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健共融」理念的引入「伤健 PHABJ 意指伤残(Physically Handicapped )与健全(Able-Bodied )人士,并将二者结合为一,正正反映着伤、健融合的理念伤健概念于1970年10月引入香港当时,英国伤健运动(PHAB Movement )创办人玛利罗便臣女士( Mary Robinson )应英联邦信托 基金会邀请访问香港,宣扬伤健精神罗便臣女士认为,要在香港推行 伤健运动,应该从介绍「伤健概念」-一「伤健本平等,机会非怜悯 (Opportunity Not Pity)J香港社会作为开始,让各界社会人士了解伤 残人士的真正需要,改变局部人士普遍对伤残人士的错误观念与成见, 即使其成认人类生而平等的事实不过,最值得强调的,却是透过提供 自身实践的机会,去改变这个不完善的社会,改善对伤残人士的待遇(精 神及肉体上),提供一切身体健康人士所能拥有及享有的教育、就业、 交友、婚姻机会,使他们可以与身体健康人士在同一的世界、社会里一 起共同奋斗、挣扎及生活这才是伤健运动推行之正确方向「伤健共融」的基本价值现社会公义 Social Justice所有人都有同等价值,不管伤或健均具有同样权利去享用相同的服务、 设施和货品。
例子:如果一所高级餐厅,因为一个人是伤残而直接或间接拒绝他进内 用膳,就是没有将伤残人士当作与其他人相同的看待平等机会 Equal Opportunity所有人都应该得到相等的待遇,不管伤或健均应该拥有相同的机会和选 择,以及承当「选择」背后的风险例子:一个需要双手用手杖辅助行路的伤残人士应征一份文职工作, 其学历、能力都胜任,但因为伤残而没有机会和其他相近条件的人一同 获邀面试,就是剥削了那位伤残人士的平等机会三日类别化 Non-Categorization所有人都是独立个体,不管伤或健,均应尊重其独特性,并给予不同的 选择例子:如果你看见一位左手肌肉痉挛的伤残人士,未考验就认定对方不 能够流畅使用电脑,就是没有将每个人当作独立个体、有个别不同的能 力,犯了先入为主地将他归入某一类别人士的毛病三日别离化Non-Segregation 所有人都需要与不同人士接触的机会以扩阔生活经验,不管伤或健都应 该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例子:如果因为是伤残人士,就被安排到饭堂的指定位置/餐桌进膳, 没有机会自己选择和其他人一起用膳,就是我们将他们与其他人隔离了, 让他们没有融入社群当中为什么要推动「伤健共融」平等机会委员会平等机会巡]《公众对残疾人士的态度基线调查2010》 指出,虽然香港市民一般认为平等机会是重要的,但对残疾人士的负面 标签、定型观念和偏见仍然普遍。
从2012年平等机会公布的投诉个案 中,57%是关乎残疾歧视的,当中不一定是设施的问题,不少的根源是 与管理设施、提供服务及督导人员相关残疾人士与健全人士的社交距 离仍然严重,而要改变这些负面态度实在刻不容缓事实上,推动「伤健共融」是在维护社会的公义,是我们都相信「每个 人都是平等」这普世价值的实践透过共融的环境,社会才能够真正教 育公民互相接纳和尊重「伤健共融」的实践「伤健共融」的实践可分为四个层次:出席(Attendance )著重硬件^^和^醴璟境(physical environment )的配合,覆椽暖人士 亦可出席及叁舆各^型的社畲活勤的(Participation )交流(Interaction )著重残疾人士舆健全人士之的接福 及羟生氟情的速繁琳作(Interdependence)著重了解曼方的特性、强项和需要, 互相尊重、欣^和勉励要表达到「伤健共融」的基本价值,实体环境的协调固然需要继续,心 灵上的工作亦应全力启动惟有改变态度,减少偏见,才能建构真正「伤 健共融」的社会因此,是时候从伤、健人士并肩参与(Attendance& Participation ),迈向推动伤、健人士的双向交流(Interaction ),彼 此走近对方,建立友谊,在相处中互相了解,继而达致互相尊重、欣赏 和勉励(Interdependence ) o「伤健共融」的推行推行「伤健共融」的工作,无论是精心设计的共融活动,或在主流社会 服务中融入伤残人士,均应该致力创造交流的平台,带动伤残人士融入 社区,逐步拉近与健全人士的距离,建立起自然、和谐、共融的邻里社 区生活。
香港应该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以实践更高层次的「伤健共融」 理念: 增加伤残人士参与主流社会活动的机会 由无障碍(barrier-free )概念开展到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 )概 念,不只为伤残人士自身利益去争取环境设施的改善,更关顾到社区内 不同需要的社群; 让伤残人士融入更多的主流社会服务(如青少年服务、家庭服务、教育、 艺术开展等),增加他们的选择,也让他们有更多机会与不同人士接触, 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改变社会对伤残人士的负面看法和态度唤起社会对实践高层次I■伤健共融」的关注,不再停留于安排环境及交 通配套,而致力让伤、健人士互相接纳和尊重;创造伤残与健全人士合作的平台,除了增加双方的了解、建立友谊外, 亦让伤残人士由被定型的服务使用者/被照顾者/受助人的角色,转变 成服务提供者/活动领袖,发挥所长,回馈社会; 从教育入手,自小培养「伤健共融」的价值观,孕育共融关爱的文化延伸问题问题一您有和伤残人士接触和交流的亲身经验吗?试提供一次您的体验,想想 自己对「伤健共融」的态度在哪一个层次问题二试致电一般青少年服务、家庭服务中心或其他服务单位,告知您是一位 伤残人士,欲参加他们的活动,看看他们的回复如何。
您认为他们的处 理符合「伤健共融」的理念吗?为什么?问题三 您知道什么是「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 )」吗?「通用设计」的 基本原那么是什么?试举例日常生活中应用了「通用设计」的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