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文学评论与写作流派与思想 中篇 流派与方法 本篇主要介绍文学评论的根本态势及方法,让学生了解从传统到现代、古今中外文学评论(文学批评)的主要态势及其方法 上世纪40年头,美国批评家韦勒克和沃伦写了出名的《文学理论》一书,书中他们把文学研究分为两大类型:“外在研究”与“内在研究”所谓外在研究,指的是那种倚重于文学作品以外的学识的研究,即从历史、社会、心理、哲学、传记等等这些方面去研究文学作品所谓内在研究,指的是那种倚重于文学作品本身的学识的研究,即从音韵、格律、文体、意象、节奏、修辞等方面启程去研究文学作品 就西方文学批评史来看,十九世纪的文学批评是外在批评占主导;进入二十世纪以后是内在批评占主导,形成了传统与现代批评的两大分野但到了20世纪后半期,文学批评有展现了“内外融合”的趋向 历史-社会学批评 心理学批评 外在批评 伦理、宗教和道德批评 考据学或传记学批评 采纳理论与读者-回响批评 英美新批评 文学批评 内在批评 布局主义与符号学批评 后布局主义的消解批评 现象学批评 布局主义精神分析学批评 发生学布局主义批评 内外融合批评 女权主义批评 新历史主义批评 后殖民主义批评 (上) 外在方法 所谓文学的外在批评,就是从历史、社会、心理、宗教、哲学、传记等文学的外在因素去分析和评论文学作品。
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外在批评都被视为是对比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内在批评试图取而代之,但始终不能如愿上世纪末,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的展现,又使外在批评的生命力得以复兴而在中国,外在批评那么始终是文学批评的主流 下面介绍几种传统的外在批评模式,如历史-社会学批评、心理学批评、伦理、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宗教和道德批评、考据学或传记学批评 第一节 历史-社会学批评 历史-社会学批评,在西方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诗论亚氏最早把文学置于现实的物质性上,视一切艺术为现实的模仿,从而揭开了文学批评向外部现实寻求确证的先河亚氏的思想在西方统治了二千多年亚氏后有罗马古典主义文学理论,如贺拉斯的《诗艺》、郎加纳斯的《论崇高》等,根本上继承的都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今后西方进入中世纪黑暗的年头,文学一度成为宗教、神学的附庸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亚里士多德开创的摹仿说得到复兴,如布瓦洛的《诗的艺术》、锡德尼的《为诗一辩》等,都把文艺看作是现实的摹仿,把诗看作是历史与哲学的结晶到了启蒙运动时代,尽管有些理论家如卢梭一度否决文艺反映现实的本质,但大多数理论家还是继承了文艺反映现实的传统,如法国的布封《论风格》,就特别看重作家与作品的关系,并由此阐述了风格的成因和表现。
到了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代,以雨果等人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依旧特别看重作家与作品的关系,看重社会对创作的影响和作品对社会所起的作用十九世纪根本上是以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为文学主流到了近代德国古典主义时代,传统的外在批评思想在黑格尔的历史批评中达成顶峰,并一向影响到二十世纪初自十九世纪以来,展现了一大批历史—社会文学批评家,如黑格尔、丹纳、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他们都视艺术为时代、社会和历史的产物;艺术品是一个时代或时代精神的表现;艺术的蜕变是历史蜕变的一环;社会形态的变革与艺术的蜕变息息相关 一、黑格尔的历史批评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自十九世纪以来就对西方艺术理论与艺术批评产生重大影响在他的美学巨著《美学》(四卷本)中,他运用历史推演的方式,将艺术品的形态划分为三个进展阶段: 第一阶段:象征型艺术 黑格尔把“象征型艺术”称之为艺术的开端,“是艺术前的艺术”象征型艺术的主要特征是,物质的表现形式(感性形式)压倒精神(十足精神)的内容,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仅是一种象征关系,物质不是作为内容的形式来表现内容,而是用某种符号、事物来象征一种朦胧的熟悉或意蕴如埃及、印度等东方民族的建筑就最具有象征色调。
