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多篇)

上传人:li****90 文档编号:324329436 上传时间:2022-07-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学而(多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论语学而(多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语学而(多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学而(多篇)(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学而(多篇)第18篇:论语原文加译文学而第一TXT 论语原文加译文学而第一TXT.txt让人想念而死,是谋杀的至高境界,就连法医也鉴定不出死因。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句能做为论语开章的第一句,不简单啊,是告戒修道的人要精进,不要光说不练,要以身行去印证,印证的同时,对同道之人的心态是怎样的,对道不同的人应持有的心态都交待清楚了。 以此如如不动之心去学习,去印证,才能得论语之真道意。 悦:是发自身心的一种愉悦 乐:是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 朋:通凤,古文凤,象形。凤飞,群鸟从已万数,故已为朋党字。此说假借也,朋本神鸟,以

2、为朋党字。古时比喻有圣德的人 。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指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愉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指的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 这两句是说的,因为闻道而习道,即而得道的一种成就感,与天人相互感应。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指的君子对于那些不能闻道,不能修道,无道可言的人的一种态度,对这些人表现出来的种种无道的行为,君子不会有任何的气恼.译文: 孔子说:“学到君子为人之道的真谛,并在生活中加以印证实践,能得到发自内心的愉悦! 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同有凤来仪之境,感得同道之人从四面八方来与之相应,为有同样的目标而乐在其中! 对于其它不能明道,知道的凡夫之人而没有任何的气恼,这是君子才

3、有的境界啊!”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 一个人孝顺长辈,听命兄长;而犯上做乱这样的事,是很难发生在这种人的身上;不好冒犯长辈的人,而做出扰乱常规之事的人,这种人是没有的。君子着重于根本的原则,根本的原则确立了,而令世人效仿的大道也就产生了,孝顺长辈,听命兄长,此二者,即为人之根本。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擅长花言巧语,奉承他人的人,这种人很少有仁义道德的修养。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我每天都会用三条原则来和自己的行为进行

4、较对! 第一,与人共事有没有不忠的方面? 第二,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的方面? 第三,师长传给我的道法真理有没有在生活中印证实践?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君王做事的态度要谨慎而有信用,节约每一项开支,关爱他人,役使百姓时,应在农闲的季节。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学人弟子们回到家里,对长辈要孝顺,出来在社会上行走要尊重年长于自己的同仁,言行谨慎而守信用,以广大的爱心去爱护其他人,要亲近有仁德的贤人。以上几条如果能够做到,还有多余的精力的话,则应该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子夏曰

5、:“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贤贤易色:第一个贤指贤男,第二个贤指贤妇。易色:和悦的态度。 贤夫贤妇持以和悦的态度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奉献出自己的全部身心;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言而有信;这样的人,虽说没有刻意学习过为人处事之道,我确认为他是一定学习过的。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君子不持重自尊,则失去威信。所学即鄙陋识浅。注重忠义礼信的培养,没有任

6、何一个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有了过错也不要惧怕过错,要勇于改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曾子说:“慎重的对待自己身后能给后人留下什么影响,看看以前的先辈圣贤给后人留下了些什么。经常这样的去提醒,比较,效仿,人民的道德修养可以自然笃厚。”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解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

7、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先生到了一个国家,必定闻听这个国家的内政,这种权力是先生自己要求得来的,还是国君主动给予先生的呢?” 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礼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如果是夫子要求来的,或者先生要求的方法与别人的方法不一样吧。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8、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父亲在世时,要观察这个人的志向是否随顺父意;父亲去世了以后,观察这个人的行为是否脱离了原来父亲在世时的行为;如果父亲去世三年来,并没有改变于父亲在世时的志向,这个人就是个真正的孝子。”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这样说过的话才能去认真实行;恭敬别人的时候要符合于礼,这样可以避免随意乱恭敬而带来耻辱。(因为言行方面经过以上层层的过虑,而让自己成为言有宗,事有旨的人。) 因为接触的都是有修养的人,自己也就成为受人尊敬有修养的人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

9、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会追求饮食上的享受,不会追求居住上的安逸,勤快的做事,谨慎地言行,又能虚心向有道的贤者请教指正,这样的人可谓是好学之人。”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奉承讨好别人,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 孔子说:“还可以。但不如贫穷而能乐于守道,富足而好守礼的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玉牙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精益求精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

10、“赐呀,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因为你已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出的意思,” (举一反三)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看不透我,担心我看不透别人。” = 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 孔子说:“治理国家的君主以“德”来教化民众,处治政务,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安处在一定的位置,而其它贤者皆如众星般的拥护在左右。 提示:与学尔的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没有可以使人入邪道的作品 注: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

11、以后,被用作教育弟子的教材。思:做容讲说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参考解释】 齐:比肩、类齐、相类、整治之义。 刑:刑罚、对人生部分或全部的自由权利度进行控制等手段之义。 格者:格除、格斗、杜绝、修正之义。 译文: 治世之道如果以政法来规范民众,以刑罚来管束民众,民众会因避免刑法加身但不懂礼义廉耻。 治世之道如果以道德来教化民众,以礼义来约束民众,民众会知道哪些事情是为人所不耻的,以此而入正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下学习的志向,

12、三十岁时成立自己的学术体系, 四十岁时对这个世间的所有现象不再迷惑, 五十岁时知道天命(了解天,地,人的和谐互动) 六十岁时达自然忘我之境(这个我都没有了,任何语言都不能左右,牵引“我”,所以耳顺) 七十岁时达无我之境(“我”都没有了,就可以随心所欲,无所不能为,但却不违背规矩法则)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解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

13、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孟孙: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与驾车的学生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樊迟给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按礼祭祀们。” (这里没有发现愚孝的思想,要按礼来侍奉父母)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解释】 孟武伯:姓孟孙,名彘,“武”是谥号,孟懿子的儿子。 译文: 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顺之道,孔子说:“不要让做父母的为孩子尽是操心担优,如果有什么忧心之事那就是人总会不可避

14、免的生病。”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前506前443),姓言,名偃(yn),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曾为武城宰(县令)。 子游少孔四十五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后人往往把他与子夏合称为“游夏”。 译文: 子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顺之道,孔子说:“现在社会上的一些所谓孝子,以为只要能供养父母衣食就算是孝了。至于犬马畜生,也有人圈养着,如果没有恭敬之心去对待父母,那么和饲养犬马畜生有什么分别呢? 提示: 在为政篇安插孝论,是告诉为政者要以做父母的心境来对待百姓,关心百姓的疾苦,也要以做子女的心境来对待百姓,为百姓着想,尊敬百姓。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