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B)

举报
资源描述
株洲市天元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题(B) 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45分 1.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郑庄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这主要反映出 A.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 B.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 C.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D.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道德 2.下图为某学生针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作的一幅漫画《一锅好汤》。其意是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使百家思想得到均衡发展 B.兼采众家之长的理念 C.尚未实现学术的高度统 D.使儒家思想名存实亡 3.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下面的材料: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 A.元朝推行民族平等政策 B.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C.元朝沿用唐朝“羁縻”政策 D.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4.战国时期《吕氏春秋.审时》篇中首次提到农业“三才”。指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该理论 A.反映了儒家“天人感应”生态观念 B.适应了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势的需要 C.反映了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成熟 D.不利于畜力、自然力、机械力的普及 5.有学者指出,科举制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它所促成的“上升”型流动,也在于其“下降”型流动。下列对科举制“上升”和“下降”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央加强了对选官的控制 B.促进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C.提高官员群体的文化素质 D.平衡官员来源的地域分布 6.1916年6月8日,漫西家马星驰发表了漫画《今日始撒手长往乎》(如图).漫画可用来说明 A.三权分立体制导致了袁世凯的专制 B.袁世凯的卖国行径阻碍了中国发展 C.袁世凯独的规统治破坏了民主体制 D.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7.下面是《1912-1915年全国报社及报纸发行变化统计表(据不完全统计)》。1912年后的数据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报社数(单位:家) 1912年 1915年 全国 其中 全国 其中 北京 上海 汉口 北京 上海 汉口 500 50 15 6 / 20 5 2 报纸发行量(单位:份) 1912年 1913-1915年 4200万 3900万 A.政府高压政策的加强 B.“二次革命”的失败 C.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 D.各种“主义”的冲击 8.近代中国,孙中山等革命派推崇王夫之,将其视为“恢复中华”的思想先驱,并印发王夫之的《黄书》等有关“华夷之辨”的书籍,倡导“排满革命”“光复旧物”。此举 A.复兴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B.高举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体现了革命派的斗争策略 9.有学者指出,从社会发展和分层角度而言,人类的食物结构在原始社会无差别或差别很小,进入阶级社会后,差别出现并逐渐拉大。这意在说明 A.阶级压迫加大了贫富差距 B.奴隶社会落后于原始社会 C.社会发展拉大了不同阶层食物结构的差距 D.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食物的能力 10.如图所示为1946年5月1日刊于《联合画报》上的漫画作品《张果老向着民主唱,背着民主跑》。该作品 A.体现了中西艺术风格的融合 B.讽刺了国民党倒行逆施的专制行径 C.揭露了官僚资本的卖国本质 D.表现了知识分子对联合政府的向往 11.下表是国家统计局调查的我国某一历史时期, “国家计划”成分在经济中的比重。表格中“1”“2”代表的年份可能是 A.1927年,1949年 B.1949年,1965年 C.1966年,1976年 D.1978年,1998年 12.“他们将自己生活的时代视为拉丁语文学的重生或复兴,并创造了‘中世纪’一词,表示自己生活的新时代与几个世纪以前的黑暗时代截然不同。”材料中的“他们”属于 A.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 B.宗教改革时期的改革者 C.启蒙运动时期的学者 D.科学革命时代的科学者 13.下图是《德国的对外扩张(1938~1939年)》。对此图的历史解读,正确的是 A.此时欧洲战争策源地正式形成 B.德法处于“奇怪的战争”阶段 C.此图可示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 D.苏德爆发战争使二战规模扩大 14.二战后,英国经济由盛转衰,经济增长率长期落后于其它发达国家。英国这种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创新乏力,综合国力持续衰落的现象,被称为“英国病”。为此,英国政府进行过许多努力,但更效果不彰,直到撒切尔夫人主政期间,“英国病”才基本治愈。撒切尔政府的主要成功经验是 A.加强国家干预经济增加计划性 B.通过制度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C.推行企业国有化加强宏观管理 D.发展信息产业激发创新活力 15.下图为1824年德国画家弗里德里希所绘《希望的毁灭》,它虚构了一只前往北极探险的“希望号”木船撞毁于海上厚冰的情状。画中仿如巨石的厚重冰片层层相叠,相形之下一只小船翻一旁。该作品体现了 A.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工具进步 B.浪漫主义对理性主义的质疑 C.分裂影响了德国的发展前景 D.现代主义对天人关系的反思 二、材料分析题: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经济领域中的体现,指表现于经济领域内的一种民族情绪。罗志田先生说过,提起近代中国(主要是晚清时期)的民族主义,“多想到其因外侮而起的救国观念与卫国运动”。