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高考)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3讲 课题7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含解析)

gu****iu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29.50KB
约14页
文档ID:345742318

课题7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标要求 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社会发展,认识这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汉代儒学正统呈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三教融合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隋朝“三教合归儒”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三教并行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唐中期复兴儒学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思维深化 唐代“三教并行”唐代实行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儒、道、佛三教得以各自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明显地受到来自佛、道两家的压力二、文学艺术文学魏晋南北朝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文学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李白、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书法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隋唐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绘画东晋出现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隋唐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归纳总结 唐朝社会变迁对唐诗风格的影响(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景象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3)晚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日渐衰落的社会景象三、科技魏晋南北朝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地理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隋唐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印刷术唐朝已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医学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四、中外文化交流佛教东传高僧来华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西行取经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的高僧玄奘,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佛教外传鉴真东渡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学问僧来华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是其中的代表其他文化交流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日本、新罗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其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唐朝后期,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图解历史 唐朝中华文化圈的形成点拨:中华文化圈是以中国为主体,范围包括越南,朝鲜和日本等东亚国家。

它是一个多样统一、有机组合的文化世界汉字、儒学、中国化佛教和中国式典章制度,是中华文化圈的基本特征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一方面促进了唐代经济的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唐代文明的对外传播泽被东西,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链接·选择性必修3·P52-53]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物质文化传出(1)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中亚向西传播(2)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3)瓷器主要经过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传入(1)西汉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苜蓿、葡萄等作物(2)从西域传入中原的物种有: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3)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精神文化(1)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2)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3)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4)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图解历史 中西文化交流佛道盛行与反佛道斗争——范缜和韩愈的反佛思想材料一  (范缜) 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浮屠害政,桑门蠹俗(浮屠和桑门指佛教) ……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堕游,货殚于泥木——《梁书·范缜传》材料二 韩愈从财赋方面指出僧道浪费了封建国家的财富;从封建伦理方面指出佛教“弃而君臣,去而父子”;他通过总结历代皇帝如梁武帝等崇佛祸国亡身的史实,认为:“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旧唐书·韩愈传》);他不相信佛教的因果报应,大胆地声称“佛如有灵,能作祸焉,凡有殃咎,宜加原省”(《原道》)韩愈模仿佛教的传法世系,编造了一个儒家的“道统”该道统由尧开其端,一直传到孔孟,与佛老的“道统”不同,而在时间上更早,且更具正统的权威性韩愈以孟子之后儒家唯一的道统继承人自任韩愈还在《原道》中指出了儒家“道统”的具体内容,这就是孔孟所讲的仁义道德道统说”的提出,为封建伦理纲常的永恒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使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得以重新确立——摘自周晓光《中国传统文化史概论》[材料导读] 材料主旨是范缜和韩愈二人的反佛思想1)材料一:第一层是范缜的唯物论思想;第二层是佛教盛行的危害2)材料二:第一层是韩愈指出了僧道的危害;第二层是韩愈对佛教盛行的鲜明态度;第三层是提出“道统说”。

依据材料,概括范缜和韩愈二人反佛思想的相同点,并指出韩愈思想的新内容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相同点:都指出佛教违背了伦理道德,浪费大量财富,危害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还都对佛教教义内容进行了批判新内容:创立“道统说”,并以儒家道统传人自居,通过维护封建纲常和恢复儒学独尊地位,来消除佛教的影响1.儒、佛、道的争鸣与融合2.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唐代中期出现儒学复兴运动是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1)科举制的诞生,引导人才的培养,为儒家学派的思想发展创造条件2)以韩愈、柳宗元为首掀起的古文复兴运动,中唐以后,儒学开始突破传统经学的束缚,用新的思想、观点来理解儒学3)统治阶级为加强统治也大力提倡儒学思想汉文化的生命力——东亚文化圈材料 隋唐以后,东亚汉文化圈并非中国一个国家所创造的文化,而是东亚国家,特别是东方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与中国共同创造的文化一方面,它是一个文化大融合与借鉴的过程,包括吸收印度和其他西域文化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东亚各国之间形成了重要的文化互动。

东亚各个民族和国家在接受华夏文明影响的同时,也根据本国的需要,有取有舍日本模仿盛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书不失为明智比如,日本的漆艺、制刀、朝鲜的青瓷、丝绸制作,安南的陶瓷,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技术水平而华夏文明也从周边各国获得了新鲜的文化血液总之,在接受华夏汉文化的同时,东亚各国并未失去其文明的个性可以说汉文化的生命力是由汉字文化圈中的各个富有个性的文化单元来维系的——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材料导读] 材料主旨是东亚汉文化圈的形成材料共三层第一层从两方面说明东亚汉文化圈形成的方式;第二层着重结合日本和华夏文明在东亚汉文化圈形成中所发挥作用的体现;第三层说明东亚各国在东亚汉文化圈中的个性发展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东亚文化圈形成的理解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东亚文化圈是中国和东亚各国,特别是朝鲜、日本等国共同创造的文化;是一个交融和借鉴的过程;各国之间的交流不是单一的,而是双向互动,东亚各国学习华夏文明,华夏文明也从周边各国吸取新鲜血液,得到丰富和发展;东亚各国对华夏文明的吸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依据本国需要,各有取舍,并保留了本国文明的个性;东亚文化圈是由多个富有个性的文化单元组成,是一个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结合。

全面认识东亚文化圈中华文化向朝鲜、日本、越南的传播有三个层面并衍生出维系东亚文化圈的四根纽带三个层面物质文化主要是中国向这三国的民族迁徙所伴随的汉字以及稻作文化的传播精神文化主要是儒学和佛教的传播制度文化主要是官制和法制的传播四根纽带汉字的使用奠定共同心理基石儒学促进精神文化整合汉传佛教维系共同信仰天朝礼治体系维系区域政治秩序绚丽多彩的盛唐文化——唐代文明是否兼收并蓄材料一 “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材料二 “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摘编自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与晚清的中外文化交流》材料三 “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摘编自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材料导读] 材料是有关唐朝文化的演变及其特点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唐代史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一:论题: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阐述: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唐朝风气开放,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中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印度、中亚、西亚的宗教、艺术,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丰富了人民的生活示例二:论题:唐朝文化是保守的阐述:唐代的官职(科举制)、兵制、刑法(《唐律》)、土地和赋役(均田制、租庸调制)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政治制度、伦理文化都没有发生改变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