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天****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55.29KB
约64页
文档ID:314764192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_第1页
1/64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篇一: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孟子以心为性之端,正是借助于端这一重要范畴,孟子合理地建构了其心性论的规律发展进路端在时间维度上为初始开端,在空间维度上则为轻微端倪,在自然质性上为幼弱稚嫩端的这三层意涵,在规律上决定了孟子哲学中由心向性发展的三重导向 一、初始而可成 孟子通过人、禽之别,确定了心为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的类本质,又通过性、命之分,将仁、义、礼、智纳入到人的本性层域在孟子看来,心虽然只是性之端,然而由于其具有来源动力,显露活泼活力,所以可以成就德性 孟子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此几希的内容便是心,其概括要目包括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在孟子看来,此四心既为人人所共有,又是人类区别于他类之根本特性,假若缺乏其中之一,则不能属于人之类他说: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四端是构成人的四大根本要素,作为标志性的要素,缺失其一则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犹如四体缺失其一便成残疾 二、轻微而需知 端既为草木初生之象,亦有轻微难察之意孟子以端言心,意味着心在空间维度上具有易为他物遮掩、轻微难以觉察的特征在孟子看来,心其体虽微,其用甚大,若能觉解到本心的存在并自觉扩展,则足以安定天下;相反,则缺乏以赡养父母 孟子所谓心或本心(《孟子告子上》),就人与人之间的比较而言,为人人共有,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就人类与它类的对比而言,则为人类独有,是至尊至贵的然而,对于人人皆有的至尊至贵的本质特性,并非人人都能觉解到它的存在在孟子的视域中,心为天之所与我者(《孟子告子上》),四端虽在每个人的生命中生根发芽,然而并非人人都能将之积极推行,以致其德性无法彰显 三、稚嫩而待养 端的本义兼具草木的根基与萌芽,所以是生命已发之象 依孟子之理路,相对于他物而言,人虽然为美之品类,但由于作为此一品类的标志四端终究稚嫩缺乏恃,人唯有将稚嫩的心培养为成熟的性,唯有将本心发展为善性,培成教养,毫无懈怠,方可成就完美的人格。

孟子以端言心,建构由心而性的规律路径,既向人们昭示了人性可以实现的希望之光,同时也暗含着由心至性的艰苦之途,由于作为生命的发端,纵然是朝气蓬勃,但由于是初生幼嫩,所以必然易受摧折《孟子》牛山之木一段特别形象地比喻了心在成长为性的历程中所遭遇的摧折《孟子告子上》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孽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灌灌也牛山之木本来很美,然而由于牛山处于大国之郊,木材遭到斧斤的砍伐,使得牛山之木残缺不全由于树木内在生命力的日夜孽息,加之外在的雨露滋润,并非没有萌孽(萌是芽,孽是木枝砍去以后再生的芽)生发,然而,大国之人又以牛山之萌孽牧其牛羊,虽然生命的嫩芽萌发不已,然而由于遭到牛羊的不断啃噬,当此自然生发之力不敌残害之力时,牛山便浮现光秃之貌 综上所述,孟子人性论的本旨是高扬人类的德性,突出人在宇宙中的大任,而对人类之特性的界定,孟子又是借助于对心的阐发而实现的孟子谓侧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分别为仁义礼智之端,说明心、性虽是一体不二,却代表着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着开头与发展、轻微与盛大、稚嫩与成熟之分。

孟子以心为性之端,突出了心初始而未成、轻微而未显、已发而未尽的特征,从而构设了心可以成为性、心需知而扩展为性、心待养而为性的三重规律进路 篇二: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中国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长久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若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为其渊薮;如由学术统绪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则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释氏之典籍〔1〕与统绪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降中国文化的根本格局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南宋孝宗皇帝语,转引自元刘谧著《三教 平心论》),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根本结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点之一是:观念上的"和而不同"〔2〕和实践中的整体会通概括地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释、道三家,还是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虽有其各自不同的探究领域、表述 方法 和 理论 特征,然却又都是相互渗透,相互吸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难析。

这也就是说,人们既需要 分析 地 研究 三家、三科、三学各自的特点,更需要会通地把握三家、三科、三学的共同精神此外,假如说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等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整体,那么对于这个文化整体来讲,其中的任何一家、一科、一学都是不成或缺的,否则这一文化整体的特性将发生变异,或者说它已不再是原来那个文化整体了;而对于其中的每一家、每一科、每一学来讲,则都是这一文化整体中的一家、一科、一学,且每一家、每一科、每一学又都表达着这一文化整体的整体特性唯其如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不管是研究那一家、那一科、那一学,我认为,首先是要把握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精神之所在,否则将难入其堂奥,难得其精义 一 中国传统文化假如从整体上来把握的话,那么人文精神可说是它的最主要和最显明的特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现在所谓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等概念不完全一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彖传》"贲卦彖传"曰: "〖刚柔交织〗,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3〕 魏王弼对此解释说: "刚柔交织而成文焉,天之文也;止物不以威风,而以文明,人文也。

