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11

举报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人教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人教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葛灵顿葛灵顿教材概述教材概述寡人之于国也是战国中期儒家大师孟子的论说文。学生曾在初中学过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而两文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则与本文是基本一致的。课文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前面四个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委婉地批评梁惠王与邻国国君一样不行“仁政”,导致虽尽心尽力但政绩不佳的结局,为下文具体阐述“仁政”主张张本;后面三个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它集中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措施,是文章的主体,也是教学探讨的重点所在。在文中孟子继续高举“仁政”“民本”的大旗,阐述自己的“王道”思想。教师在对本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抓牢文言教学的常规重点外,还应将文学常识的掌握放到重要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说,理解有关孟子的思想精髓远比掌握几个文言现象重要得多。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还处在积累的阶段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1.学习孟子仁政的思想;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包括理解课文中实词与虚词的意思,通假、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一些固定句式的使用;3.通过诵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新课标指出,应该“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因此,学习孟子仁政的思想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由于本文系诸子散文,时间跨度大,学生较少接触论辩式议论文,因此,“通过诵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思路方法思路方法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实现教师“授之以渔”、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本教学设计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古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疏理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本课教学适宜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引进朗读资料。课时安排:2 课时三维目标三维目标1.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2.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3.理解文中“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故事的作用。4.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导语设计导语设计情景导入情景导入精心校对版本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同学们,大家在初中阶段都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现在我们一起将该文试着背诵一遍。(师生齐背)刚才我们背诵课文了,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篇课文的主旨句是什么?(生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那么这里的“道”又是指什么呢?(生答:孟子所说之“道”是指“王道”,即施行仁政。)好,今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板书课题)故事导入故事导入同学们,想必大家一定听说过“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成语故事吧?我请一个同学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学生讲述故事,其余学生补充)那大家知道这个典故出自哪部典籍吗?你们又知道原作中引述这则故事的用意何在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学习孟子的论说文代表作寡人之于国也,学过本文后,答案将不言自明。(板书课题)文本解读文本解读知识积累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孟子,名轲,战国时代中期儒家学说主要代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又一位大师,与庄子生活的时期大致相同,两人堪称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史上夺目的双子星座。孟子这部著作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完成的对话体言论集,共 7 篇。它集中反映了孟子的主要学术思想,内容涉及到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其最重要的论断便是“性善论”与“民本思想”。孟子这部著作是传统文化中“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他的思想缺乏现实的基础。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即便放到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来看,其思想在很多方面仍有借鉴意义。2.基础积累(1)读准字音粟(s)与“栗”(l)字形易混淆,注意从形旁上加以区分。曳(y)注意该字的读音,不可与“拽”(zhui)相混淆。数罟(c g)意为“细密的网”洿(w)意为“深”,不可与“污”混淆。养生丧(sng)死不读 sn。鸡豚(tn)狗彘(zh)之畜(x)这句中难写难读之字较多,应注意。庠(xin)序庠,古代的学校。不可错写为“痒”。孝悌(t)悌,敬爱兄长。不可读作d。饿莩(pio)莩,今天写作“殍”。然而不王(wn)者不可读作 wn。信息筛选信息筛选一、研读课文前四自然段。要求:(1)师范读,生轻声跟读,然后生齐读。方法:第一段朗诵时应注意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而朗读第二段时则语速应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当梁惠王进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语气应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读语气。(2)学生参照文下注释,自译前四段,遇有疑难则作好相应标记,为讨论作好准备。方法:自译的形式多种多样,以口译为主,笔译为辅;可以单人独译,亦可同桌相互协作互译。但自译的同时,要力求做到“手到、口到、心到”。