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交融及兼容并蓄的安康民俗文化

上传人:wd****8 文档编号:301795739 上传时间:2022-05-3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元交融及兼容并蓄的安康民俗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多元交融及兼容并蓄的安康民俗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多元交融及兼容并蓄的安康民俗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多元交融及兼容并蓄的安康民俗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多元交融及兼容并蓄的安康民俗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元交融及兼容并蓄的安康民俗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元交融及兼容并蓄的安康民俗文化(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俗文化,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间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游戏等。民俗学家把我国的民俗文化风情从地域上划分为七大圈。*从地域上归属长江流域风俗文化圈。其特点是秀美与精巧,但又兼具黄河流域重乡土情意、厚道豪放、古朴典雅的传统文化特色。在根源文化、移民文化、秦汉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文化等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交融、兼容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民俗文化,除具有人类民俗文化的共性特征外,还以其历史的悠久性和传承的多元交融与兼容并蓄特征,成为民俗文化园地中别具一格的奇葩。一、*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史传说时代就有*

2、民俗文化的元素。*不仅有史前神话传说:女娲补天、大禹治水且有历史遗迹,如平利女娲女史称中皇山,人民敬仰崇拜励精图治的女娲,早在夏代于此山建灵宝寺后改为中皇庙、女娲庙,有现存于平利县文化馆的?中皇山女娲氏庙碑?为证。?*碑版钩沉?又将此*碑文作为首篇录入。唐宋以来,女娲庙历经修葺扩建,清代又重修,房屋达百余间的宏伟规模。香火鼎盛,誉为名胜之方,并有诗文赞美。今不仅沿承女娲山名,以女神之名起了乡镇名叫女娲山乡为全国罕见,还有以女娲为茶起名女娲银针,同时也是旅游、祭祀圣地。大禹同其父亲鲧相继治理洪水以利万民的神话传说,在*也是家喻户晓,世代颂之。今旬阳县城东60公里汉江北岸关口*北村,相传为大禹疏浚

3、汉江时的憩身之所,已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歌功颂德之诗文,多有文献记载。再有汉滨区江北办事处的中渡台是虞舜陶渔河滨处传说的发祥地。还有汉水神女传说等等。上述几位最早的神话传说及其遗迹、祭祀活动都是*史前文明的佐证。参见郭华正?*旅游揽胜?。二、*崇火尚红的民俗文化根据笔者的田野调查,*地域初民自古就有崇拜火的习俗。第一,取火方法原始,相当一局部山民使用敲石取火。选用青火石或白火石,猛烈相击取火,有的专门用钢火镰敲火石,迸出火星,点燃艾卷或纸媒,即可使用。这种人工取火方式一直延用到改革开放之后,一些贫困户亦然照旧。第二,耕种方式原始,呈现出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特点。他们在陡坡山地上多采取火烧轮耕

4、加撒播的粗放生产方式。肥料来源除了一点家肥外,主要是烧荒和煨烧火粪草,用其草木以及烟薰过的土渣。由此常常引起森林火灾,且每遇暴雨常有泥石流发生,故有上游开荒,下游遭殃民谣流传。第三,用火命名各种事物。有火神庙、火官庙,有人名地名,如火磏砭、火石岩;有物产,火颈柿子、火棘。有讥讽人不稳重沉着的称火包子;医药上把炎症叫上火,火气、火疖子。第四,日常生活讲红红火火,除了上述烧火地风俗外,家家供奉灶神。称家庭主妇为火头军。年节中有大年三十晚上旺火守岁之习,意谓烧倒霉,燃兴旺、喻来年一切桔祥如意。在泛神论影响下,由对红色火的崇拜延伸到对红的敬重。盖房上梁要搭红,结婚礼堂有红对联,红双喜、红剪纸、红灯笼,

5、地上要铺红地毯,新娘一身红,头上搭红盖头,喜气洋洋满堂红。过年贴红对联,挂红灯笼,点红蜡烛,放红鞭炮,礼品贴红纸,有避邪、喜庆、幸福*的象征。三、*民俗文化凸显多元交融与兼容并蓄的特征*民俗因其地理位置是历史上的移民焦点,从炎帝时代直到明清大移民,成为我国南北人口群体、文化乃至生活习俗的交汇之处;故有十家九客之说。这里从气候上来说,像江南地区,从习俗上来说,更像*、*、*甚至*。同时我们这里又受到关中文化的影响。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文化有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调二黄和紫阳民歌。地域、移民及*这些重要因素决定了*民俗文化传承的多元交融与兼容的特征。这从衣、食、住、行及语言诸方面凸显出来。1、色彩

