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考前三个月-第一部分-专题13-中华文化与文化强国课件

举报
资源描述
专题专题13 中华文化与文化强国中华文化与文化强国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包容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频考点网络构建网络构建主干速记主干速记1.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3.中华民族精神是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4.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5.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6.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7.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通过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8.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公民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高频考点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高频考点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高频考点二文化生活现状与文化强国建设高频考点二文化生活现状与文化强国建设高频考点高频考点三三思想道德建设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综合练专题综合练1 1高频考点一高频考点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真题回顾1.(2015北京高考)“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打开尘封的英雄家书,依然能读到民族的硝烟和苦难,读到英雄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读到英雄慷慨殉国的悲壮和毅然。英雄家书()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能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凝聚着不屈的民族精神,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追求根源于多元的大众文化,反映了人们的文化需求A.B.C.D.解解析析英雄家书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而非物质力量,排除;英雄家书,根源于抗日战争的革命实践,而非根源于大众文化,排除;英雄家书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能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凝聚着不屈的民族精神,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追求,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答案答案C2.(2015江苏高考)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A.B.C.D.解解析析旗袍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可见外来文化可以为我所用,凸显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故正确。旗袍融入了本民族文化,也融入了外来文化,可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故正确。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排除。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多样性,文化的借鉴吸收,但并不趋同,排除。答案答案A3.(2013安徽高考)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A.B.C.D.解解析析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三种不同的文化,体现了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神,源远流长,正确。文化受环境影响,但不是由环境决定,说法错误。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但又保持各自特色,不可能统一,说法错误。答案答案A4.真题易错选项排查(1)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2015福建高考,30C)()提提示示错误。中华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具有多样性,但指导思想是一元的,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2)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2011海南高考,15)()提提示示错误。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特征,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2011北京高考,24)()提示提示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命题角度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命题角度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命题角度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命题角度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1.中华文化与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1)中华文化对人的影响: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使中华民族在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中华文化与文化传播:我们既要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命题角度一命题角度一解题必备(3)中华文化与文化继承:中华文化是在不断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展的。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4)中华文化与文化创新:我们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中华文化的创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5)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6)中华文化与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2.区分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区别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角度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说的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侧重点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的内容丰富、独特见证或表现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地域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3.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1)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从大的视野看,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从小的视野看,中华文化又可分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2)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种,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从中华文化内部看,中华文化呈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1.西域的晕染画法在唐代传入中原,影响了汉族的美术。壮族妇女编织的壮锦,土家族妇女编织的西兰卡普,以及在布依、苗、水族等众多少数民族中流传的蜡染工艺,都与汉族的名绣相媲美并享誉中外。上述材料主要说明()A.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比汉族文化更有特色B.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C.少数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根本不同D.汉族文化是由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组成的对点模拟解析解析A表述明显错误,不能说哪一个更有特色;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中华文化的共性,C错误;D表述明显错误。答案答案B2.APEC国宴采用帝王黄珐琅彩瓷2014年11月10日,APEC国宴在北京奥运会场馆“水立方”举行,在欢迎晚宴上,帝王黄的珐琅彩瓷在国宴主桌上异常抢眼。这套餐具是以诗经中词句“和鸾雍雍,万福攸同”寓意为主题设计,瓷器的装饰采用中国传统的珐琅彩工艺,材质打造则借鉴英国的骨质瓷制作工艺。部分瓷器的造型参考了中国古代宫廷御膳餐具。餐具颜色选用“帝王黄”,“能够营造出一种中华的、典雅的,又有仪式感的气氛”。餐具身上所使用的纹样,则提取自古代官窑瓷器,重新解构、重组,能让它变得有时代感。结合材料,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解解析析本题属于认识类试题,这类题型的回答一般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组织答案。本题可从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包容性及如何发展中华文化等角度回答。答答案案(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珐琅彩瓷餐具的设计和制作以诗经中词句寓意为主题,参考中国古代宫廷御膳餐具造型体现这一点。(2)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和继承性。此套餐具采用中国传统的珐琅彩工艺、颜色选用“帝王黄”、餐具纹样取自古代官窑瓷器等体现这一点。(3)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餐具制作既采用中国传统工艺,又借鉴英国的骨质瓷工艺,做到了兼收并蓄,博采众长。(4)启示我们发展中华文化既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又要赋予时代内涵,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命题角度二命题角度二解题必备1.多角度把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1)文化的社会作用角度: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先进的文化会促进社会发展。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动员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2)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并给人以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中华文化角度: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激发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4)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角度: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有利于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5)思想道德建设角度: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2.多角度把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措施、途径(1)根本途径: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2)指导思想: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的作用。(3)基本途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4)与时代精神结合: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5)主体: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每个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对点模拟2014年12月13日,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据此回答34题。3.“国之祭,史之痛,民之愿。”公祭开始,全场高唱国歌,随后,防空警报拉响,车辆轮船汽笛长鸣,人们低头默哀。举行这一纪念日活动的意义在于()慎终追远,注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铭记历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凝魂聚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向未来,引领文化发展方向A.B.C.D.解解析析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有利于提醒国人铭记历史,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题意;注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引领文化发展方向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答案答案D4.习近平主席出席国家公祭仪式并指出:和平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在这一天,包括南京在内的全国各地民众及海外侨胞通过集会、鸣笛、默哀、烛光祭、网上添砖等方式积极参与公祭活动。国家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为表达“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心愿;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是要更好地激发起每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