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福建省莆田市郊尾中学高二生物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专*** 文档编号:332906592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16.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福建省莆田市郊尾中学高二生物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年福建省莆田市郊尾中学高二生物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年福建省莆田市郊尾中学高二生物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福建省莆田市郊尾中学高二生物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福建省莆田市郊尾中学高二生物月考试题含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福建省莆田市郊尾中学高二生物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图中图甲示一突触结构,图乙示一反射弧模式图。下列有关图甲和图乙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甲图中神经信号从A细胞传至B细胞,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甲图中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内容物释放至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C. 甲图示的结构在乙图中有两个D.若切断乙图中的c点,则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d点不会兴奋参考答案:B略2. 下列有关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提出了等位基

2、因的说法B. “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C. “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属于假说内容D. 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的参考答案:A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提出了遗传因子的说法,他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没有提到等位基因,A错误;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B正确;“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的内容,而不是演绎的内容,C正确;孟德尔在做豌豆杂交实验时

3、,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得F1,然后让F1自交,发生性状分离,经思考提出问题,D正确。3. 下图1、图2分别表示某种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模式图,图3表示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变化,图4表示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1所示细胞中共有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图2所示细胞中共有0条姐妹染色单体B处于图3中BC段的是图1所示细胞;完成图3中CD段变化的细胞分裂时期是后期C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图4中d所示的情况D图4中a可对应图3中的BC段;图4中c对应图3中的AB段参考答案:D4. 下列关于胚胎工程说法错误的是( )A供体

4、与受体在胚胎移植前后的生理环境须保持一致B在胚胎移植前可采用胚胎分割技术快速繁殖C运用胚胎移植技术培育的试管牛属于动物克隆D须配制一系列不同成分的培养液以培养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胎参考答案:C5. 通过测交实验,不能够测定F1的 A基因型 B相关基因的结构 C产生配子的类型 D产生配子的比例参考答案:B6.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物导弹是用癌细胞的单克隆抗体杀死癌细胞B. 动物细胞培养的基础是细胞具有全能性C. 细胞融合是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D.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第二次筛选是选出杂交瘤细胞参考答案:C【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

5、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详解】A、“生物导弹”利用了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来识别癌细胞,而不是利用单克隆抗体杀死癌细胞,错误;B、动物细胞培养的基础是细胞增殖,错误;C、细胞融合是利用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正确;D、制备单克隆抗体的第二次筛选是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错误。故选C。【点睛】1、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最重要的用途是制备单克隆抗体2、两次筛选:(1)筛选得到杂交

6、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2)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7. 下列关于生物膜的结构和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冲动的传导和器官的移植都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B葡萄糖进入神经细胞能体现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而氧气进入神经细胞和mRNA通过核孔不能体现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C抗体的分泌和主动运输过程都能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D不同物种的细胞膜功能的特异性主要取决于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而其基本骨架是相同的参考答案:D8. 当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反应时,效应T细胞发挥的作用是() A产生抗体,使靶细胞裂解 B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C产生组织胺,增强B细胞的功

7、能 D促进B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参考答案:B9. 下列关于细胞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进行细胞免疫时,抗原需要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 B细胞免疫主要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病原体C记忆T细胞接受同一种抗原刺激的再次刺激后,会迅速增殖并分化成效应T细胞D效应T细胞可以直接杀伤抗原参考答案:D10. 在动物体内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方向最可能是 A树突轴突 B细胞体轴突 C细胞体树突 D轴突树突参考答案:D11. 下面关于动植物糖类、脂肪的分类与比较正确的是参考答案:A12. 下列物质或细胞属于细胞免疫过程所特有的是()A抗原 B抗体 C浆细胞 D效应T细胞参考答案:D13. 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

8、正确的是:AT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一定是细胞免疫B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C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一定分别来源于是B细胞和T细胞D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地识别抗原,但能呈递抗原给T细胞参考答案:D14. 如图所示:左图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图解,右图为一个细胞周期中DNA的变化曲线,则左图所示的细胞与右图的哪个区段相对应Ab-c Bc-d Cd-e De-f参考答案:B15. 凝胶色谱法操作正确的是()A将尼龙网剪成与橡皮塞下部一样大小的圆片B将橡皮塞下部切出凹穴C插入的玻璃管的上部要超出橡皮塞的凹穴底面D将橡皮塞上部用刀切出锅底状的凹穴 参考答案:D16. 关于减数分裂的描述,下面哪

9、一种是正确的 ( )A第一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不配对B第一次分裂,着丝点不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C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D第二次分裂,着丝点不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参考答案:B17. 体外受精常用的采卵方法有 用促性腺素处理后,从输卵管冲卵 化学诱导法 电刺激法 从活体动物卵巢吸取卵母细胞A B C D参考答案:C18. 在白喉患者的体内检测到抗白喉杆菌毒素的抗体,能大量分泌这种抗体的免疫细胞是( )A巨噬细胞B浆细胞CT淋巴细胞DB淋巴细胞参考答案:B19.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此食

10、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B. 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 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D. 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人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参考答案:C 20. 在太空船上做如图所示的实验处理(A、B相同),有关此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生长素浓度:abc=d,胚芽都出现生长现象B. 生长素浓度:ac=db,胚芽生长最快C. 生长素浓度:adc=b,胚芽生长最快D. 生长素浓度:a=b=c=d,胚芽生长状况基本相同参考答案:B在太空中单侧光照也会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即在单侧光照下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a侧所含生长素浓度高于b侧,生长

11、速度大于;太空中胚芽鞘尖端水平放置,因为是失重状态,故c、d两侧的生长素含量一样,的生长速度相同;两个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总量是相等的,则abcd生长素浓度:ac=db,a处浓度最高,故生长最快,故选B。21. 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酶能够抗该种蛋白酶降解B甲酶不可能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C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D乙酶活性的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参考答案:B22. 下列说法中,与生物膜发现史不一致的是( )A. 欧文顿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B. 荷兰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C

12、. 罗伯特森通过电镜下观察,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磷脂-蛋白质-磷脂三层结构构成D. 科学家将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人细胞和鼠细胞进行融合,证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参考答案:C【分析】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

13、排列为连续的两层。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详解】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观点,A正确;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

14、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B正确;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C错误; 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正确。23. 关于转录和翻译的叙述,错误的是A. 转录时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B. 转录时RNA聚合酶能识别DNA中特定碱基序列C. 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翻译出蛋白质D. 不同密码子编码同种氨基酸可增强密码子的容错性参考答案:C转录的产物是mRNA,因此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故A正确;酶具有专一性,因此RNA聚合酶能识别DNA中特定碱基序列,故B正确;翻译时,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翻译出蛋白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