观天之文,则时变可知也;观人之文,则化成可为也"〔4〕 唐孔颖达补充解释说: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者,言圣人当观视天文,刚柔交织,相饰成文,以察四时变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测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5〕 宋程颐的解释则是: "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6〕 由以上各家的解释可见,"人文"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是与"天文"一词对举为文的"天文"指的是 自然 界的运行法则,"人文"则是指人类 社会 的运行法则概括地说,"人文"的主要内涵是指一种以礼乐为教化天下之本,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一个人伦有序的梦想文明社会这里有两点需要加以说明:一是人们所讲的"人文精神"一语,无疑与上述"人文"一词有关,抑或是其词源但"人文精神"一语的涵义,又显然要比《周易·彖传》中"人文"一词的涵义丰富得多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出现和开展显然要比"人文"一词的出现早得多,《周易·彖传》的面世不会早于战国末,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远则可以追求至中国文化的源头,近也至少可以推溯到殷末周初。

中国典籍中,很早就有"人"是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的思想如《尚书·泰誓》中说: "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7〕《孝经》中则借孔子的名义说: "天地之性,人为贵"〔8〕 这句话中的"性"字,是"生"的意思宋人邢昺解释说: "性,生也言天地之所生,惟人最贵也" "夫称贵者,是殊异可重之名"〔9〕 其实,在《孝经》面世之前,荀子也已提出了人最为天下贵的观点了他说: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10〕 荀子用对比的方法,从现象上说明白为什么天地万物中人最为贵的道理其后,在《礼记·礼运》篇中,人们又进一步对人之所以异于万物的道理作了理论上的说明如说: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11〕 这句话中"鬼神之会"的意思,是指形体与精神的会合如唐孔颖达解释说: "鬼谓形体,神谓精灵《祭义》云:"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形体精灵见面,然后物生,故云"鬼神之会"。

"〔12〕 以后,汉儒、宋儒如董仲舒、周敦颐、邵雍、朱熹等,也都不断地发挥这些思想〔13〕正是有见于此,中国古代思想家们认为,人虽是天地所生万物之一,然可与天地并列为三如,《老子》书中就有所谓"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或作"人"字)居其一焉"的说法,把人与道、天、地并列不过,在《老子》书中,道还是最贵的所以,他接着说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4〕与《老子》相比,荀子对人在天地中的地位强调得更为突出,论述得也更为明晰他尝说: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能参"〔15〕 这里的"参"字就是"叁(三)"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以其能治天时地财而用之,因而与天地并列为三对此,荀子又进一步解释说: "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16〕 "分"是分位的意思在荀子看来,"明分"(确定每个人的分位)是"使群"(充分发挥人类整体力气)、"役物"(合理利用天时地财)的根本,所以他所谓的"人有其治"的"治",也正是指人的"辨物"、"治人"的"明分"才能同样的意思在《礼记·中庸》也有表达,其文云: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17〕 依照传统的解释,"至诚"是圣人之德《孟子》和《中庸》中都说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中庸》作"诚之者"),人之道也"这也就是说,人以其至诚而辨明人、物之性,尽其人、物之用,参与天地生养万物的活动,因而与天地并列为三〔18〕 汉儒董仲舒继承荀子思想,亦极言人与天地并为万物之根本如说: "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19〕 "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20〕 "唯人独能偶天地"〔21〕 "唯人道为可以参天"〔22〕 从荀子、《中庸》和董仲舒等人的论述中,应当说都蕴涵着这样一层意思,即在天地人三者中,人处于一种能动的主动的地位从生养人与万物来讲,当然天地是其根本,然而从治理人与万物来讲,则人是能动的,操有主动权就这方面说,人在天地万物之中可说是处于一种核心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把人的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重视人的伦理精神和 艺术 精神的养成等,正是由对人在天地万物中这种能动、主动的核心地位确实认而确立起来的 由此,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特别显著的特点,即:一是高扬君权师教淡化神权,宗教十足神圣的观念相比较较淡薄;一是高扬明道正谊节制物欲,人格自我完善的观念广泛深入人心。

这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包含着一种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的 现代 理性精。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