黑格尔认为,象征型艺术体验了三个进展阶段:不自觉的象征(如埃及人关于死的观念和表现,金字塔)→崇高的象征(如基督教的神秘主义:神作为创世主和世界主宰)→自觉的象征(如比喻的艺术形式:寓言、隐射语、格言和宣教故事)随着历史的进展,人类逐步从自由阶段走向自觉阶段,象征型艺术中那种内容与形式不相适合的冲突,也会逐步蜕变,向新的方式转变,这就是古典型艺术 其次阶段:古典型艺术 古典型艺术的梦想典范就是希腊艺术,尤其是雕刻黑格尔认为,历史发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展在这一阶段,人的熟悉已进入自觉的阶段,人能从自身本质去熟悉十足理念,并且用人本身的形象把精神的东西表现出来如在古希腊雕刻中,阿波罗雕像表现了光明、青春;维纳斯雕像那么表现了爱情;雅典娜雕像那么表现了和平与聪慧这些雕像莫不是理念的概括化、天性化其特点是消释了象征型艺术中那种物质形式与精神内容不协调的冲突,使内容与形式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活的整体 第三阶段:浪漫型艺术 黑格尔认为,理念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的,所以古典型艺术中那种内容与形式平衡的状态并不是耐久不变的,精神的变动不居必然会使内容与形式展现新的分裂,导致古典型艺术的解体,从而走向浪漫型艺术。
浪漫型艺术(如宗教范围的浪漫型艺术和骑士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内容压倒了形式,精神压倒物质,物质形式与精神内容展现新的不协调浪漫型艺术把内容集中在作家的感觉、想象和心情这内在的生活上,表现为抒情的艺术 黑格尔最终提出了一个艺术终结论:即浪漫型艺术最终导致精神与物质、内容与形式的彻底分裂,使艺术否决自身,并让位给宗教和哲学,使人重新回到艺术前的熟悉阶段这是黑格尔唯心主义艺术观所推演出来的一个悲观主义结论 黑格尔的艺术理论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如他的“理念”这个概念,就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概念但当我撇开这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外壳,概括考察黑格尔的人物形象理论,那么可以察觉他的理论是颇具有历史辩证法的光芒的 在《美学》第一卷第三章中,他论述了人物形象问题他认为人物与三种“环境”相关: ①“历史时代的外在形势”:即一般世界处境,相当于大的时代背景; ②“情境”:作品中人物活动的概括环境,相当于小的时代背景; ③“情致”:作品中人物自身的内心世界 黑格尔的人物理论在西方是第一次全面地、系统地把人与环境联系起来,并把人与环境的联系集中于人物性格的焦点上它的难得之处是,把人物性格与概括环境联系起来,从而透露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繁杂性,也透露了人物悲剧性格和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在黑格尔看来,人物生活的环境实时代、历史理由,是造成人物性格的外因 黑格尔论述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关系,认为人与环境存在着本质的关系,主要有两种根本关系: ①凭借性:他认为人要把外在的环境变为自己存在的环境,要这样就务必一方面通过感性熟悉,另一方面通过实践这就是说,人生于自然界中,衣食住行都务必凭借自然界,并用自己的感觉、实践来体会它、把握它 ②独立性:即人不仅仅是为了屈从于现实环境,在实践中还要学会改造这种环境,在这些外界事物上刻下自己生活的痕迹在这些痕迹中,人的性格也再次显现出来,即人的本质气力的对象化人改造自然的表现有:一是科学活动,另一是艺术活动所以黑格尔说艺术创作便是人对环境的独立性表现但这并不是说艺术脱离环境而存在,而是说艺术可以创造一个独立的环境黑格尔认为,艺术创造的环境务必纳入人物概括的内心世界,也即要能反映出人物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天性的内在特质 黑格尔认为,艺术创造的环境假设能够最充分地反映出人物天性的内在特质,那么这个环境就是典型环境,而生活在这个典型环境中的人物便是典型人物他称典型人物为“梦想人物” 黑格尔强调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但他并不赞成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相反对自然主义极其反感,认为自然主义的描写是琐碎的、低级的、庸俗的东西。
