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苏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散文阅读4篇

举报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2021年江苏省散文阅读4篇目录雪落陕北(2 0 2 1 江苏南通).2萧萧白杨(2 0 2 1 江苏常州).4汉风凛冽(2 0 2 1 江苏徐州).7治愈的荷(2 0 2 1 江苏淮安).1 1雪落陕北(2021.江苏南通)梦野在陕北,初冬的雪,常伴点小风,轻悠悠的,像含羞的舞者。她们身着素衣,飘飘扬扬,晃晃悠悠,似带着醉意,纵论一方时空。高楼上、窑洞上、庙檐上、树头上、河流上都飞旋着她们妙美的身影,精灵似的一朵一朵,都不忍落地。初冬落雪,谈不上壮观,但极为优雅。走在这样的天气里,谁都会神清气爽。一朵接着一朵,额头的一朵刚化,脸颊的一朵就来,鼻梁的一朵稍停,耳畔的一朵溜走,袖口的一朵飞来,鞋面的一朵就藏。藏了飞了,像个清新剂,眼前都是旋转的镜面,相互抚摸着,融汇着,映照着,原本朴素的世界,一下就敞开了,明清了,飞升了。但这样的气温里,雪不会落得太久,落着落着就慢了,落着落着就歇了。人们漫步雪中,耳边都是微轻的“咯吱咯吱”,好似生命叩问大地的回音。进入隆冬,天气的眉头锁得更紧,一副零下20摄氏度上下的表情。风总是紧紧地裹着人们奔跑,让人感觉无处躲藏,身上的热气也仿佛抽出了许多。盼着,盼着,大雪总会赶来,每个陕北人都会感受到雪的恩赐,感受到雪的雄阔、壮美。天阴着阴着,脸色越来越沉。雪的脚步近了,近了,窸窸窣窣的,像;飘着飘着,体形就大了,像;飘着飘着,像,呈帘状向大地坠涌。雪越下越大,宛如手擎巨笔的画王,一笔一笔,把榆林绘成一个紧抱臂膀、跨步东行的雪人。那前倾的头颈是府谷;壮实的躯干是神木、榆阳、佳县、横山、米脂;两条奔跑的腿,一条是子洲、绥德、吴堡、清涧,一条是靖边、定边。雪越下越大,一笔一笔,把延安绘成雄壮的手臂,吴起、志丹、安塞、宝塔、延长、宜君它们拔山举鼎,将榆林高高托起。陕北的雪,下着下着,就下出了声势;越下越大,就下出了神采。你看吧,红碱淖的湖面,翻越着年华,好似在奔跑中壮阔;傲雪凌霜的杨家城,挥舞着刀箭戟矛,喊出宋朝,喊出一个个王朝,喊出家国情怀;人头坑上的石即城,不屈的先民们,扑上皑皑雪山,一副征战的胜姿。雪越下越大,在历史的冰河里,打 开“塞上小碑林”红石峡;雪像运动健儿,攀上翘望长城的要塞镇北台,攀上巍巍道观白云山,望见睡梦中的黄河,望见神迹般的大姨谷;登上屹立于大漠的统万城,在赫连勃勃所建的大夏国里尽情逛游。看吧,雪越跑越快,拥抱革命圣地象征的宝塔山,仿佛听到中共中央在延安报时和报警的声音。看吧,越跑越快,跑到壶口,瀑布在龙漕里的凝重吟唱,都融化在大雪里。看吧,看吧!越跑越快,朝仰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人们仿佛看到历代帝王的盛大祭祀。大地像容器,在无边的容器里,雪帘加深着雪被的厚度。眼前壮美的景象,让人联想 沁园春 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i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党中央从陕北清涧渡过黄河东征抗日。毛泽东率军从瓦窑堡出发,途经袁家沟,看着雪花素裹的壮丽河山,感觉朵朵雪花,就是身披银甲的战士,将荡平一个黑暗的旧世界可以说,雪是创作的诱因,是精神的蕴藏,是陕北革命的催化剂,催生出豪迈、信念、光明。在这样的雪夜里,陕北人会聚在窑洞里、平房中、楼房上,斟满收获的喜酒,和美地畅聊家常,看着电视,玩 着 手 机,吃着陕北特色饭,大炒菜、钱钱饭、油糕粉汤、洋芋擦 擦 他们有时会这家走到那家,那家转到这家,人越转越多,情调来了,拉拉二胡,弹弹 三 弦,吹吹喷呐,也会唱唱酸曲,扭扭秧歌,听听说书,感受民俗风情的妙趣。雪落陕北,落出万千圣洁,落出一种精神。(选 自2 02 1年2月2 0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有 删改)17 .文章写了初冬的雪和隆冬的雪,它们各有什么特点?(4分)18.请 把 下 面 三 个 喻 体 填 入 第 段横线处,并说说理由。(4分)A.漫天的花瓣 B.飘 飞 的 柳 絮C.撕破的棉絮填写内容依次是;(写字母即可)(2分)理 由:(2分)1 9 .第三段中出现了陕北众多的地名,作用是什么?(4分)2 0 .阅读第段,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他们有时会这家走到那家,那家转到这家,人越转越多,情调来了,拉拉二胡,弹弹 三 弦,吹吹喷呐,也会唱唱酸曲,扭扭秧歌,听听说书,感受民俗风情的妙趣。2 1 .阅读全文,说 说 文 章 最 后 一 段 中“一种精神”的具体内容,并联系生活说说这种精神的当下意义。(5分)具体内容:当下意义:【参考答案】1 7 .初冬的雪:轻悠悠的,优 雅,不会落太久,隆冬的雪:雄阔、壮 美,有声势,越下越大。