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一扶之三支一扶申论题库完整版带答案(精练)

举报
资源描述
三支一扶之三支一扶申论题库完整版带答案(精练) 第一部分 单选题(50题) 1、给定资料:  2016年2月,一家媒体评论文章《污水处理厂为何不治污》认为:“以治理污染为本职的污水处理厂,竟然成了超标排污大户。而治本之策,在于提高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文章点出了提标问题。  为反驳上述文章,科学研究员A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连发三篇评论,认为“提高排放标准不是治本之策”。反驳文章在环保圈内大量转发,成一时热点。  紧随其后,一份信函被递送到环保部主要领导的案前,此信出自一家环保企业。“污水处理厂建在哪,排污就在哪,哪里就会形成黑臭水体。标准不提高,全国大规模治理黑臭水体的行动恐怕会变成一场劳民伤财、无功而返的运动。”上述信函写道。  自此,一场大规模的“提标”争论在行业内掀起。  “污水处理系统有多个问题,标准只是其中之一。而相比之下,更大的问题则在于污水处理系统落后 【答案】:支持的理由:一是不提标将造成治污行动无功而返。排放标准过低,导致污水处理厂建在哪,排污就在哪,阻碍了治污行动。二是迭标排放的水质太差。按一级A标准处理的水是劣五类水标准。三是排放标准过旧。随着污水处理量的增长和污水处理能力的增强,国家标准也应该进行相应提升。反对的理由:一是提标不是治本之策。污水处理系统落后、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是根本原因,排放提标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二是提标成本过高。将污水处理厂标准提升至一级A花费巨大,会造成财政的极大负担。三是排放标准不能一刀切。国家标准首要保证全国污水处理底线,地方根据不同地情和政绩观,可以选择执行更为严格的标准。 2、给定资料:  334亩碳中和林,20年6674吨温室气体。2016年8月22日,G20杭州峰会碳中和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将以造林的方式中和G20杭州峰会产生的温室气体,使此次峰会成为史上首个低碳峰会。  G20杭州峰会碳中和项目是由国家林业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倡议,经外交部批准启动的项目,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浙江省林业厅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组织实施。启动仪式上,老牛基金会和万马联合控股集团分别捐资85万元和65万元,将全部用于该项目。  经过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计量,G20杭州峰会期间交通、餐饮等将排放温室气体6674吨二氧化碳当量(注:二氧化碳当量是指一种用作比较不同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度单位)。  2017年3—4月份适宜的造林季节,项目实施部门将在杭州临安太湖源镇营造由红豆杉、银杏、浙江楠等珍贵乡土树种组成的334亩碳汇林(注: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做好后期抚育管理工作。  据测算,每亩碳汇林每年可以净吸收1吨二氧化碳当量。按此计算,334亩碳汇林将在未来20年里完全中和G20杭州峰会排放的温室气体,抵消会议的碳排放,实现峰会零排放的目标。  作为一种新型的环保形式,“碳中和”已成为当前国际大会和体育赛事所采用的碳减排国际惯例。  如今启动的这一项目,使得G20杭州峰会成为继2010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天津会议和2014年APEC会议后,中国政府通过造林方式实现零排放目标的第三个大型国际会议。  与此同时,这也是浙江碳汇林业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近年来,浙江先后成立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浙江碳汇基金等,全省目前共募集社会资金近1.6亿元,已完成碳汇造林5.47万亩、碳汇森林经营9.21万亩,碳汇林面积约占全国的10%。  最新监测数据表明,浙江森林面积60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60.91%。全省森林年吸收二氧化碳5812万吨,在保持水土、提供森林旅游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达4388亿元。  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高风说,G20杭州峰会是2016年我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也是近年来中国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峰会。峰会将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经济治理开创新愿景、提供新动力,受到世界瞩目。我国政府决定通过植树造林增汇的方式抵消峰会造成的碳排放,是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务实行动,向世界传递低碳、环保办会的积极信号。G20峰会碳中和项目的启动,不仅贯彻了我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同时也践行了G20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精神,展现了中国与全球主要经济体一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世界经济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决心和努力。  据原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黄旭明介绍,实施峰会碳中和项目,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抓住机遇、接轨国际、创新实干的表现,更是林业创新发展融人和服务峰会的重要载体,他要求省直有关部门和杭州市人民政府,通力协作,保质保量地如期完成G20杭州峰会碳中和项目的造林任务,向二十国集团和关心绿色低碳发展、环境保护的社会各界提交一份完美的答卷。  根据“给定资料”,归纳概括G20杭州峰会启动碳中和项目的意义。 【答案】:G20杭州峰会启动碳中和项目意义重大:  一是践行了G20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精神,成为史上首个低碳峰会;  二是贯彻了我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展现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心;  三是成为林业创新发展融入和服务峰会的重要载体,促进碳汇林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  四是科学地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接轨,向世界传递低碳环保办会的积极信号;  五是抵消峰会的碳排放,实现了零排放的目标。 3、给定资料:  让城市如大自然般环境优美是每个人的愿景。近年来,“生态城”“宜居城”“山水田园都市”等理念的提出,意味着生态建设已列入政府工作重心。但“绿色”最好看也最难“画”,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二次污染的困境。  2016年8月8日,有网友曝料称,河南省商丘市一条街道两边的树根被人用水泥浇灌,目的是抑制空气浮尘。有媒体指出,把树根用水泥浇灌,会阻碍树的成长,甚至把树“逼死”。此事引起商丘市相关部门重视。当天下午,他们组织人员连夜切割水泥,为树揭盖松绑。  10日上午,商丘市委宣传部通报了该事件的调查进展,承认在施工中存在“监管不到位”。通报称,经查,梁园区公用事业局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为减少黄土裸露,对破损严重的哈森路人行道实施硬化,但“由于时间紧,监管不到位,局二级机构区市政工程管理处人力不足,招用的社会施工队没有按照要求施工,致使部分行道树池被一体硬化”。  