6、斑斓的服饰民俗服装不仅是穿着打扮用的衣物,也不仅只满足人们遮体御寒的需要,更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的服饰民俗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并与时俱进随着时代而流变。明清时,男性,多剃光头或前脑剃光后脑留长发或小辫,到了花甲留胡须。日常春装多为白、黑、蓝、对襟;春秋有哔叽、织贡呢或土布做的夹褂夹裤,初春深秋棉衣棉裤或外套长布衫,头上戴瓜皮帽俗称帽衬,冬戴暖帽或*巾,身着对襟棉衣,大裆棉裤,夏穿白、蓝布衬衣和大裆裤或短裤。至上世纪70年代初,城乡一年四季,都是脚穿自制的布袜子和圆口或剪刀口的平底布鞋,能穿上白底黑帮的塑料底鞋也显洋气了许多。高跟鞋少有出现,视为资产阶级,仅个别为之。农村人夏天则穿自己打

7、的草鞋、麻鞋。雨天穿草鞋或泥屐,冬穿棉鞋布袜。山区春秋冬穿套裤,打绑腿,脚穿深筒布袜外套单鞋,荨麻葛麻藤编织的草鞋。假设要走亲访友或上街赶会,则修容换衣有的佩戴眼镜,着布衫,裤带系上眼镜盒子或烟包子吊于胯前。民国以后,平布俗称洋布,慢慢替代了粗布。*服装开场流行。女性:明清时,女子多着大红、大绿或天蓝色。头着有色彩的头帕、头巾,有的套筒袖。配饰上,女性多戴耳环、手镯,染指甲油,戴戒指,穿绣花的三寸金莲鞋。女孩前额有*海,满头留发扎长辫,已婚妇女在脑后盘发髻,网络络,别簪子,右衽上别上鲜艳的手帕。上衣多为镶绣的大襟服,下衣皆为蓝或带花的大裆裤。老年妇女的蓝、黑带扎腿腕。青年妇女以印花布红蓝棉衣为

8、多,女服的衣领、衬肩、大襟边、袖口边、裤口边,都镶上约一寸宽的彩色大褊子,后改为小褊子。新时代的男性服饰已经成了对襟便衣、制服、西服、夹克、个性化的更新,女性服饰也经过了大襟便衣,制服、西装、裙装、百花争艳的演变。足以表现服饰已由遮体御寒向着高品位、舒适化、个性化的时尚开展,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写照,把日益崛起的*装扮得万紫千红,俏丽迷人。2、南北荟萃的饮食民俗五方杂居的*,其饮食风味把戏繁多,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无所不包,有道是酸甜咸淡随人口,美味何以尽麻辣。如酒席盛宴上的八大件、十三花酒席菜肴构造与关中、西府相近,但其碟碗内容小同大异,如十三花西府下酒的是五个肉碟子排骨、肉丝、肉丁、皮冻、凉

9、拌肉,*的是四荤:即鸡、蹄、肚、肘;中间大空盘,西府用酱油、香油、辣子油调和蘸菜,而*叫醋碟亦称和菜碟,用醋、酱油、辣子、姜、蒜等调和蘸菜。其主食也不同:*以米饭、面条或饺子为主食,西府却是白面馒头。*酒席除了八大件、十三花外,还有十大碗、十二道菜、三点水指在十八碗或十三花根底上,加三道甜味流食如银耳汤、莲子羹、鸡蛋甜酒等。上一道吃一道,碗盘交替,咸甜相间,干稀调节,将科学搭配寓于饮食文化中。再如羊肉泡,全名羊肉泡馍,是大西北的风味食品。有600余年历史的*羊肉泡,有别于*等地的羊肉烩馍,兼具*风味,以滚烂著称,其特点是肉酥味鲜、香气浓郁,诱人胃口。还有蒸面、酥炕炕等五花八门的风味小吃可谓独树

10、一帜。*盛产茶叶,而大量的南方移民来此生息繁衍,带来了茶叶种植技术和茶文化。待客茶为先、来客无烟茶,算是啥人家这是千家万户*人及陕南人热情待客的口头禅。除了家庭饮茶,待客作礼除外,*茶颇有名气。沿汉江及其支流的城镇码头,多开设茶楼,他们兼有糕点小吃,有的还设评书艺人,来茶馆边品陕南春茶,边听曲艺故事,或交流信息,或洽谈生意,或约会朋友叙旧情,或谈古道今侃大山,颇有南方茶肆的意境。3、五花八门的建筑民俗远古遗风与移民文化碰撞融合的*,有洞里有天春寂寂,人间无路月茫茫的原始洞穴居;有夕鸟冲船过,寒波背部流的船上居;有立木做柱千根架,茅草上覆为人家的古老窝棚;有短短篱笆矮矮屋,块块石板屋上覆的石板屋