那么,具体到近代中国的经济民族主义,则自然可以“顺推”为近代中国经济领域“因外侮而起的救国观念与卫国运动”。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那时,早期改良思想家提出采西学、制洋器;振兴百工、发展商务、实行商战等。 ——摘编自李玉《认识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的新维度》 材料二  众所周知,“经济民族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给欧洲和美国乃至世界带来深重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40年代,痛定思痛,根本克服“经济民族主义”的国际制度被设计出来。二战后,美国“经济民族主义”为“经济自由主义”取代,“经济民族主义”逐渐没落。……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新保守主义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主导思想时,美国的贸易政策则发生了逆转,主张加强政府对外贸活动的干预,实行“公平与合理贸易”政策,以保昔日的竞争优势。这样一种以非关税措施为政策工具的贸易保护主义也被称为“新经济民族主义”。这样的“经济民族主义”,表面上是对美国有利的,但是实际上是对美国不利的。 ——摘编自庞中英《积极应对全球“经济民族主义”的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及其积极作用。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民族主义”的认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此可见,在商品经济时代,具有决定意义的不是门第和血统,而是人的才干,是人的素质。于是,人的地位、人的价值、人的自我完善等问题突显出来。人们对等级制度和“天生”的“高贵”产生了极大怀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文主义出现了,天赋人权理论产生了,启蒙运动发展起来。所以……(这些)不是哪个人编造的,而是时代的呼唤。 材料二从这时起,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已很难分开,所以国际史学界将这两种运动统称为社会主义潮流。这是一股全新的历史潮流。从工人运动的情况来看,主要有1848年巴黎工人的6月起义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一系列工人大罢工,特别是1885年美国芝加哥工人总罢工,突出了8小时工作制的口号等。社会主义运动方面,主要有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建立、巴黎公社革命、各国工人阶级的社会民主党或社会党建立(到1889年已有14个国家建立了工人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广为传播……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历史学习精要》 (1)依据材料一,你认为“时代的呼唤”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19世纪社会主义“是一股全新的历史潮流”的主要理由有哪些?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和空间都有不断的变化:由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这一“自己”与“他者”之间的互动,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占有了更大的地理空间,经历数千年,一个多元而复杂的中国文化体系终于成形。 ——摘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析(任意一点或整体) ,并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 A 2.B 3.D 4.B 5.B 6.C 7.A 8.D 9.C 10.B 11.D 12.A 13.C 14.B 15.B 16.(1)内涵:对外要求抵制外国经济侵略,收回已失的经济利权;对内大力振兴实业,发展民族经济。(其它表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积极作用:推动救亡图存运动,争取民族独立;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加强中华民族认同感;促进现代商业理念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2)认识:①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争取民族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相对获益;②不利于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③应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发展民族经济;民族国家理性需要经济民族主义;处理好经济民族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至少两个角度) 17.(1)人权自由、政治平等、民主民族意识、法治、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等。 (2)社会主义运动有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工人运动不断发展;工人政党建立和壮大;社会主义运动政治斗争与经济斗争结合;社会主义运动国际联合;马克思主义广为传播;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密切配合;社会主义不断付诸实践。 18.观点:中国文化在兼容并蓄与自我更新中不断发展。论证: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西域的香料、核桃、葡萄等植物传入中国,还有多种乐器、歌舞以及佛教等传入中国,佛教在魏晋时期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宋代新儒学则融合佛教、道教思想,形成更为思辨和和理论化的理学,儒学家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不断进化。近代中国受到西方强势的工业文明冲击,原有的制度和文化的弊端日益显露,但是中国文明没有消亡,先后有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以“救亡图存”为目标学习器物、制度和思想,改造中国文化,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总结: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同时不断学习更新,使中国文化在优秀传统基础上历久弥新,为世界文化做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