解 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作答时,只需在仔细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在 文 中 找 到 形 容“初 冬 的 雪 和 隆 冬 的 雪”的词语或短语即可。比较简单。1 8 .BA C此句运用排比句式以及比喻的修辞手法,对陕北隆冬雪花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体 形 就 大 了”“呈帘状向大地坠涌”分别对应了“柳 絮”“花 瓣”棉絮解析:此题考查语句的衔接与连贯。作答时,需联系上下文。就此题而言,应从修饰语中找出解题的关键。“体形就大了”,就“花瓣 柳絮”“棉絮”中,“花瓣”最大,而 能“呈帘状向大地坠涌”的 只 能 是“棉 絮 而 非 柳絮19.运用了想象的手法,罗列陕北众多的地名,突出了陕北隆冬的雪之大:赞美陕北人民的家国情怀,突出祖国的大好河山;赞美陕北的雪所蕴含的精神一一豪迈、信念、光明。解析:此题考查对写作手法及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作答时,联系每一段所突出的具体内容即可。20.示例:使用叠词,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生动地写出了陕北人民的种种生活场景,表现出了陕北民俗风情的妙趣,表达了作者对陕北以及陕北人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的赏析。赏析重点词语可从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句式等角度人手。就此句而言,加点词语都是叠词,叠词有以下作用:第一,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朗朗上口;第二,模仿声音,非常逼真;第三,使自然场景或人物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21.具体内容:要有家国情怀,要有陕北革命中催生的豪迈、信念、光明,要有陕北人民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妙趣。当下意义:我们在生活中,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更要学习陕北人民在革命年代所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以及陕北革命催生出的豪迈、信念和光明。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作答时,一方面要结合文章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2021江苏南通)萧萧白杨(2021江苏常州)许冬林白杨树是我见过的生长得最专注的树了。树干挺拔向上,像毛笔的中锋,笔直指向天空。那些丫枝里,没有一个逃兵,哪怕一点异心都没有。看着那样统一步调的丫枝,在主干的统领下,奔向同一个方向,会让人心底涌起“忠诚”两字。和白杨相比,感觉南方的树木是娇生惯养的。南方有佳木,它们枝叶蓊郁,八方伸展,是一副柔媚多情的姿态。而白杨呢,它大约是乔木中的君子,行坐端庄,穆穆临风。以前读到 白杨多悲风,萧 萧 愁 杀 人 ,我以为白杨秋风是一幅仓皇晦暗的画面。“萧萧”是白杨在风里落叶的声音一一长风浩荡,秋色肃杀,和落叶一起沉寂于大地的,还有永不复返的生命。古诗十九首里,白杨就这么萧条冷落,似乎一直在很悲剧地落叶。后来做中学老师,给 学 生 上 白杨礼赞,依旧将信将疑,以为作者是怀着主观偏见,生生把晦暗苍凉的白杨给提亮了。直到亲眼看见,才惊觉白杨原来不那么萧索。在新疆,秋日朗照的天空下,看到水渠边的一排白杨树,我竟然也和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茅盾先生一样,惊奇地叫了一声。白杨实在英挺,是纤尘不染的那种英挺伟岸。“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风吹臼杨,万叶翻动,萧萧有声。西北地区的树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叶子要稀一点。叶子的间隙里,风可以张开膀子穿过去。不像南方的树,叶子太密太厚,永远是荷尔蒙旺盛的青春期,风一吹,声音模糊得没有重点。我喜欢白杨,喜欢它的这种疏朗与简洁,就像难得一遇的谦谦君子,儒雅、低调,懂得节制欲望,与攘攘尘世总是保持一段距离,可又是有力量的。我站在白杨下,听风吹白杨,感觉像是站在楼兰遗址的颓墙前,虔诚地倾听古人浑厚庄严的歌谣。白杨入画。但不是中国水墨,而是西洋油画。西北无边无际的阳光下,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气宇轩昂。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而西洋油画,用色饱满,适宜画白杨。在油画框里,白杨用枝干和茂盛的叶子,来表达阳光醇厚,表达天空高远。