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语解读单元导语原文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气,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 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 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 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单元导语解读一、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意义、价值本单元的主题是“民俗”,共四篇课文,一篇小说,一首现代诗,两篇散文《社戏》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 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表达,展示了 “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 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回延安》是一首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 成的激情澎湃的现代诗,诗歌通过“我”重返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歌颂了养育一代革 命者的延安精神,表达了对“母亲”延安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安塞腰鼓》主要叙写了 安塞腰鼓宏大的场面和其给人带来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灯笼》一文叙写了一 些关于灯笼的记忆,表达了灯笼在不同时代对于个人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从单元主题来看,七年级更强调感受与体验,而八年级更侧重于理解与思考本单元以 “民俗”为主题,每一篇文章都带着浓郁的烟火气息可以说“民俗”就是人间烟火,但是 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民俗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甚至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承载我们民族 文化的驳船逆水行舟,所以需要我们引领学生热爱民俗、传承文化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七八九年级的单元教学内容,就会发现是由语文的基础技能向思维系 统化层级递进的整体来看,七年级以培养一般的语文能力为主,从八年级开始以文体阅读 为主,阅读方法开始转向专业,阅读策略指向文体学习,更强调自主学习和深入分析二、本单元的内在逻辑结构及指向的核心素养(一)本单元内在逻辑结构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 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分号把阅读导语分成两个局部,编者把这两个句子用并列的形式呈现,我们可以把它们 作为并行的两个教学目标与内容1 .根据需要.多种表达方式 4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2 .如何 )“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一句,“体会”的宾语是什么 呢?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首先,这个宾语的重点是“如何”, 也就是指向“怎么做”第二,做什么? “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那么我 们就得知道这个“需要”是什么,“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是怎么回事?怎么算是“根 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1 1) “多种表达方式”: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阅读要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阅读要素: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五年级上 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要素: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六年级下册第 五单元的阅读要素: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要素: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由此可见,中学之所以没有提及五种表达 方式的具体内容,是因为小学已经学习过了,属于内容2 2) “根据需要”的内涵:对于作者创作而言,所谓的根据需要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根据行文的需要,或根据 写作的需要我需要表达感情于是我抒情,我需要把一件事说清楚于是我表达、描写…… 我需要把一件事说清楚,还要表达出我的情感,还有我对这件事的态度,于是我综合运 用多种表达方式3 .感受情思、H注意感受作者等富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 .品味语言》八上第一单元要求“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八上第四单元要求“要反复品味、欣赏语 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八下第一单元要求“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这三个要求应该是越来越深入具体的,逐步向开展理性思维迈进以上两点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是彼此孤立的,“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 表达方式的” 一句中“作者寄寓的情思”就是“作者的需要”,而“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 式”形成了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两个教学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另外,本单元涉及到了小说、散文、现代诗,表达的情感不同,语言的表现力也各有千 秋二)本单元指向的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语言材料(小说、散文、现代诗)和言语活动经验(多种表达方 式);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根据需要)思维开展与提升:培养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体会作者是 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开展逻辑思维,能够辨识、分析、比拟、归纳 基本的语言现象,形成言语能力(如何根据需要)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鉴别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比拟,提高文学鉴赏能 力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中华文化的理念和人文精神,例如:热爱生活、热爱民族文化。
三、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基于第二局部的分析,可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 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2. 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3. 理解民俗的意义和价值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教学难点:理解民俗的意义和价值四、本单元的教学建议、指导《社戏》是一篇小说,但是编者将它的主题确定到“民俗”,所以我们应不仅仅想到小说的解 读,更应该关注以小说为载体,探讨那个时代江南的民俗给“我”带来的美好回忆注意文章预 习提示中第二段:文章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一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段话包含着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可以 立足单元教学目标一,体会“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同时实现对“江南民俗”的理 解与认知笔者简单统计了一下本文有九处涉及到民俗,在这些民俗的浸润下,人们待人接物方 式深受影响王荣生教授说过:它用虚构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世界然后让读者通过这个虚拟的世 界去感受一种别样的人生,这就是小说的价值在此还有一个保存意见,“表达方式”狭义的 表达方式是表达、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另外一种就是宏观的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比方小 说的视点,情节的一波三折等。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现代诗,诗歌通过“我”重 返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表达了对“母亲”延安那份永 不泯灭的真情不涉及文本的内容,单单是“信天游”的形式就是陕北民俗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教学本文应抓住“根据需要”,写延安就用这种最接地气的写作对象、写作语言和抒情方式《安塞腰鼓》应该说这是一篇最不像文章的文章,它是作者对安塞腰鼓这种陕北最具震撼力的 民俗用最具震撼力的语言进行的描述王荣生教授对散文阅读有这样的表述:散文所呈现的是“这 一位”作者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散文中表达的所感,是“这一位”作 者以其独特的境遇所生发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感触、思量所以本文教学应引领学生抓住富于表现 力的语言《灯笼》一文叙写了一些关于灯笼的记忆,表达了灯笼在不同时代对于个人乃至民族的重要意 义教学本文可引导学生运用批注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顺着作者的思路体会孩童心性、往昔 经历、乡情民俗、诗歌,结尾荡开一笔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轶事,感受作者情感自然流淌, 体会作者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感受作者的家国情怀,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