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浅析巴金《家》中觉新觉慧形象比较第1稿 浅析巴金《家》中觉新、觉慧形象对比 贾静 [摘 要] 觉新的性格具有封建旧家庭出身的青年特有的两面性,在理论上采纳了某些新思想,对梦想和爱情有追求的欲望,但在感情上未能摆脱旧家庭、旧道德的羁绊,行动薄弱,更多地继承了民族性格上“委曲求全”的劣根性;觉慧的性格也具有封建旧家庭刚刚觉醒的青年特有的两面性:敢于抵挡,“不顾忌,不畏缩,不妥协”,成了封建家庭的叛徒,一个革命者,但又具有“童稚”的一面,思想简朴,行动或鲁莽或踌躇他们既具有各自不同的独特天性,同时又存在着性格与思想上某些惊人的好像之处,他们性格、思想上的异同不仅表达了人类天性中二元对立的倾向,而且还表现出其内在的精神联系,觉慧是觉新的延续,一种精神上的延续与突破相比之下,觉慧的童稚单纯的叛逆,更是对觉新的矫枉过正 [关键词] 高觉新 高觉慧 人物形象 对比 《家》写于1931年,原以《激流》为题在上海《时报》连载,后改为《家》,与《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长篇小说《家》以20年头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
它是以年轻一代与封建家长的冲突冲突为线索,描写了、瑞玉等青年女性被封建礼教埋没的凄凉命运,控诉了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热心歌颂了青年一代向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叛逆精神及其民主主义的觉醒巴金就是在那样的家庭中长大的,所以他能照实地描写他的祖父和大哥:一个是“我说了算”的专制家长,一个是逆来顺受的子弟同时,还描写了一些勾心斗角,相互倾轧,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而在这一衰败的大家庭中有两个人——觉新、觉慧,其性格既有一脉相承之处,又有迥异之别 我们首先看一看觉新的形象,觉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也是塑造得最告成的人物他性格上弥漫了冲突,是个“有两重人格的人”觉新良善,待人恳切,原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的人由于他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处”,他凡事采取“不抗争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他爱表妹梅,但当这段美好的恋情被长辈无理地扼杀后,他并不抵挡,对父亲为他与李家订的亲事,也表示遵从,然后回房蒙头大哭一场,与瑞珏完了婚祖父死后,陈姨太 1 无端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小孩。
觉新虽然觉得这有如“晴天霹雳”,但还是采纳了,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觉新身上虽然有着很严重的旧观念的束缚,但他又是个采纳了新思想熏染的人,因此,在他心中,善恶是非是有着领会的界限的他也有过美好的敬仰,与表妹梅的相恋就是他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他也可怜受压制的青年,如暗中扶助觉民逃婚,扶助觉慧离家出走等新思想虽然触动了他的心灵,但封建旧观念却宛如沉重的枷锁压得他无法喘气,使他在精神上往往处于极度痛楚之中他恨旧东西,自己也是旧礼教的牺牲品,封建大家族制度的殉葬品;但由于他受封建传统观念毒害较深,流失了抵挡才能,因此在“不抗争主义”支配下,四处妥协,不自觉地扮演着旧东西的维护者的角色总之,觉新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悲剧人物他性格中的这种冲突性,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某些时代特征通过塑造这一典型人物,批评了“不抗争主义”,指明对于封建旧制度、旧观念,抵挡才是制止悲剧的惟一出路 他为什么有这一性格特点,我们作一简朴分析,从生活启程,塑造人物,这是巴金一贯的艺术追求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类,就不能举行简朴的定性和分类当我们把觉新的性格放在形成这些弱点的概括环境中,把人类根本性格加以考察,就会察觉那些相互冲突的性格特点,实际上都是有其深刻的理由,内在的必然性。