黑格尔认为艺术创作务必表现出世界和谐完整状态(“一般世界处境”)下,人物活动环境(“情境”)与人物内心世界(“情致”)之间的对立和统一,也即写出外因与内因的对立与统一,从而表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繁杂性及其多面繁杂的社会理由 如鲁迅笔下的阿Q、当代作家高晓声笔下的农人陈奂生,其性格都是极其繁杂的,而这繁杂性又有其特定的社会理由阿Q就不说了,就说陈奂生,其性格的繁杂性与他所生活的那个混乱担心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与他生活的那个农村经济根基紧密相关作家高晓声正是利用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对立与统一,写出了陈奂生这个当代农人典型的繁杂性格,有人说陈奂生性格的繁杂性一点也不亚于鲁迅笔下的阿Q 黑格尔的历史批评对后来的文学批评家如法国批评家丹纳、英国批评家勃兰兑斯、俄国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影响甚大,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如马克思、恩格斯也影响很大 二、丹纳的艺术哲学 丹纳(H·Taine,1828—1893)是法国出名的“社会学派”文艺理论家著有《拉·封丹及其寓言》(1854)、《英国文学史》(1864—1869)、《艺术哲学》(1865—1869)等 1.丹纳艺术哲学的思想渊源 丹纳深受19世纪自然科学(能量守恒、细胞学说、进化论等)的影响,更加是达尔文的进化论。
在哲学上那么深受黑格尔思辩哲学和孔德实证论的影响19世纪60年头,孔德实证主义颇为流行,强调感觉的可表明性丹纳也看法文学艺术的研究既要找到规律,又要能够用事实去证明它丹纳认为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好像的,都务必以求实的科学态度去研究,因而他看法以科学态度去研究艺术的产生、进展、蜕变、消亡的规律 2.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说 从历史和科学启程,丹纳认为艺术作品的产生和进展受种族、环境、时代三个要素的制约他说:“我们在考察那作为内部主源、外部压力和后天动力的‘种族’、‘环境’和‘时代’时,我们不仅彻底研究了实际理由的全部,也彻底地研究了可能的动因的全部 丹纳所说的种族是指种族特性,又与氏族特性相混杂在他看来,种族特性是一种天生的遗传性所以他所谓的种族包含人的天生的、生理的、遗传的因素,是“内部主源”,最终起抉择作用丹纳把民族特性看作是文学艺术进展的永久的、起抉择作用的动力如希腊人有艺术家的才能,他们天赋优厚,有精明、机敏的头脑,有快乐和活泼的本性,而精细的感官、灵巧的才智正是艺术家必备的素质,因而希腊艺术也更加兴隆鲜明,这种种族天赋论是不够全word文档 可自由复制编辑 面的,是套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学说来解释文艺现象的。
种族论不能解释同一个民族的文艺为什么有盛衰之分别就种族特性来说,也不是像丹纳所说的全部都是天生的、遗传的,理应说种族特性大片面是历史的产物 丹纳所说的“环境”,包含地理因素,如土壤、气候等,有时也指社会环境丹纳认为居住环境的差异,会展现民族性格的差异,进而展现精神文化的差异如住在寒冷潮湿的地带,濒临惊涛骇浪的海岸,人们为惆怅或过激的感觉所缠绕,倾向于狂醉贪食,热爱流血的战斗生活;而住在心爱的风景区,光明高兴的海岸上,人们敬仰航海与商业,没有强大的胃欲,而倾向于进展精神方面的事业,如雄辩术、科学研发、文学艺术等社会环境是指国家的政策、政治局面、军事斗争、宗教信仰等如希腊悲剧,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家作品的诞生,正是处于希腊人战胜波斯人的时代,由于小小的共和城邦都从事壮烈的斗争,人们以极大的努力去争取独立,终究在文明世界中取得了领袖的地位整个社会政治形势使人们感受到悲壮、崇高与宏伟,因而悲剧艺术也得到进展等到马其顿入侵以后,希腊受到异族的统治,民族独立的精神与民族的元气都流失了,悲剧也随之消散丹纳认为艺术的进展,人类的精神产品的展现、衰落,都应当从客观物质世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探索抉择因素。
由于每一个特定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