙的原理。)情景五:迁移经验,引发新问题师:出示新材料,大石头、小石头、沙子、水,请孩子猜想他们能一起装进一个杯子吗?如果可以,你想他们会是怎样装的?请你画一画。 (引用前期经验,教师让孩子面对新材料再次猜想并设计新方案,由此解读缝隙。)师:(投影孩子的方法一张)沙子装在杯子里是这样的吗?水装进去后会是这样吗?把你的方案带回家试一试。也许你会有新发现哦!(科学,解决一个问题又衍生另外一个问题,让孩子设计方案并带回到生活中去寻找真实答案,还原生活中的缝隙。

8、)情景六:运用经验,解决问题,回扣生活。小结:今天我们发现了钻空空的方法,你们会用吗?这个方法很妙哦,在生活中很多事情上有可以用到的。哪些地方会用到这个方法?(百宝箱、书包、玩具箱)赵老师这里有六个玩具箱,请你们小组合作收拾整理好,盖上盖子一起带走。 (让孩子在探究中学会与人协调合作,利用缝隙的原理解决生活中问题。)四、教学反思一音乐带领活动开启孩子们展开操作实践,激发参与热情,体验情智融合。二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物体本身,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的基本能力。40分钟的课堂中,从最初的直观地观察材料,进而观察洞悉杯子里呈现的具体现象,最后将抽象的方案设想与具象的操作结果进行比较观察,最终转

9、化为孩子自己所得的缝隙经验。三支持和鼓励孩子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活动中,教师鼓励孩子根据观察和发现提出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同时给予孩子充分操作时间,支持孩子反复尝试,允许犯错或失败。在同伴经验分享时,愿意接纳同伴观点,调整自己操作顺序。支持孩子大胆设想,将猜测用图画的方式一一列出,形成孩子个性的方案计划,并在探究过程中有目的有条理地去设法验证。四鼓励和引导孩子学习做简单的计划的记录,并自愿与他人交流分享。本次活动调整后的亮点有个关键词:计划、方案。就像五线谱一样串联着活动的每个关节,记录着猜想、观察、与探究的全过程与结果。从最初的猜想记录,触发孩子去探究,引发结果与猜

10、想的冲突,进而再一次尝试装东西,然后以图画方式记录下缝隙带来的真实成像,第一次抨击孩子心脏感知缝隙的奇妙,最后同样以猜想新材料的形式记录自己的计划,生发另一个新的探究问题。在科学研究中,我一直注重并支持孩子的分享交流,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因此我设计了两个环节在里面,1、以自荐的形式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成功装东西的经验,同伴能较好接受经验调整自己做法,这是一种学习方法。2、在会有经验的基础上,愿意尝试、协商、合作,这是一种工作态度。五总结科学经验,拓展联系生活,有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总归结于生活,通过今天的活动,孩子们能懂得物体间的缝隙

11、,并会先放较大物品再放较小物品填充缝隙,合理、有序地安排同一空间的物品,可以试着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五、 创新点说明“缝隙”是“钻空空”的升级版本,从孩子的视觉看问题,从孩子的内心看变化。教师从关注行为结果转变为感悟科学态度,这是一个度的提升。不仅是学会如何“钻空空”,更看中孩子通过“缝隙”而领悟出科学态度,这是教师的转变转化为孩子的转变。以下是创新点解析:1、 孩子能学会观察、比较观察、连续性观察,洞悉不同的方法带来的变化,体验缝隙的奇妙。2、 孩子能尝试为自己制定操作计划,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实施,不仅强烈地感应缝隙的真谛,更加学会做事有条理的办事态度。 3、孩子能端正心态面对成功与失败,在教师活动中传导的理念中,孩子知道成功的方法有很多,重在敢于尝试,还有承担失败的勇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