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警院宪法法考辅导讲义第4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上传人:东*** 文档编号:283212628 上传时间:2022-04-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警院宪法法考辅导讲义第4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重庆警院宪法法考辅导讲义第4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重庆警院宪法法考辅导讲义第4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重庆警院宪法法考辅导讲义第4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重庆警院宪法法考辅导讲义第4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警院宪法法考辅导讲义第4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警院宪法法考辅导讲义第4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章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第一节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概述一、公民和国籍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自然人。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这就表明,任何自然人要成为我国公民,除必须具有我国国籍外,并无其他资格要求。由此可见,公民和国籍密不可分。国籍是指一个人隶属于某个国家的法律上的身份,一个人一旦具有某个国家的国籍,通常就被认为是该国的公民,就享有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承担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同时,该国对侨居他国的本国公民也有义务给予外交保护,并在必要时接纳其回国。综观各国国籍法的规定可见,取得国籍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因出生而取得,另一种是因加入而

2、取得;分别称之为出生国籍和继有国籍。两种国籍的取得方式均被我国国籍法予以明确确认。对于出生国籍的立法,各国要么采取血统主义原则,以一个人出生时父母的国籍为依据确定其国籍;要么采取出生地主义原则,以一个人的出生地所属的国家为依据确定其国籍;要么采取血统主义与出生地主义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其国籍,这也是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遵循的原则。根据我国国籍法的规定,我国采取的是以血统主义为主、以出生地主义为辅的原则。具体内容有三:一是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的,具有中国国籍;二是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的,具有中国国籍;但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具有外国

3、国籍的,则不具有中国国籍;三是父母无国籍,或者国籍不明,定居在中国,本人出生在中国的,具有中国国籍。对于继有国籍,我国国籍法规定,外国人或无国籍人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申请人必须愿意遵守中国的宪法和法律;二是必须出于本人的自愿。同时还须具备法律规定的条件:第一,申请人是中国公民的近亲属;第二,本人定居在中国;第三,有其他正当理由,等等。只要具备两个前提并符合上述条件之一的,就可以申请加人中国国籍。我国管理国籍申请的机关,在国内是申请人居住地的县、市公安机关,在国外是中国外交代表机关和领事机关。但这些机关只负责受理申请并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最后的审批权则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4、公安部。一旦经公安部批准,由有关公安机关发给证书后,申请人就具有了中国国籍,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被批准加入中国国籍的人,不得保留外国国籍。中国公民也有权申请退出中国国籍,办理程序与申请程序基本相同。曾经具有中国国籍的外国人,如有正当理由,可以申请恢复中国国籍;在申请被批准恢复中国国籍后,不得再保留外国国籍。国籍法同样适用于香港和澳门的中国公民。我国不承认双重国籍,但基于香港和澳门的特殊情况,香港和澳门的中国公民可以保留其在外国的居留权。二、公民与人民一般说来“公民”与“国民”的含义相同。我国建国初期,曾经将“国民”作为“公民”的同义语使用过,从1953年选举法开始,才用“公民”取代了“国民

5、”的称谓。但在我国,“公民”和“人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区别在于:第一,性质不同。公民是与外国人(包括无国籍人)相对应的法律概念,人民则是与敌人相对应的政治概念;第二,范围不同。公民的范围比人民的范围更加广泛,公民中除包括人民外,还包括人民的敌人;第三,后果不同。公民中的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切公民权利并履行全部义务,公民中的敌人,则不能享有全部公民权利,也不能履行公民的某些义务。此外,公民所表达的一一般是个体概念,而人民所表达的往往是群体概念。三、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概念所谓权利是指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从事某种行为的可能性;义务则是指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从事某

6、种行为的必要性。权利和义务的根本区别在于:权利可以放弃,义务必须履行。公民的基本权利也称宪法权利或者基本人权,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主要的、必不可少的权利。众所周知,公民的法律权利名目繁多、范围广泛,既包括基本权利,也包括一般权利。但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对公民的各种权利进行规定,因此宪法所确认的只能是一些基本权利。尽管基本权利和一般权利在本质上相一致,但基本权利具有其自身的法律特性:第一,基本权利决定着公民在国家中的法律地位;第二,基本权利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最主要、最基本而又不可缺少的权利;第三,基本权利具有母体性,它能派生出公民的一般权利;第四,基本权利具有稳定性和排

7、他性,它与人的公民资格不可分,与人的法律平等地位不可分,因而是所谓“不证自明”的权利。公民的基本义务也称宪法义务,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遵守和应尽的根本责任公民的基本义务是公民对国家具有首要意义的义务,它构成普通法律所规定的义务的基础。公民的基本义务与基本权利一起共同反映并决定着公民在国家中的政治与法律地位,构成普通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义务的基础和原则。四、公民权与人权人权是指作为一个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公民权则是人权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本国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因此,一国宪法所列举的公民基本权利,是该国国内法对人权的具体规定和保护。如前所述,人权是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特权

