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58433446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5.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高》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登高》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登高》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登高》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登高》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高》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3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4、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教学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1、回忆学过的杜甫的诗望岳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

2、高适等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安史之乱中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3、写作背景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

3、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此诗用词凝练,音韵和谐,对仗工整,被后人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第一”二、诵读全诗,把握内容,领悟情感(一)、指导诵读生自由诵读,师作适当点拨。范读,齐读。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明确】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

4、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二)赏读文本1、从诗歌标题中获取揣摩信息登高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哀景衬哀情。2、从诗歌内容、表达方式的运用上,诗歌分为几个层次?二层,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三)研讨思想内容1、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白茫茫的沙滩、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诗人俯仰结合、视听结合、远近结合,营造了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清的境界。2、颔联两句诗是纯粹写景吗?如果不是,诗人在感慨什么呢?用对比衬托手法,既

5、感慨韶光易逝,人生短暂而渺小,感慨历史悠远、自然永恒而不可逆转,又因人生迟暮、壮志未酬而惆怅;同时因面对自然山水,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3、赏读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人说,此联包含了诗人绵绵的悲苦之情,请大家细读本联,看看它包含了诗人哪些悲苦?【明确】一悲:漂泊无依,作客他乡。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因此说是“常做客”。二悲:年迈多病、孤独凄苦。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三悲:世事艰难,壮志难酬。4、赏读

6、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三、全体学生深情诵读全诗。四、领悟诗文情感方法总结1、移情入境法:展开想象联想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2、意象分析法: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意境、领悟情感情感;3、知人论世法:能尽可能联系诗人生

7、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五、作业布置1背诵全诗。2译成白话诗。翻译时要发挥想象,补充形象,再创意境,充分创造本诗“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的基调氛围。3、延伸拓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 汉 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

8、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卷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