艺术的概括化,就是提示事物的特征之所以为起特征的必然性觉新的性格主要特征是:良善忠厚、怯懦遵从、逆来顺受、得过且过它的产生,有很深的历史根源和现实主义的社会根源 觉新的性格集中表达了儒学的文化认同首先,以孔子仁学思想为主体的儒学文化,把整套“礼”的血缘实质性地规定为“孝悌”消溶得志在以亲子关系为核心的人与人的世间关系中,使仁学的观念,情感和意识与世俗的伦理和日常心理综合统一,而没有把人的情感心理引导向外在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通过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的传播,渗透与人们的生活、习俗、行为和思维中,在塑造汉民族性格上留下重要痕迹其缺点和弱点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儒家的“安知天命”,“守道安贫”的观点同庄子对世俗的“超越”和自足等结合,经常克制和压排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对形成逆来顺受,自欺欺人,得过且过的奴隶性格起到特别恶劣的作用觉新的性格即集中表达这种特点其次,人的性格是受确定的思想、意识、信仰、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的家”的观念影响深远, 2 这种影响和制约是通过环境和教导,结合个人需要的积极活动得以实现高觉新主要活动是“家”作为初级社会群体,“家”对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初步的作用,对人的行为的形成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封建礼教的道德观念,正是通过这样的环境作用于觉新性格他在爱的环境中逐渐长成”,当父亲用抓阄的婚姻使他失去自己的恋人时,他“没有抵挡的思想”,为了双亲的遗命,便把扶助弟妹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高家非要我来撑门面”温情脉脉的孝道亲子之爱的“新政”,就使觉新自觉地套上封建礼教的枷锁,把封建伦理道德视为生活的自觉理念,唯封建家长之命是从,而且以此律人,把自己的行为完全装入封建阶级思想模式同时,他的社会角色抉择了他们行为模范的特点高家四房,他是长子长孙,没落阶段的现象通过他的性格得以反映,大家庭内部重重冲突纠葛必然集中表达于他这个冲突旋涡中心他的性格的冲突是必然的大家庭特殊的人际关系,使他感到“不断地跟长辈冲突有什么好处呢?”他的敷衍处世乃出于无奈 下面我们再探讨一下觉慧的形象,觉慧是大胆而童稚的叛逆者的形象觉慧,高家三少爷他是深受偏爱的一个人物形象他是一个开朗进步的新青年,有着大哥觉新的聪明和薄弱,也有着二哥觉民的激情和冷静在死气沉沉、乌云密布的高家,他犹如一道夺目的亮光他是一个童稚单纯的叛逆者,更是一个情窦初开、敬仰美好爱情的梦想主义者 在小说的开头便安置觉慧的出场二哥眼中的觉慧是胆小的、是演不好“黑狗”的、是背得很熟的台词到了台上就背不出来的。
由于我很冲动我冲动的时候都是这样,我总是抖动,我的心跳得厉害??”二哥,你不笑我童稚吗?”真是童稚单纯得心爱!十七八岁的年龄,不管身处哪个时代,何等富贵的家庭,大抵不都是这样的吗?写出了他的真性情,给作品开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好头 婢女鸣凤的展现奠定了觉慧悲剧爱情的基调觉慧望着她的背影笑了一笑”他的脑海里现出来一个少女的影子,但是连忙又消散了??”时不时穿插的这些句子在示意着什么呢?由于觉慧的嬉闹,害得鸣凤因耽延时间而遭诽谤、呵斥、辱骂??,此时,“一张少女的面庞又在他的眼前现出来:顺受的、毫不怨恨的??”同时,他又“望见了另一张少女的面庞,抵挡的、强烈的??”,两张不同的面庞在觉慧的脑海中交替展现,不断的做着比较,他想领悟一些什么呢?其实他什么都领悟不到,他陷入了思量、不解 3 他其实想拯救第一张少女的面庞他们象鞭子一样打着他的头??”,“他不做声的站在黑暗里,查看这些事情,好象跟他完全不相干似的”如此的冲突,如此的困惑年轻的觉慧有天生的正义之感,有着一腔热血,却终究不具备奋起抵挡发胆子和魄力 那张带着顺受表情的少女的面庞和这个腐朽的大家庭让觉慧有过冲动、有过抵挡、有过猛烈的不满。
