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5 第2部分 文言文考点突破 课时44 识记文化常识——分类识记辅以语境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358433431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006.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板块5 第2部分 文言文考点突破 课时44 识记文化常识——分类识记辅以语境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板块5 第2部分 文言文考点突破 课时44 识记文化常识——分类识记辅以语境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板块5 第2部分 文言文考点突破 课时44 识记文化常识——分类识记辅以语境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板块5 第2部分 文言文考点突破 课时44 识记文化常识——分类识记辅以语境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板块5 第2部分 文言文考点突破 课时44 识记文化常识——分类识记辅以语境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板块5 第2部分 文言文考点突破 课时44 识记文化常识——分类识记辅以语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板块5 第2部分 文言文考点突破 课时44 识记文化常识——分类识记辅以语境(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44识记文化常识 分类识记,辅以语境复习任务1.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构建全面的知识网络。2.熟悉高考文化常识题设误手法,熟练使用答题方法。考情微观年份卷别考查内容提问方式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卷寡人、百乘、国门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考查范围极其广泛,重点集中在官职、称谓、科举、礼法等方面。以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识为主,兼顾生僻的文化常识。但生僻只是表面上的,实则暗含了诸多“熟悉”因素,有的与教材密切相关,有的与选文内容密切相关。设误细小,多放在对象误用、范围扩大、职责混淆、时间颠倒等方面。新高考卷衔枚、车驾2021全国甲、乙卷,新高考、卷衅鼓、庙社、

2、闰月、辎重;犯颜、抵极刑、减膳、大理丞;甲子、宗室、海内、庶务;京口、遗民、部曲、传檄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020全国、卷,新高考、卷主司、殿试、司农、当轴;方士、保任、禁中、四六之制(四六文);太守、立嗣、周公、居摄;辇下、东宫、殿下、追比;乡试、宦官、晏驾、执政知识图要前备知识古代文化常识网络及积累方法一、构建古代文化常识网络图二、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积累方法古代文化常识点多面广,零碎难记,且记后易忘。只有广积累、勤巩固,才能拓展知识面。在识记上,不能仅仅依靠死记硬记,要在发散理解的基础上,巧记善记、记多记牢,如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串联整合记忆。当然,记忆

3、的方法有很多种,考生可以自悟自得,多总结一些巧法妙法,提高识记效率。1分类串记法(1)科举记忆法:明清时期科举共分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乡试中榜者为“举人”,会试中榜者为“贡士”,殿试中榜者为“进士”;举人中的第一名为“解元”,贡士中的第一名为“会元”,进士中的第一名为“状元”;一个考生,若能连获上述三个第一名的话,那他就是“连中三元”。(2)文体记忆法:教材所选的古文篇目,一般都是按“语录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这四种文体优选出来的。论语,语录体,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20篇;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编年体,是按年代顺序编写的史书;国语战国策,国别体,是分国叙述的记言史书

4、;“二十四史”,纪传体,是记载帝王、诸侯、社会各界著名人物事迹的巨著,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他均为“断代史”。(3)基数记忆法:殿试一甲等(状元、榜眼、探花);汉代二京都(洛阳、长安);政务三省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星宿四象分(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夜晚五时段(一更、二更五更);许慎六书创(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人有七情欲(喜、怒、哀、惧、爱、恶、欲);方位八荒地(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古国九州天(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儒家十义德(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2“一线串珠”法琳琅满

5、目的文化常识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只要有一条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化常识就可以成为一个知识系统,这条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例如记忆古代文化常识中的人物称谓,可以以人物姓名为线索,用这条线串起古代人们对人物称谓的一颗颗“珍珠”。示例:人物的称谓:直称姓名称字称号称谥号称斋名称籍贯称郡望称官名称爵名称官地谦称敬称特殊称谓。如李白的称谓:李白,称字“太白”,称号“青莲居士”,称籍贯“青莲”,称排行“李十二”,称官名“李翰林”,称爵名“李侯”,特殊称谓“谪仙人、诗仙、酒仙”。3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如记忆官职变动: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

6、便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4分清易混法文化常识中有一些易混知识点,一定要分清,如“谥号”“庙号”“年号”等的区别。常见“号”的区别:(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可分为三类:美谥,表扬性的: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周闻曰宣。恶谥,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好内远礼曰炀。平谥,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2)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一般

7、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的谥号最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5)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尊号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

8、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的,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炳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5表格、导图记忆法这种方法系统,清晰,高效。如明清三级科举考试简表:考试名称考试日期考场主考官中者称谓说明乡试子、卯、午、酉年八月京城和各省皇帝派遣考官举人第一名“解元”会试乡试后第二年春天京城礼部皇帝特派考官贡士第一名“会元”殿试会试后同年四月皇宫殿廷皇帝进士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活动一理解高考考查重点及其设误手法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

9、点所考查的词语大多是从文言文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能力和推断能力。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首先应分析高考所涉及的考点,明确备考方向。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是官职、称谓、礼法、科举等方面的文化常识。(一)官职自2015年全国卷开始考查文化常识起,官职类的知识点一直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官职包括官署类与官制类,既有中央官职,又有地方官职,重点是中央官职。下面是历年高考考过的官职常识,请判断正误,如错误,请说明错误理由。第一组1(2021全国乙)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答:_答案正确。2(2020全国)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

10、租税等相关事务。答:_答案正确。3(2020全国)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答:_答案正确。4(2020全国)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答:_答案错误。太守不掌管军事、科举事务,其职责有:治民、进贤、决讼、检奸、任免。范围扩大。5(2020新高考)执政指掌管国家政事,又指执掌国家大权的重臣,还可作为高级官员的通称。答:_答案正确。6(2019全国)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答:_答案正确。7(2016全国乙)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

11、员。答:_答案错误。“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职责范围不清。8(2016全国乙)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答:_答案正确。9(2016全国丙)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答:_答案正确。第二组1(2016全国甲)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答:_答案正确。2(2016全国丙)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答:_答案错误。“土地、户籍”属于户部的职责,不属于礼部的职责。范围扩大。3(2015全国)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答:_答案正确。(二)称谓中国是一个礼法社会,非常讲究称谓,称谓也反映了被称谓者的身份和地位。其中,与皇帝、皇家有关的称谓是重点。下面是历年高考考过的称谓常识,请判断正误,如错误,请说明错误理由。第一组1(2022新高考)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答:_答案正确。2(2022新高考)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答:_答案正确。3(2017全国)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答: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