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城市道路平面设计规范

天****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38KB
约5页
文档ID:291683676
城市道路平面设计规范_第1页
1/5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城市道路平面设计规范 第一节 平面设计 第5.1.1条 平面设计应符合以下原那么: 一、道路平面位置应按城市总体规划道路网布设 二、道路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并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 三、道路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贯穿,合理地设置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 四、道路平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合理地设置交错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分隔带断口、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等 五、平面线形标准需分期实施时,应得志近期使用要求,兼顾远期进展,裁减废弃工程 第5.1.2条 直线、平曲线的布设与连接宜符合以下规定: 一、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时,直线长度宜得志以下要求: 1.同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m)宜大于或等于计算行车速度(km/h)数值的六倍 2.反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m)宜大于或等于计算行车速度(km/h)数值的二倍 当计算行车速度小于60km/h,地形条件困难时,直线段长度可不受上述限制,但应得志设置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的要求 二、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0km/h时,半径不同的同向圆曲线连接处应设置缓和曲线。

受地形限制并符合下述条件之一时,可采用复曲线 1.小圆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2.小圆半径小于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但大圆与小圆的内移值之差小于或等于0.1m; 3.大圆半径与小圆半径之比值小于或等于1.5 三、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0km/h时,长直线下坡止境的平曲线半径应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在难以实施地段,应采取防护措施 四、计算行车速度小于40km/h,且两圆半径都大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可不设缓和曲线而构成复曲线 第5.1.3条 道路的圆曲线半径应采用大于或等于表5.1.3规定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值当受地形条件限制时,可采用设超高推举半径值地形条件更加困难时,可采用设超高最小半径值 第5.1.4条 平曲线由圆曲线及两端缓和曲线组成平曲线长度与圆曲线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1.4-1的规定值 道路中心线转角α小于或等于7°时,平曲线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1.4-2的规定值 第5.1.5条 直线与圆曲线或大半径圆曲线与小半径圆曲线之间应设缓和曲线缓和曲线采用旋绕线缓和曲线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1.5-1规定值。

计算行车速度小于40km/h时,缓和曲线可用直线代替直线缓和段一端应与圆曲线相切,另一端与直线相接,相接处予以圆顺,见图5.1.5 圆曲线半径大于表5.1.5-2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时,直线与圆曲线可径相连接 第5.1.6条 圆曲线半径小于表5.1.3中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在圆曲线范围内应设超高,最大超高横坡度的规定见表5.1.6 超高的过渡方式应根据地外形况、车道数、超高横坡度值、横断面型式、便于排水、路容美观等因素抉择单幅路路面宽度及三幅路机动车道路面宽度宜绕中线旋转;双幅路路面宽度及四幅路机动车道路面宽度宜绕中间分隔带边缘旋转,使两侧车行道各自成为独立的超高横断面,见图5.1.6 第5.1.7条 由直线上的正常路拱断面过渡到圆曲线上的超高断面时,务必在其间设置超高缓和段超高缓和段长度按下式计算: 在超高缓和段长度与缓和曲线长度两者中取大值作为缓和曲线的计算长度 第5.1.8条 超高缓和段起、终点处路面边缘展现的竖向转折,应予以圆顺 第5.1.9条 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内侧加宽,每条车道加宽值见表5.1.9。

第5.1.10条 加宽缓和段长度的规定如下: 一、设置缓和曲线或超高缓和段时,加宽缓和段长度应采用与缓和曲线或超高缓和段长度一致值 二、不设缓和曲线或超高缓和段时,加宽缓和段长度应按加宽侧路面边缘宽度渐变率为1∶15~1∶30,且长度不得小于10m的要求设置 第5.1.11条 视距的规定如下: 一、道路平面、纵断面上的停车视距应大于或等于表5.1.11-1规定值寒冷积雪地区应另行计算 二、车行道上对向行驶的车辆有会车可能时,应采用会车视距其值为表5.1.11-1中停车视距的两倍 三、对于凸形竖曲线和立交桥下凹形竖曲线等可能影响行车视距,危及行车安好的地方,均需验算行车视距验算时,物高为0.1m;目高在凸形竖曲线时为1.2m,在桥下凹形竖曲线时为1.9m 四、平曲线内侧的边坡、建筑物、树木等均不应阻力视线应按横净距绘制包络线,包络线与路面边缘之间的障碍物应予除掉视距横净距计算公式见表5.1.11-2 — 5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