11、;有忽见茅草屋,暖暖有人烟的茅庵草舍;也有茅屋斜开白板扉,钓船横系枯杨树的水码头吊脚楼;还有青瓦白壁马头墙的徽派建筑汉水天一色,寺楼波底看的会馆等等。*地域文化容纳了五湖四海,可以说是一幅青山绿水,天人合一、博采众长,宜今鉴古的*民俗风情画。4、三山五岭开道的交通运输民俗峰峦一一插霄汉,涧瀑处处奔虹雷的秦岭,层峦飞瀑下,空木乱猿蹄的巴山,形成两道天然屏障,故使仗剑出游的诗仙李白也发出危呼高哉,蜀道难于上青天的感慨!笔者在奔波于秦岭巴山的田野调查过程中,不仅体验了连峰青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hui,喧闹声,磞崖转石万壑雷的高危难行,而且地崩山摧壮士死,跌死淹死时耳闻。然而,巴山

12、汉子坚信山再高峻,也能攀越的民谚,用愚公移山精神,不畏困难险阻,披荆斩棘开大道,天梯石栈相钩连。其中子午栈道是*古时道路的缩影,这些道路不仅方便了先民的生产与生活,而且连接了外部世界,促进这里缓慢开展,同时成为历代战争的军事路线。大约从西周始,先民们就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逐步修成通道。如穿越秦岭的六条道路中,子午道是发现和使用较早的道路。由*或*北去长安,须循石泉县池水北上,经宁陕县境旬阳坝、江口,再过子午关又叫石羊关,越秦岭抵达长安,路遥千里余,山间谷道占440公里。5、礼让有序厚道豪放的社会组织民俗礼让有序。社交中,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礼让次序。*约定俗成的礼让次序大致如下:1右为大,左为小

13、。2二人同行时右为尊;三人并行,中为尊;三人前后行,前者为尊。3进门、上车,应让尊者先行。4一般情况下,应让妇女先行,假设带小孩要让座位于她。5上楼时,尊者、妇女在前;下楼时则相反。6上车时,尊者由车右边上,其他人等尊者上车后,自己再由车后绕到左边上车,坐在尊者左手位。7车中后排中间位为大位,右边次之,左边再次之,前排最小。8在宴请席位上,上座为尊,在右次之,下座最小。假设只一位尊者,*子辈可与之同座。厚道豪放。在*,人遇喜事,诸如得子,满月、周岁、升学、升迁、婚姻、乔迁、入伍、大寿等都有不同*围的祝贺,赠送礼品物款。民谚道:雁离群,受孤单;人离群,受熬煎、一砖难砌墙,一瓦难盖房、土帮土成墙,

14、人帮人成王。*的这些谚语,真诚地劝勉人要团结合作,奉献社会。*人民十分重信用、奉行应人事小,误人事大的人生信条,又重友情团结。常常一家缺粮少衣,四邻亲友都伸手援助,其实有些人生活并不宽余,但仍解囊相助,毫不吝啬。刻苦自己,厚待别人、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等谚语就是对此风俗的精辟总结。6、南腔北调的语言民俗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在*除存在着中原官话汉滨、旬阳、西南官话紫阳、镇平、石泉、岚皋、宁陕、汉阴外;还存在着以平利为代表的包括白河、旬阳后山一带的江淮官话俗称*话、以汉阴田禾为代表的湘语俗称*话以及以汉滨牛蹄镇为代表的赣语*话。【参见王忠明?*方言与*方言研究?】具有南

15、北交融的特点,可谓错居多方之人、声音五方皆备。这种独特的语言民俗事象,在我国,特别是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是极为罕见的。是观察方言接触、交融和变异的理想对象,在全国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其形成因素主要有三:一是与战争有关,二是与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三是与移民有关。尤其是湖广移民作为湖广文化的承载者,表达者,这些客籍的文化生命元素,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生活在秦岭巴山之间,汉江之滨的*居民由于在根源文化、移民文化、秦汉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文化等多种文化的撞击、交融、兼容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既有长江流域风俗文化圈秀美与精巧的特点,又兼具黄河流域重乡土情意、厚道豪放、古朴典雅的传统文化特色。并以其历史的悠久性和传承的多元交融与兼容并蓄特征,成为民俗文化园地中别具一格的奇葩。. z-. z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