8、而提出来的口号。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以及革命胜利以后,人权也由理论概念上升为法律原则,直接成为政治纲领或者资产阶级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历史上,资产阶级人权口号和人权实践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但由于资本特权的存在,使资产阶级人权理论和实践始终存在极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毫无疑问,人权的主张和维护人权的实践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中国的人权实践曾历经曲折,人权内容及其保障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但中国政府和人民在人权领域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而且在长期的人权实践中,中国政府和人民有着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第一,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因而作为现实的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在社会生

9、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通过斗争而争取的。因此在阶级社会里,人权总具有一定的阶级性。第二,各国的人权实践总要受到其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因而观察一个国家的人权状况,不能割断该国的历史,不能脱离该国的国情。第三,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生存权是首要人权。没有生存权,其他一切人权都无从谈起。而国家的独立权和发展权则是生存权的保障。第四,中国愿意积极参加国际人权活动,十分重视在相互理解、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加强人权领域的国际合作。同时,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人权问题本质上属于一国内部管辖的问题,任何国家的人权制度都应当由该主权国家通过国内立法加以确认和保护。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关于“国家尊重

10、和保障人权”的规定,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宪政的重大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达到一个新水平的标志。第一,“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宪法原则,对我国的立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人权是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尊重和保障人权,意味着社会关系的调整要更加注重权力和权利的平衡、权力与责任的平衡、权利和义务的平衡。通过立法,合理配置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具体到我国的立法实践,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原则,忠实于人民的利益,对人民负责。立法为民,重点在于依法配置权力,一方面要确保行政权力可以依法得到有效行使,另一方面要对行政权力进

11、行规范、制约和监督,促使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正确地行使权力,确保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的侵害。第二,将指导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人民的允法权力要通过每一个具体的人的宪法权利来实现。“尊重与保障人权”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摆正自己的位置,履行公仆职责,任何政治决策和管理措施,都要考虑人民的利益。人权意识也有利于发扬民主,抑制官僚主义。管理者不得滥用手中的权力,更不得颠倒主仆关系。第三,将指导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全面发展和人文关怀,必然导致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经济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尊重和保障人权,还要求我们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创

12、造条件,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第四,指导人与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权与自然的关系上,现代人必须认识到,只有尊重自然规律,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才能使人享有人权。我国宪法对人权的保护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人权主体非常广泛。宪法不仅保护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也保护外国人的权利;不仅保护个人的权利,也保护群体的权利。二是权利内容非常广泛。宪法所确认的人权,包括受法律平等保护的权利,也包括当家作主的权利,还包括财产权和继承权等社会经济文化权利。五、我国现行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新发展我国现行宪法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破除“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后产生的,是思想

13、解放运动的结果。它以1954年宪法为蓝本,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并根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总任务和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因此,现行宪法是我国宪法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与新中国的前三部宪法相比,现行宪法在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方面主要有以下新的发展:第一,突出了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重要地位。这集中表现在调整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在宪法结构中的位置,将其从第三章调整到第二章,放在第一章“总纲”之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从而表明在国家生活中,保护公民权利的地位重于国家机构,反映了公民权利与国家机构之间的价值取向,亦即由国家机构管理人民改变为国家机构的权力来自人民,并为人民服

14、务。第二,公民基本权利的条款有所增加,内容更加充实具体。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条款,1954年宪法是14条,1975年宪法是2条,1978年宪法是12条,而现行宪法则增加到18条,而且内容更加充分、具体、明确。第三,更加强调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条件。现行宪法充分体现了公民基本权利的价值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从而确认了公民权利和自由实现的法律保障和物质保障,使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具有现实基础。比如为了保障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宪法规定:“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等等。第四,更加强调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一致性。现行宪法明确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

15、法律规定的义务。此外,宪法还要求公民在行使权利和自由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不可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第二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一、平等权平等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其他一切权利实现的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基本原则。平等权是指公民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给予同等保护的权利。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规定的含义有三:一是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二是任

16、何人的合法权利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绝不允许任何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三是在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制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处罚。这一宪法原则既包括司法平等,即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又包括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二、政治权利和自由政治权利和自由是公民作为国家政治主体而依法享有的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包括公民参与国家、社会组织与管理活动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以及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依法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和示威的自由。(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人民参加国家管理,实现当家作主的基本手段,也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形式,因而它体现了人民管理国家的主人翁地位。我国现行宪法第3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国家法/宪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