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农村粮食生产和供给工作计划

举报
资源描述
稳定农村粮食生产和供给工作计划 一、 稳定农村粮食生产和供给 发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等指挥棒作用,压紧压实粮食安全属地责任。十四五期间,全区粮食年播种面积保持在0.92万亩以上,其中大豆0.06万亩以上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细化完善、认真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规模种植双季稻补助、种粮大户奖励、蔬菜大棚规模轮作水稻补助、山垅田复垦种粮、水稻种植保险等各项扶农惠粮政策,鼓励新流转土地改种水稻、鼓励抛荒撂荒耕地复耕复垦种植粮食作物、支持水稻生产功能区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出台我区发展粮食生产配套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国家、省、市、区多级惠粮叠加补助政策激励效应,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鼓励农民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和效益。深入开展粮食产能区增产模式攻关等高质高效创建,建设20亩以上规模示范基地,大力推广水稻、甘薯、马铃薯等优良品种,落实水稻工厂化机插育秧、水稻精量播种、全程机械化等关键技术措施,发展代耕、代种、代防、代收、代烘等社会化服务,稳定发展双季稻,采取清种、间作、套种、轮作等方式,扩大甘薯、玉米等旱粮作物种植面积。采取多种稳粮增收轮作模式、果园套种粮食模式、种植结构调整改种粮食模式等关键性集成技术措施,统筹兼顾农民稳粮生产与经济增收,极发展优质稻,水稻品种优质率稳定在80%以上抓好粮食储备流通。根据省级统一部署,推进数字化粮食储备库建设,积极对接全省粮食储备信息化一张网建设,提高粮食储备智能化、信息化管理水平,确保粮食收储妥善、合理。以现代化粮食储备库建设为中心,积极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提升粮食加工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依托我区粮食批发物流的发展基础,开展产销协作,鼓励粮食企业加大引粮入芗力度,推进绿色安全储粮,健全粮食协同保障机制,促进优购、优储、优加、优销。完善粮食安全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全面掌握粮食供需、价格波动情况,开展数据监测预警分析,提升应急预警能力。 二、 我国现代化农业取得的成绩 (一)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和巩固 截至2018年7月底全国已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1.77亿亩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0.34亿亩。同时在两区基础上创建集中连片、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农田。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18年底,全国已建设高标准农田6.4亿亩。截至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6.58亿吨,是1949年的5.8倍,连续7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粮食播种面积连续7年稳定在17亿亩以上;单位面积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350公斤以上。 (二)现代化农业科技实力取得可喜进步 2018年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8.3%,比2010年的52%提高了6.3个百分点。2017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接近10亿千瓦,机播面积18.4亿亩,机耕面积13.5亿亩,机收面积14.2亿亩,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2018年我国良种覆盖率超过97%,良种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5%。 (三)农产品品种结构发生明显改变 经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8年玉米播种面积由2015年的67453万亩调减为63194万亩,调减了4200多万亩;2017年大豆播种面积由2013年的7050万亩扩大到8245万亩,增加了近1200万亩。改革后,价格由改革前较高的临储价格向较低的进口价格靠拢,起到了调节供求关系的作用。 (四)农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数据,2018年三品一标产品总数为121827个。其中,绿色食品数量为30932个,有机食品数量为4323个,无公害食品数量为84049个。绿色食品抽检合格率达99.34%。 (五)农民持续增收,城乡差距缩减 在宏观经济趋缓和农产品价格下降的双重背景下,农民增收速度由两位数缩减为个位数,但仍然保持在8%以上,高于GDP增速两个百分点左右。此外,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降至2.69,为18年来的最低点。 (六)农业生态环境向好发展 据生态环境部数据,2017年净减少耕地面积降至89万亩;2018年化肥、农膜施用量连续两年下降,农药施用量连续三年下降。另据水利部数据,2018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比2011年减少3.18亿亩;农业用水量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61.4%,比1997年下降了9个百分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36。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8年水稻、玉米和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达37.8%和38.8%,比2014年降低2.6和2.2个百分点;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2%;禽畜粪污综合利用率达64%。 三、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一)动态性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性比较强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变化,即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现代化只有阶段性目标,而没有终极目标,即在不同时期应当选择不同的阶段目标和在不同的国民经济水平层面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根据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历史进程,一般可将农业现代化分五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阶段及发达阶段。一个国家、地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农业发展现状,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符合实际而又便于操作的决策。 (二)区域性 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非常丰富,但它们有自身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态资源条件的。因为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国家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即使同一个国家不同区域,同一区域的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现代化内涵具有区域性特点。 (三)世界性时代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推进,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农业将全面融入到国际市场竞争之中,面临着来自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挑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来分析农业现代化,将区域农业现代化放在国际大舞台之上,依据国际公认的标准来判断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否实现了。 (四)整体性 有的学者提出,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同时也包括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因此,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就要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软件建设,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相协调,与农村制度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配套。如果忽视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将无法顺利实施,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从根本上改造传统农业,大大缩小与发达国家农业的差距,在一些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总体和平均水平上大体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虽然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条件和情况各不相同,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但是,在最基本的特征方面,应当是共同的,这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 概括地说,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 四、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义 (一)是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客观要求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现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体现,农业农村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明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比较突出。必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力量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确保在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农村不掉队、同步赶上来,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进度和质量成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头重头在三农,基础和潜力也在三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对国内外形势复杂变化,把握发展主动权,需要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守好三农这个战略后院。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同样需要挖掘农村巨大市场潜力。必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把农业农村现代化摆到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三)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 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产能迈上1.3万亿斤新台阶。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提前一年实现较2010年翻番目标。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9348万,剩下的551万农村贫困人口也将如期全部脱贫。但也要看到,三农发展面临不少新矛盾新挑战,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增加,供给保障能力仍需进一步巩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薄弱,农民增收速度放缓。必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有效克服各种风险挑战,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五、 农业农村发展背景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要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对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部会同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向农业农村各领域渗透融合,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信息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智慧农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农产品电商快速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逐步应用,数字乡村建设起步良好,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手段新动能。 十四五是农业农村信息化从盆景走向风景的关键时期。从发展机遇看,一是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领域成为政策高地,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二是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农业农村领域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空前活跃,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三是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农村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内循环的增长极、消费增长的新兴力量。从面临挑战看,主要还存在网络基础设施不足、创新能力不足、有效数据不足、人才不足等突出短板。顺应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推动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加快发展,更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按照《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等上位规划总体部署,《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十四五时期推进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指引性文件。 六、 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未来方向 以上诸方面的挑战不仅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建立高效、优质、节约、友好的品种研发体系 由于人口压力和资源约束,我国农产品品种的研发和推广始终建立在高产的基础上。但是,当粮食安全、农民增收、质量安全、环境友好这四个方面的诉求被统一到一个内涵之后,建立一个高效、优质、节约、友好的品种研发体系,显得重要且急迫。 (二)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品牌化经营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消费者逆向选择,造成价格信号失灵,消费者出价低于生产者成本,从而迫使生产者放弃绿色食品供给。这种优质不优价的现象成为现代化农业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 (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