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读欣赏中感悟语言魅力

上传人:e****s 文档编号:272511142 上传时间:2022-04-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品读欣赏中感悟语言魅力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在品读欣赏中感悟语言魅力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在品读欣赏中感悟语言魅力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在品读欣赏中感悟语言魅力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在品读欣赏中感悟语言魅力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品读欣赏中感悟语言魅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品读欣赏中感悟语言魅力(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品读欣赏中感悟语言魅力 摘 要: 感悟,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目标,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种根本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语言文字,是值得思考和探究的。 关键词: 品读 感悟 积累运用 语文课是我们学习母语的重要平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验课文丰富的内涵,感受语言的无限魅力。课堂上应注重表达教师的精心、有效的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其“循其形,入其境,体其情,让语文课堂焕发真正的生命活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在品读欣赏中感悟语言的

2、魅力。 一、细读品味,增强感悟 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在于融会贯穿,特别是通过抓住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关键字词、情感主线来把握全文。从细微处入手,潜移默化,教给方法,让学生养成细读品味的习惯,对提高语感水平有较大的帮助。 1.抓主要内容品味。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丰富生动的内容,但是呈现的方式不同,要引导学生去欣赏,去阅读,让学生发挥想象,读出文中的美,品出文中的味。有些散文似的课文,如:?秋天的雨?、?草丛的村落?等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感知体会领悟想象诵读中,去领略课文的意境和作者的独特感受;有些故事性强的课文,如?穷人?、?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等可以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去体会人物的语言、形象以及内

3、心、情感,感悟文章带给人的震撼和深思;有些介绍名人的文章,如?詹天佑?、?我的伯父鲁迅?、?孔子拜师?等可以通过认识人物,了解生平,走进文本,链接阅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感悟伟大人物的高尚品德。 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其事,引导学生整体感受,再现情境,让语文课变得可感可触。 2.抓关键词语品味。 引导学生自主地品读欣赏课文,在品读感悟中抓住关键词语去体会、去想象,就能真正走进文本,深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抓关键词语进行揣摩品读能促进学生语感的开展。有些关键词是文章的“眼,有些关键词表达了文章的“情,而有些那么是文章的“魂。如三年级上册的?花钟?,九种不同的花开放的方式都不一样,我

4、根据不同花的特点从不同处着手,如牵牛花一句通过抓住“吹、喇叭形象地感受拟人写法的妙和趣;睡莲一句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会睡眼惺忪不要惊扰的那份善解人意;万寿菊一句通过欣赏众花开放的情景体会“欣然怒放的盛况,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万花丛中的一朵万寿菊你会是什么心情?昙花一句,通过介绍昙花的开花特点,引导体验“含笑一现的神秘和惊艳赋予花朵于各种有生命的语言,让孩子走进每一朵花的心灵,领略大自然的奇妙。 又如教学?孔子拜师?一文,我抓住了“相距上千里一词,“相距上千里说明路途遥远。(出示地图)讲解长度单位“里:别看地图上相隔很近,实际上孔子要走大约50万米,(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相当于绕学校操场走

5、2500圈(学生惊叹不止)。你还想到了哪些词:千里迢迢、迢迢千里我又引导让学生想象,这上千里的路程像学校操场一样平坦吗?孔子一路上又会遇上什么困难?一个词语引出了“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啊,尽管山高路远,孔子坚持(指读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不管日晒,还是雨淋,孔子依然 哪怕再苦再累,孔子仍然 在屡次朗读句子后,我又引导学生读到这里,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出示)孔子饿了就_,累了就_,不分_,不停地赶路。通过品读这些关键词,孔子坚忍不拔,勤奋好学的形象就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 3.抓情感主线品味。 小学的课文中每一篇都有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如:?游园不值?和?芙蓉楼送辛渐?前者是春意盎然中的

6、访友情趣,后者是朋友之间一诺千金的深情厚谊。有的在一篇课文中就有着强烈的比照。如?圆明园的消灭?,对昔日圆明园的辉煌的体会愈加深刻,那么比照消灭后的圆明园就愈加心痛,对侵略者的恶劣行径就更为痛恨。我们也可以把课文和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体会情感,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可以和学生生活的环境比照,这样也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体会语感。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学语文离不开朗读的指导,读出语感,体会词语的妙用,悟出篇章结构的章法与机巧,锻炼当众发言的胆量,都会在朗读中得以解决。 1.读通读顺,精读巧读。 首先读通读准课文,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根底。教师应该通过读准词,读顺句子,读通课文等方式让学生真

7、正读通读顺课文,表达语文教学应扎扎实实花在读原文上。文章应该一句一句地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每句话都要给予同样的关注。怎样在四十分钟里,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把文中人物真情实感读出来。要善于发现课文中的重点句,而这些句子,并不是独立的个体,它们之间蕴涵着文章的感情线。因此以课文中标准、精美、鲜活的语言为主,读原汁原味的课文,把读与理解,读与思考,读与想象有机结合,让学生的精力、智力和主力投入到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中去。 2.感悟语言,以读激情。 在课堂上我注重“以读激情,以情促读。用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引导学生:用独唱的感觉领读,读出自己的感情和体会,张扬自己的个性;用小组唱

8、的感觉分角色读,读出不同人物的特点,或缓或急、或轻或重;用合唱的感觉齐读,通过合作的、细腻的、有共鸣的声音来表达对文章的理解,读出感动,读出思考。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启发使学生能生动形象地体会读的艺术性、重要性。因此当学生朗读毛泽东的?长征?时,就会使人联想到红军不畏艰难,寻求金色理想的万丈豪情。朗读?狼牙山五壮士?就会使人回到硝烟弥漫的战场,仿佛看到五位英勇战士的英姿,让人无法忘怀其就义时的悲壮场面。再如鲁迅的?少年闰土?,文章描绘了四幅图画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拾贝、潮汛看鱼。朗读时,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营造一种气氛,将学生带入“这淳朴的美境之中,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为文中描绘的意境增添更

9、加丰富的色彩、内容。课堂也因朗读而生动而精彩起来。 3.感悟内涵,陶冶情操。 朗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开展语感,陶冶情操。朗读,其实就是学生和作者以及作品中人物的深刻的对话,好的朗读让人如临其境,与文本与人物交织在一起,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会随着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区分真善美、假丑恶,进而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为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构建起一座健康而美丽的精神家园。例如:朗读?窃读记?,会知道读好书是一件无以伦比的快乐之事;朗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会知道朋友情谊的深厚;朗读?梅花魂?,会知道爱国之情的源远流长;朗读?地震中父与子?,会知道父爱的伟大

10、;朗读?落花生?,会知道做人应该朴实无华 三、积累运用,深化感悟 “积累一词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频频出现,“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清风活水何处来?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藏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开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会积累,并尝试运用。 1.课内积累。 语文教学时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好词佳句,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其次,注重利用课文进行想象、说话训练,并适当结合练笔,也

11、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在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需要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如:了解作者的生平,收集有关知识等,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也积累了语言。 2.课外积累。 “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课外读物,教给学生摘录、归类、整理的方法,教会学生读时批注,读后写心得体会的方法。这样的课外阅读,才是真正的以读促积累,长此以往,必定会读有所获。 总之,教师通过精心的指导,教给阅读方法,施之有效的语言训练,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语言的魅力,学生的知识、情感到气质都会变得灵秀起来。 参考文献: 1卫灿金.叶圣陶的语文思维教育观J.课程•教材•教法,2002,(2).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 3高林生.整合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小学语文教学,2006.3. 4马艺.新课程改革学生学习状态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