所谓“手到”即指自译过程中要精心校对版本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重视圈、点、勾、画到位,所谓“口到”是说重视表达训练,凡是口头上过不去的,动笔则更不行;所谓“心到”是指自译时要用心辨别,抓住重要文言现象,并思考文章的内容要点。(3)交流讨论,小结重要的文言现象。方法:交流讨论形式可以多样,通常可以展开小组竞赛,甚至相互质疑问难,以期真正搞懂。至于小结的工作可以由学生来完成,亦可由教师来完成。但对重要的文言现象教师务求讲透讲到位,并要求学生做好相应的整理工作。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文句精讲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重点:重点:该句中的“之”,并非如某些译注资料上所言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应为“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际意义”。资料:资料:“之”,只有出现在“主之谓”结构中时,才能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在古汉语中,一个句子只有一套主谓结构,如果出现两套主谓结构时,其中一套主谓结构势必会失去其独立性,而沦为整个句子的某个组成部分,或成为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或状语等),或成为复句的分句。但“主之谓”结构存在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两套主谓结构,该句中只有一套主谓结构,即“寡人尽心”,而“于”是介词,“对于”之意。故而此处的“之”不宜作“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讲。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重点:重点:其一,此句中“凶”解释为“收成不好,闹灾荒”,它是古代典籍上出现频率甚高的词语,尽管它不是从前考纲所要求的必须掌握的实词,但从近几年高考文言阅读选段的规律来看,人物传记,尤其是“循吏”传记往往占据了相当多的比例。但凡言及“循吏”,多数会提及治“凶”之功绩,因此,“凶”又是必须掌握的重要实词之一。其二,此句中有两个“其”字,两者皆作代词讲,但前者指代对象是“河内”,而后者则为“河东”。另外,此句中的“然”,作代词讲,可译作“这样”。3.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重点:重点:此句中的“政”,宜作“治理,管理”讲,“无如”按课本译注讲作“没有像”,如作“没有人比得上”讲似乎更好,只是其中的“无”被当作无指代词(不定代词)了。“者”并非代词,不可译作“的(人)”,此处是语气助词,表达一种否定关系的陈述语气。4.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重点:重点:“加者,更也。”现代汉语中“更加”为并列式合成词,构词的两个语素为同义互训关系。现代汉语中这种同义互训关系的合成词比比皆是,此不赘述。5.王好战,请以战喻。重点:重点:此句中的“请”,宜作敬辞讲。作敬辞讲的“请”有两种基本解释,一为“请允许我”,一为“请他人”,不可一见到“请”就解释为“请求”。此处之“请”宜作“请允许我”讲。另外,“以”为介词,释为“用、拿”。6.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重点:重点:其一,此句中的“之”,作音节助词讲,在语法上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音节助词”与“语气助词”不同,顾名思义,语气助词是用来表达某种语气或在语气上起到一定辅助作用的助词,而音节助词仍然属于结构助词的范畴,只不过在句子的音节方面起到一种调节性的作用。在古汉语中,文言句式绝少出现独词成句或三字句(古代乐府诗歌除外),主要是避免句子结构失衡。如果不得已出现这种情况时,往往要添加音节衬字“之”或其他衬字,以使语句结构平衡。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狼顷之,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林嗣环口技精心校对版本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7.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重点:重点:此句中的“或”作无指代词(亦称作“不定代词”)讲,可译作“有人”(或“有的人”)。无指代词是相对于定指代词而言,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一、二、三人称代词与指示代词都是定指,它们都有明确的指代对象。而汉语中也有一类不确切指代对象的代词,表肯定的通常有:“或”,通常解释为“有的人(物、事)”;表否定的则有下列几个:“无”“莫”“靡”等,通常解释为“没有人(物、事)”。它们既可以指代人,亦可以代物、代事。8.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重点:重点:其一,此句的“直”并非通假现象,虽然它解释为“只是”“不过”。其二,“是亦走也”是一典型的判断句式。孟子很喜欢用“是也”这样的句式来表示判断,如“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三,“走”,应释为“逃跑”,俗语常说的“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之“走”即是“逃跑”之意。9.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重点:重点:此处的“无”作通假讲,相当于“毋”,解释为“不要”。可以这样类推:解释为“不要”的“无”基本都是“毋”的通假情况。下文中的“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以及“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与此例同。方法点拨方法点拨翻译方法指导1.重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翻译原则。2.学生应尽量多开口,不可以默译替代口译。因为有许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种“眼高手低”“眼高口低”的毛病,因此切不可“珍惜”这点时间来加快教学的进度。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请四位学生对前四节内容进行翻译。能力提升能力提升问题探究(先小组讨论,后典型发言,教师点拨)1.梁惠王向孟子问政,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明确:明确:春秋后期,诸侯间战乱频仍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导致人口锐减,兵员和劳动力极度匮乏。为达富国强兵、开疆拓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诸侯千方百计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如墨子 管子 商君书就包含着丰富的人口思想。其中管子重令篇认为“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把“人众”与“国富”并列为称霸天下的根本;管子人国篇提出“九惠之教”(“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全面鼓励增加人口;管子牧民篇更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来强调培养人才,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性。可以说,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此外,人口增多亦作为国家稳定国君贤德的显著标志,因而古代几乎所有的国君都将此作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梁惠王也不例外。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业工程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