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考议范文答题模式

菲***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35.31KB
约28页
文档ID:311581860
中考议范文答题模式_第1页
1/28

中考议范文答题模式 议论文答题格式 1.论证方法的作用 (1)举例论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他证明得分论点,否则些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3)比喻论证: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的生动形象、显浅易懂 (4)比照论证:使用了比照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5)引用论证: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能吸引读者往下读) 2.论据的作用?(道理论据/事实论据)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他证明得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的作用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1)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2)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3)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4)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5)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中心论点的识别:一是看题目,二是看首尾,三看是否是明晰的判断,四看是否统帅全文,五看论据证明的论点。

5.议论文题目的作用分析:点明论题;交代论题;点明论题由头 6.议论文题目效果分析:(1)点明文章论述内容,明确了文章论点 (2)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提出了论点 7.议论文开头的作用有: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事例/观点) 开展分析,然后提出论点(论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引用名言,提出论点/论题,同时,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4)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论题,同时,故事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5)摆出错误的论点和论题,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 (6)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引出论点,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承受 8.(1)议论文中记叙的作用?表达事件,能更好地为议论服务 (2)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点明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的意义,深化文章主题,起画龙点睛作用 9.议论文结尾的作用? (1)深化了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强调了…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4)补充论证了……,使论证更严密 (5)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6)提出问题,发人深思 10.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常用句式:这个词表达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11.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1〉修辞 (1)比喻:把xx比作xx,形象生动,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华,有力的论述了xx的论点,便于读者理解和承受 (2)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了力 (3)引用: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同时有力证明了…的论点 引用名言:有力证明了…的论点 (4)反问:增强语气,发人深思 (5)设问:启发读者思考,强调xxx观点 〈2〉论证方法:详见……1.论证方法的作用 〈3〉写作手法 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以…论证方法为主(注意:要有具体的文句支持) 12.文段构造的作用? 〈1〉(1)引出下文/全文阅读兴趣 (2)总结上文/全文 (3)承上 启下 〈2〉在文章开头:开头通过写…的事例/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开头通过引用……的奇闻趣事~吸引读者往下读,增强议论趣味 13.论据能否去掉一个? 不能,作者从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身份)等角度论证的,去掉后不全面,缺乏代表性,使论证不充分严密。

14.论据能否互换? 不能,原因:(1)构造上:与前文某些语句依次照应或有古今中外顺序,互换后构造不严谨 (2)内容上,此论据是为了证明……的观点,不能证明另一段的观点 15.议论文中设问的作用? (1)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有波澜 (2)在构造上起着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构造严密、条理清晰 篇二:中考议论文答题格式学生版 四、议论文阅读(12分) 10.论证方法的辨析 11.议论语言的鉴赏 12.重点词句的理解 13.中心论点的概括及论据的补充 ★技巧链接:议论文阅读高分秘诀 (1)把握文章的论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有其明显的标志,有的议论文题目本身就是论点,有的在文章开头提出论点,有的在文章的中间提出论点,有的在文章的结尾提出论点,有的则需要从文章中归纳出论点所以,要做到“五看”即看开头、看结尾、看中间、看标题和看论证部分的段首句 (2)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格式: 举例论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举??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使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的名言或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用这种论证方法,使论证更具权威性,更透彻,更有说服力,更有力地论证了论点,表达了文章的思想深度和理论力量 比照论证:使用了比照论证的方法,通过将??和??加以比较,从正反两方面开展论述,突出强调了??的观点用这种论证方法,使论证更全面、更严密,是非曲直更加分明,给人们鲜明深刻印象 比喻论证: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通过把??比作??,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浅显易懂,易被读者承受 (3)议论文语言的品味: 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表现为准确、严密、鲜明、概括、简洁 语言准确表现在:①概念使用准确②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语言鲜明表现在: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 语言概括简洁表现在:表达事实不细致,较笼统,因议论文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细致地述说细节,否则喧宾夺主语言简练扼要 语言严密表现在: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为使论点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议论文有时采用修辞方法或运用口语和一些文言词语,有时还变换句式,这就使议论文的语言多了一个生动的特点。

阅读议论文,体会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①准确严密的特点,大多可以从词语的选择和运用分寸感强,用语贴切的角度分析②可以从限制性词语的使用方面开展分析③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表达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④从修辞的角度、句式的多样与变化所表达的论辩力量和表达的语势方面加以理解和体会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的色彩⑤从语言的逻辑性强,内在联系严密,使论述的道理更严密、准确,富有说服力方面开展分析 常见题型:某句话中某个词删去(或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答题格式: A.动词:不能删去因为“??”这个词准确(或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如果去掉,就?? B.形容词:不能删去因为“??”这个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如果去掉就?? C.副词:不能删去因为“??”这个词强调了(或突出了;或从范围上限定了)??;如果删去,就显得太绝对了(或根据语境分析)它表达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准确性经常被考察到的几个副词:都,往往,非常、只有等 (4)补写论据 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概括表达,紧扣论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

补充道理论据时,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名言警句、诗文名句或格言、俗语等引用 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补写论据时,可仿写文章原有的论据 (5) 分析论证过程,把握文章构造 分析议论文的构造,先要弄清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性的词语 议论文的基本构造框架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论、结论”的三段论构造方式,往往演化出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比照式等多种构造方式 常见题型: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或论证过程是什么? 答题格式: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从而证明了??观点 (6)议论文文段的作用:引出(全)下文;总结前(全)文;承上启下 答题格式: A.开头段: 通过写??的事例,提出 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通过引用??的名言,(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通过引用??的名人趣事(或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B.结尾段:深化(或点明)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7)议论文标题的作用: 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标题提示论述范围;标题揭露论题;标题表示论述对象 不管哪一种都多多少少有点明中心论点的作用,使人见其题而概知其旨,传达出文章内容之大概,便于读者准确而快速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有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并引发读者的思考的作用 (8)议论文开放性试题 中考议论文阅读的开放性试题题型多样,相当多的同学得分率较低答这类题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四种 A.混淆概念 20**年***卷第4题为“请为本文补写一个有关勤奋的名人事例”有位考生举陈景润例,但叙写时定向不明,过多地强调陈景润在研究中遇到多少困难,怎样去克服,这就把“勤奋”与“刻苦”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了这就启示我们,同一个材料,引用时必须瞄准概念作定向表达,否则只能游移不定,言不及义 B.转移论题 如20**年**卷《语文诗话》第2题:“第②段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第⑧段中”问君何能尔,心地远自偏“均出自陶渊明的《饮酒》诗。

从全文看,作者引用这两句诗的作用分别是什么?”有的考生答题时大谈这两句诗的意境特点,对其“作用”只字未提,明显转移了论题这些考生忽略了“作用”“分别”这两个关键词 C.缺少分析 如20**年**卷《我寻求挫败》的第3题、第4题:“第⑦段画线句中,”这份绝望“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兴奋昂扬“?”“作者”寻求挫败“的目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句子答复很明显,第4题用原句答,不须再作分析,但第3题不同,“为什么”兴奋昂扬“”一问要求考生从原文中提取有关信息并开展重组、分析,可是有的考生只是简单地答“有理想信念”,缺少由此及彼的因果分析 D.牵强附会 议论文阅读往往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谈感悟,有些考生因缺少积累和思考,思想贫乏,举例失真,给人牵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