去交河故城时,我在吐鲁番的一条路边停下,特意下车,亲手抚摸了一棵白杨。交河故城是唐朝安西都护府遗址,在吐鲁番。安西都护府是唐代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首任都护是乔师望,他是唐朝将领,庐陵公主的驸马。后来接任的郭孝恪击败龟兹后,把安西都护府从交河城迁到了龟兹,即今天的新疆库车县。此后,都护府在唐蕃战火中几失几守,最后府衙基本稳定在龟兹。王 维 有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诗里的安西,已经是位于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了。在唐代,从长安望向安西都护府,那是山长水阔,黄沙漫天。那些远赴西北镇守边塞的文武官员,那些鞍马风尘夜夜望乡的中原土兵,一定在不遇故人的孤独中,用白杨的葱茏喂养着乡思和希望。“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边塞诗人岑参写出了边地苦寒却也雄奇的大观。那时,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岑参第二次出塞任职。新的守边人来了,老的守边人回去,一拨拨人马轮换,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岑参来给他的前任武判官送行,“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那时,西北的白杨一定落光了叶子,在漫天风雪中伫立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子。当春天来临,交河故城的城墙下桃花盛开。一千多年前的春天,白杨也在春风里萌发新叶。我想,那些一拨拨来过西北、驻守过西北、穿越过古丝绸之路的人们,是否在深深孤独中,慢慢就散发出白杨的气质乙如果有白杨,又何惧大地空旷。(散文,2019.06有删改)【注释】攘攘:世人追名逐利的样子。1 5.下面选项中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无碘的一项是()A.第段说白杨的形象让人想起“忠诚”,也照应了后文那些忠诚的守边人。B.第段作者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刻画白杨之美。C.第 段“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一句中“长安”具体指的是唐代的都城长安。1).作者对白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认为它一贯萧索到喜爱感佩。1 6.请谈谈作者认为西洋油画比中国水墨更适合画白杨的原因。1 7.作者和茅盾看到白杨树都“惊奇地叫了一声”,茅盾是因为诋恨欲睡之感被傲然挺立的白杨惊醒,而作者是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1 8.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第段我特意下车亲手抚摸一棵白杨时的心理。1 9 .第段作者为什么要引用王维的诗?2 0.请结合文本分析第段画线句中“白杨的气质”的内涵,并联系当今一则事例谈谈你的感想。【参考答案】【分析】本文写了白杨的诸多特点,如整齐疏朗独立,没有杂乱树枝彼此缠绕相扰;叶稀,不相互倾轧;树干白色,笔挺向上,光滑洁净。表现了白杨忠诚,耐得住寂寞,傲岸挺拔,坚强不屈,默默奉献的品质。【解答】(1)本题考查信息筛选。A B D.正确;C.有误,“长安”应指国家的“长治久安”;故选:C,(2)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根据第段“西北无边无际的阳光下,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气宇轩昂。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可知白杨树特点;“西洋油画,用色饱满”,可知西洋油画的特点;两者相合,所以西洋油画比中国水墨更适合画白杨。(3)本题考查信息概括。因为一直喜欢白杨,终于在如此广袤的大地上亲见了白杨,所以非常兴奋;再者,根据第段“我以为白杨秋风是一幅仓皇晦暗的画面”和第段“以为作者是怀着主观偏见,生生把晦暗苍凉的白杨给提亮了“,可知作者对白杨一直心存误解,如今疑云散尽,所以兴奋地惊叫;再者,终 于 亲 见 白 杨 的“疏朗与简洁”,如谦谦君子的风格,深深吸引了“我”。(4)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分析自己特意下车亲手抚摸一棵白杨时的心理,应当是喜悦与兴奋并存。亲眼看到无比崇敬的白杨,消除了对白杨“晦暗苍凉”的误解,看到白杨的疏朗与简洁,联想到谦谦君子,这一切都让自己喜不自胜,于是激动兴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