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课程标准之课程内容2017修订版》

ali****an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0.50KB
约15页
文档ID:264852895
《课程标准之课程内容2017修订版》_第1页
1/15

最新课程标准之课程内容——2017年修订(一)必修课程地理1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内容标准】1.1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1.4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1.5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 并解释相关现象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1.8运用图表,说明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9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10 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1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1.1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自然地理的问题教学提示】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

充分利用景观图像、地理视频、虚拟技术、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和周边自然与社会资源支持教学指导学生运用体验、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践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学业要求】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循环、海水、土壤、生态系统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实验、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说明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人地协调观),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现象(区域认知)地理2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人口分布,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树立人地协调观,以及人类共同发展的理念内容标准】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2.2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2.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2.6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2.7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举措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2.8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2.9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2.10运用资料,描述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2.11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人文地理的问题教学提示】以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学习的方法,具体分析体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典型实例,帮助学生掌握分析人文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注重社会调查等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实践能力加强培养人文地理学的空间思维习惯,强化人文地理信息的运用学业要求】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收集和呈现人口、城镇、产业活动等人文地理数据及图表(地理实践力)描述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现象及其变化,说明人们社会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形式,解释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产业活动进行区位选择的依据(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形成判断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人地协调观)二)选修Ⅰ课程选修Ⅰ-1 自然地理基础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运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特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提升认识自然环境的能力与意识水平内容标准】I-1.1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I-1.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I-1.3结合实例,解释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I-1.4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I-1.5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I-1.6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I-1.7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I-1.8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I-1.9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提示】以自然地理环境系统及其要素发展、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线索组织教学提倡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方法,设计特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与各要素的特征、演变过程注重从具体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出发,分析现实问题,形成系统、全面、动态地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注重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实验、实地考察等方法,提高学生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与认识自然环境的能力学业要求】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结合地球运动、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地理基本过程,分析现实世界的一些自然现象、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运用地球运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说明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解释区域环境的整体性或差异性,并具备空间思维能力与因地制宜等基本地理思想方法(区域认知) 选修Ⅰ-2 区域发展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发展,区域协调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特点及发展路径,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区域发展观。

内容标准】I-2.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I-2.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I-2.3以某大都市区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其辐射功能I-2.4以某产业转型地区为例,分析该类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I-2.5以某资源枯竭型地区为例,分析该类地区发展的方向I-2.6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I-2.7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I-2.8以某些流域为例,说明该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I-2.9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说明国家之间协作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学提示】以认识区域地理条件、区域特点和发展方向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典型的或身边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区域及其发展的多样性提供不同类型的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若干途径的素材,引导学生分类思考区域发展问题给学生提供基本的区域数据来源,让学生了解这些数据对分析社会经济和人地协调问题的支撑作用依据区域调查资料,建立区域部分与整体、以及区域动态变化的思维方式学业要求】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观察比较不同区域的特点,掌握归纳区域特点的方法;运用公众可获取的基本信息,对所在的区域特征作出解释(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等角度,说明区域发展特定阶段的城市、产业特点,以及出现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从人地协调的角度提出对策(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选修Ⅰ-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资源、环境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增强保护资源与环境、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内容标准】I-3.1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I-3.2以某种战略性矿产资源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I-3.3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I-3.4结合实例,说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I-3.5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I-3.6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I-3.7结合实例,说明污染物、有害物跨境移动对环境安全的影响I-3.8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教学提示】以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提倡采用图表判读、综合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资源、环境问题的基本内涵,并能站在国家安全、国际合作的高度,认识资源、环境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措施,了解资源、环境问题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专题探究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模拟情境,调查家乡的资源、环境问题,讨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个人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等学业要求】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或实地调查身边的资源、环境状况,分析问题及成因,有理有据提出可行性对策(地理实践力)综合分析各种区域性或全球性资源和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了解国家资源利用现状及政策和法规对维护国家安全的意义(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树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的意识(人地协调观)三)选修Ⅱ课程选修Ⅱ-1  天文学基础本模块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天体观测,太阳系和地月系,太阳与恒星世界,银河系与宇宙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对天文现象的正确认识,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逐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内容标准】Ⅱ-1.1在星图、天球仪上认识主要星座,辨认四季星空的主要星座,说出一些星座的地理导向意义Ⅱ-1.2了解现代天文学工具Ⅱ-1.3简述太阳系的发现和起源Ⅱ-1.4运用太阳系模式图和其他资料,描述太阳系的结构和大行星运动特征Ⅱ-1.5运用图表、软件等资料,简述地月系的组成及其运动特征。

Ⅱ-1.6观察并描述月相、月食、日食、潮汐等现象,并运用图表等资料解释其成因Ⅱ-1.7绘制太阳大气的圈层结构图,说明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万物的影响Ⅱ-1.8运用图表等资料,描述恒星概况,说明其演化过程Ⅱ-1.9观察并运用图表等资料,描述银河系的外貌和结构,说明其演化过程Ⅱ-1.10说明“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描述宇宙的基本组分教学提示】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对天文现象的正确认识,逐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组织学生观测星空,指导学生阅读星图,通过参观天文馆、天文台、大学天文系和请科学家做讲座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激发探索宇宙的愿望组织阅读、辩论、撰写天文学小论文等活动,让学生表达对天体形成、宇宙演化的看法让学生掌握天象拍摄的基本方法,制作简单的天文模型,如月相变化模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