够了,这种生活我过得够了”,“大哥为什么要往往长吁短叹??”其实他也知道,他知道一切被压抑的人们的痛楚以及痛楚的根源这样赤裸裸的、大逆不道的言语是这个年轻人困顿过后的爆发,是发泄也好,是愤怒不满也罢,总之令人欣慰的是,他的身体里流淌着一股叛逆的血液 提起觉慧,相信全体读过《家》的人都会刻骨铭心的记得他和美观良善的婢女鸣凤之间纯真浪漫的爱情确实,这段爱情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觉慧的反叛爱的美好既是觉慧在这个毫无梦想的家庭唯一的留恋,又是造就他终生痛楚和可惜的根本他和鸣凤的爱是对等的在高家的梅园,年轻的三少爷第一次大气昂扬的对鸣凤作出爱的表白,那样昂扬人心,仿佛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令受惯了别人轻视的少女鸣凤燃起了生命的梦想然而,一切却又带着海誓山盟的味道,他们太年轻,他们的气力太渺小下人的命运早已掌控在别人手中鸣凤爱得无悔,爱得不求回报而觉慧,爱是真的,抵挡也是真的,却还是不能养护自己的所爱——冲突! 鸣凤的自尽是悲壮的,是作为受压迫的女性抵挡的最好途径她的死在觉慧的心里又一次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随着鸣凤的死,鼎盛的高家逐步的走向没落和消逝革命的大形势激荡着进步青年的心,觉慧读《新青年》,主持发起学生运动,向报刊杂志写进步稿件?? 觉慧形象之所以有血有肉,就在于他的不完备,在于他的冲突性。
那就是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献身热诚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 不成否认,觉慧形象对当时正在彷徨中的青年学识分子曾起过确定的启蒙作用,加强了他们与封建家庭决裂的决心和士气,激励他们投身革命的洪流然而,由于他抵挡的根基是天性解放,考虑得更多的是个人的爱情幸福,他对封建大家庭的崩溃尚有某些惋惜之情,表现在对高老太爷弥留之时流露出的悲哀不得不供认,他结果远走上海其实是大的趋势使然,他有进步思想,却没有足够进步的胆子;他有过美观的爱情,却没有抓住爱情的才能和士气;他可怜大哥觉新,却丝毫变更不了他凄凉的命运?? 4 因此,觉慧是痛楚的,由于他的清楚和无力 觉慧的抵挡是大胆的,却又是童稚的觉慧是一个“童稚而大胆的叛徒”作家既写了觉慧性格中大胆叛逆的一面,同时也写出了他“童稚”觉慧的童稚,突出地表现在他对他所抵挡的敌人的腐朽性和吃人本质缺乏足够的熟悉,过高的估计了个人抵挡的作用高老太爷死前,为了缓和一下祖孙的冲突,做了一个容貌,说冯家亲事不提了,觉慧就以为二哥的逃婚告成了于是,他带着貌似击败了千军万马的告成豪情而归家了觉慧的思想性格,不仅明显的带有他出身阶级的局限性,同时也带有五四时期一般小资产阶级学识分子的狂热性的弱点。
但是,觉慧性格的主要那个面,依旧是大胆的叛逆精神他仍不失为20年头初期中国激进青年的典型 那么,觉新、觉慧这两种性格是否就如人们一贯认为的彼此对立呢?我们站在高处来看觉新、觉慧,我们将会察觉这两个艺术典型,由于生活在同一家庭,好像时代语境中的学识分子,他们既具有各自不同的独特天性,同时又存在着性格与思想上某些惊人的好像之处,他们性格、思想上的异同不仅表达了人类天性中二元对立的倾向,而且还表现出其内在的精神联系觉新身上虽然有着很严重的旧观念的束缚,但他又是个采纳了新思想熏染的人,因此,在他心中,善恶是非是有着领会的界限的他也有过美好的敬仰,与表妹梅的相恋就是他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他也可怜受压制的青年,如暗中扶助觉民逃婚,扶助觉慧离家出走等新思想虽然触动了他的心灵,但封建旧观念却宛如沉重的枷锁压得他无法喘气,使他在精神上往往处于极度痛楚之中他恨旧东西,自己也是旧礼教的牺牲品,封建大家族制度的殉葬品;但由于他受封建传统观念毒害较深,流失了抵挡才能,因此在“不抗争主义”支配下,四处妥协,不自觉地扮演着旧东西的维护者的角色但为了维护这个“家”,牺牲了小我,所以说觉慧是觉新的延续,一种精神上的延续与突破。
相比之下,觉慧的童稚单纯的叛逆,更是对觉新的矫枉过正 觉新是小说中性格内涵最丰富的一个这是一个在专制主义重压下备受精神磨折的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