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复习提纲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复习提纲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 1、旧石器时代(距今、旧石器时代(距今 200200 万年万年1 1 万年)万年)(1)文化遗存代表:距今 170 万年的元谋人元谋人;距今 7020 万年的北京人北京人2)生产生活:打制打制石器;从事渔猎渔猎和采集;采集;过着群居群居生活;学会用火用火;2 2、新石器时代(距今约、新石器时代(距今约 1 1 万年)万年)(1)生产活动:磨制磨制石器;大量使用陶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2)文化特征:分布广泛分布广泛;多元一体多元一体(3)文化遗存代表A、距今约 7000-5000 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粟);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养蚕缫丝技术)B、距今约 5000 年黄河流域:龙山文化龙山文化,(黑陶,被称为“蛋壳陶”);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良渚文化、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精美的玉器玉器,大规模祭坛、神庙)(出现阶级分化)3 3、原始社会分期原始社会分期:原始人群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形成部落联盟)4 4、三皇五帝时代:、三皇五帝时代:禅让制;炎帝、黄帝是华夏始祖;陶寺遗址(国家初始形态)5 5、夏朝(、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大禹禹建立夏,世袭制世袭制,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官理:聚族而居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实行间接统治6 6、商朝(、商朝(公元前公元前16001600年年公元前公元前10461046年)年)内外服制内外服制(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之地;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青铜器青铜器;甲骨文甲骨文7 7、西周(公元前、西周(公元前10461046年年公元前公元前771771年)年)(1 1)西周建立与灭亡:)西周建立与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获胜,建立西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期,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2 2)分封制:)分封制: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统治巩固统治;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影响:积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扩大周人的势力范围,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消极: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3 3)宗法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核心原则: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原则:嫡长子继承制4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互为表里关系,宗法制是里,分封制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政权与族权的结合(5 5)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制度: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8 8、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治:政治: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宗法血缘与政治制度结合;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宗法血缘与政治制度结合;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经济:经济:井田制井田制,集体劳作;青铜铸造繁荣;思想:思想:系统成熟的文字;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9 9、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政治:政治: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礼崩乐坏);经济:经济:铁犁牛耕;思想:思想:百家争鸣;国家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1010、商鞅变法、商鞅变法(1 1)内容:政治:)内容:政治:什伍连坐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纠察告发;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经济:经济:“废井田,开阡陌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小家庭政策;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2)评价评价:进步性进步性: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局限性:局限性:轻罪重罚,压迫和剥削百姓等暴政,加速了秦朝的灭亡1111、孔子孔子: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儒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主张:“仁仁”(思想核心思想核心);“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克己复礼克己复礼”(维维护礼乐制度护礼乐制度);“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打破教育被贵族垄断的地位打破教育被贵族垄断的地位)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传承文化作出重要贡献)1212、老子老子:春秋后期道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主张:万物本原万物本原是“道道”;唯物史观:追求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辩证法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政治: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小国寡民1313、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2(1 1)背景背景: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阶级:旧的贵族等级体系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新兴的士阶层崛起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2 2)代表:儒家:)代表:儒家:孟子:孟子:“仁政仁政”;“民贵君轻民贵君轻”;“性本善性本善”;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阴阳家:邹衍:“相生相胜相生相胜”理论;理论;墨家:墨子提倡节俭,提倡节俭、兼爱、非攻、尚贤;墨家:墨子提倡节俭,提倡节俭、兼爱、非攻、尚贤;法家:韩非:以法治国、中央集权、变法革新法家:韩非:以法治国、中央集权、变法革新(3 3)影响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1414、秦朝、秦朝(公元前公元前221221年年公元前公元前207207年)年)(1 1)统一的条件统一的条件: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主要条件)秦尊奉法家思想(2 2)秦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秦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皇帝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特点:郡县制(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免;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作用: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族政治的重要标志);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3 3)秦疆域:)秦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4 4)统一的意义:)统一的意义: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初步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初步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的基本版图;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利于华促进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利于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5)5)秦朝的灭亡:暴政的表现:秦朝的灭亡:暴政的表现:赋税徭役赋税徭役繁重;严刑峻法;严刑峻法;焚书坑儒焚书坑儒公元前公元前 207207 年陈胜、吴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年陈胜、吴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1515、西汉、西汉(公元前公元前202202年年公元公元9 9年)年)(1 1)汉初汉初:政治:“汉承秦制”;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经济:休养生息休养生息的政策;思想:尊奉黄老无为黄老无为思想(2 2)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政治:政治:地方:“推恩令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势力,基本消除王国问题);设刺史设刺史完善地方监察体;中央:中央:设立中朝中朝(加强皇权);选官制度:察举制察举制;任用酷吏任用酷吏经济:经济:铸币权收归中央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均输平准,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思想:接受董仲舒建议思想: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拓疆:拓疆:任用卫青、霍去病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4郡;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也比以前更加稳定);设置西西域都护府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军政机构1616、新朝与东汉新朝与东汉(1 1)新朝:)新朝:公元9年外戚王莽王莽建立新朝,公元23年,绿林军绿林军推翻王莽政权(2 2)东汉:)东汉:25年刘秀刘秀建立东汉,出现了“光武中兴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党锢之祸”;豪强地主豪强地主;184年张角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军阀割据局面出现1717、两汉的文化:、两汉的文化:史学:史记史学:史记(司马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班固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文学:汉赋、乐府诗(具有现实主义特点);医学: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神农本草经是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第二单元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1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220589589)2 2、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1 1)内容)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2 2)影响)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全盘汉化,丧失了鲜卑族的独立全盘汉化,丧失了鲜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失去了尚武进取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性、主体性,失去了尚武进取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33 3、隋朝的兴亡隋朝的兴亡: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朝统一;隋炀帝隋炀帝:兴建洛阳城、广设仓库,开通大运开通大运河(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河(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4 4、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和灭亡、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和灭亡(1 1)唐朝的繁荣:唐太宗:唐朝的繁荣:唐太宗:“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武则天: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唐玄宗:“开元盛世开元盛世”(2 2)唐朝的民族交融唐朝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