尽管此次事件中4名涉事官员已被迫责处理,但近些年,用不可思议的“环保”方式挑战公众神经的事件,屡见不鲜。英国《卫报》曾刊文《中国的绿色承诺只有一层油漆那么厚》,将矛头对准“云南富民荒山刷绿漆”事件;2009年,我国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印发了《关于禁止大树古树移植进城的通知》,但是“大树进城”充景观之风仍在各县市盛行……  无论是“水泥封树”,还是“荒山涂绿漆”,这些打着保护生态旗号,却破坏生态的行为,在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贾卫列看来,都属于“伪生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硬化河道。为了防洪排涝,修筑堤坝是必要的。但是,很多城市把整个河流的堤岸全部硬化.甚至为了排水方便,把原先自然状态的河道截弯取直,并用水泥、石头等砌垒住河堤、河床,致使河流的自净、蓄洪能力下降。  拔除杂草。虽然这能让草坪看上去更整齐划一,但会造成地皮裸露,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此外,把城市林地落叶扫掉,表面看似“干净”,实质是将养分扫走,导致森林树木储水、降尘功能降低。  人造绿化。利用“冷冰冰”的水泥隔离带和“摆花坛”等假绿化来刻意营造城市的色彩,或者栽植人工草皮,把道路、河流原有的林带砍掉,栽植上所谓的“色带”。这些人为营造城市绿景行为,忽略了景观生物生命力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协调性,犹如一个生命体“有头有脚却没有身子”。  大树移植。在许多城乡规划建设中,移植外来植物,造成当地原有的生态系统破坏。调查数据显示:有些城市大树移植成活率很低,死亡率超过70%。更有甚者,今天栽大树,明天改花园,后天植草坪,这种反复折腾,使得当地的植被、生态反复被破坏。  转移污染。打着建设生态文明的旗号,进行污染跨区域转移,把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经过包装后,以生态项目的名义迁到农村或者不发达地区,加重当地污染。此外,有些生态建设只是空喊口号,却没有落实措施。比如,建设统一的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后,却不按规范运营,或者是在生态农村建设中,铺设下水管道后,污水不做处理直接排入河道,这些都使得污染加剧。贾卫列强调,“伪生态”与生态文明建设背道而驰,如果它长期存在,将会混淆保护生态和破坏生态的界限,致使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成为乌托邦。  在贾卫列看来,“伪生态”的存在,是由于我们仍用工业文明的思维去诠释“生态”,片面理解建设生态文明就是治污、种树,忽视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地方政府追求GDP的绝对增长,以至于把中央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战略,当作政治口号和争夺资源、牟取经济利益的工具。此外,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使得老百姓不能有效地进行监督,而决策者缺乏最基本的生态环境基础知识,也使得“拍脑袋”的决定存在。  要使“伪生态”转变为“真生态”,必须正确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它是人类在适应自然、利用自然过程中,建立的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 【答案】:“伪生态”是对生态文明的片面理解,属于破坏生态的行为,与“真生态”背道而驰。硬化河道、拔除杂草、人造绿化、大树移植、转移污染等都属于“伪生态”,此类现象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用工业文明思维诠释“生态”、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政治口号和牟利工具,以及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导致的。“伪生态”的长期存在,会混淆保护生态和破坏生态的界限,并且阻碍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必须正确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才能“去伪存真”实现“真生态”。 4、给定资料:  2016年全国期间,“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一大热词。报告中如是写道,“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三个方面。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说到工匠精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日本制造。知乎上有个热门问答“日本的工匠精神到底是怎样的?”有着非常翔实的介绍。其中,被广泛引用的是好莱坞巨星娜塔莉·波特曼在哈佛毕业典礼演讲中提到的一个例子。她和丈夫去东京一家著名寿司店吃寿司,发现寿司好吃到让她这个素食主义者都欲罢不能,但发现店里只有6个座位。她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不扩张,后来朋友向她解释:东京所有最棒的饭店都这么小,而且只做一样料理,因为他们认为,要把事情做好做漂亮,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对事物追求至善至美过程中的愉悦。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不难提炼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它指的是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对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套用财经学者吴晓波的话来讲,工匠精神就是:做电饭煲的,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粘锅;做吹风机的,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做菜刀的,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做保温杯的,能让每一个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热水;做马桶盖的,能让所有的屁股都洁净似玉,如沐春风……  而工匠精神的反面,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滥造。当然,制造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工匠精神也不例外,只不过,相较于粗制滥造赚快钱,坚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难、也是唯一正确的路。你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  工匠精神不单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理念,它也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方向。从低端制造的泥淖中走出,淘汰落后重复产能,加强技术创新,其最终目的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与形象。只是,转型并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够完成的。道理大家都懂,问题的关键在于该如何付诸实践。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持有工匠精神之人。有人说,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匠人之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是世界各国王富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为何今日的中国制造却给人粗制滥造的印象?显然,工匠精神的有无,与社会环境的变迁息息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