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第三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60906100 上传时间:2022-03-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8.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遵义市第三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贵州省遵义市第三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贵州省遵义市第三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遵义市第三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省遵义市第三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家谱也称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题的家族世系繁衍的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家谱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属珍贵的人文资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是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现今可以知道的最早的家谱雏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现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乃武丁时期所刻,是某一王室

2、之外的显贵家族之记录。另外,商周两代,还有刻录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家谱。周代的世本,曾对创作史记有过参考作用,目前学术界公认它是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名之先河。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制度,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3、,士族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主要依据。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同时,伪造世乐门第的遗假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抬高李氏皇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

4、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直到宋代,家谱编纂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为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以来,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的家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同时家谱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1. 下列有关“家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谱,亦

5、称族谱,是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繁衍的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B. 家谱的最早雏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和商周两代刻录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家谱C. 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目前学术界公认周朝的世本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D. 家谱至今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三大历史文献之一,目前存世的家谱大多是清以后撰修的。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周代的家谱世本,是属于以周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的,它是为了推行宗法分封制度,此制度到春秋战国趋于瓦解。B. 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家谱成了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C. 从

6、魏晋南北朝到唐朝初年,家谱的编纂都为官府垄断,直到宋代,家谱的主要编纂方式才发生改变。D. 宋代时,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出仕、联姻等政治功能而由官修变为私修,此时家谱更多是发挥其社会功能。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谱发展及其功能嬗变的脉络,大致可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唐朝、五代、宋代、明清几个阶段,家谱随着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变化。B. 魏晋南北朝时因为家谱对于人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等有重大的作用,于是出现了造假的现象,由 “尚官”“尚姓”至于“尚诈”,这是利益驱动所致。C.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它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的

7、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修家谱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D. 国家有史,家族有谱,家谱与国史处于同等地位。一本家谱就是一个家庭的生命史,它记录了一个家族的根脉与成长,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象征。参考答案:1. B 2. D 3. D1. 试题分析: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现今可以知逍的较早的家谱雏形,是殷商时期留下的一片牛肩甲骨”,后文所言金文家谱不再是“雏形”。2. 试题分析:强加因果。宋时,并不是因为家谱失去了一些政治功能才由官修变为私修。3. 试题分析:无中生有。文中并未讲“家谱与国史处于同等地位”,且后面的“一个家庭” “一个民族”范围均不当。2. 现代文阅读(9

8、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英国科学家发现转基因作物会种下“恶果”,导致田间蝴蝶和蜜蜂数量急剧下降,威胁生态平衡,而且这种破坏效应会通过食物链影响到处于食物链更高层次的动物,如麻雀、灰雀等,甚至还可能沿食物链而上,危及到更多动物甚至人类。英国政府近年牵头试验了一批转基因冬油菜田。研究者发现,这种转基因作物可能改变田间野草物种的平衡,导致田间蝴蝶和蜜蜂等昆虫的数量急剧下降,而且还威胁到多种动物的生存。研究者们担心,如果转基因生物大规模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将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生态灾难,其中包括基因扩散、生长失控、危害其他生物、物种异化和产生病毒等。这一研究结果刊登在权威的英国自然杂志

9、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转基因产品最明显的优点就是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降低成本,并且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然而,正当科学家们在试验田里忙着扩大转基因作物的成果时,一些转基因的反对派们却不时地找出转基因的种种弊端,这就是“马铃薯事件”和“BT基因玉米事件”。1999年5月英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副教授约翰?罗西的一篇论文,引起世人的震惊。论文说,研究人员把抗虫害转基因玉米BT基因玉米的花粉撒在苦苣菜叶上,然后让蝴蝶幼虫啃食这些菜叶。4天之后,有44%的幼虫死亡,活着的幼虫身体较小,而且无精打采。而另一组幼虫啃食撒有普通玉米花粉的菜叶,则未有出现死亡率高或发育不良的现象。论

10、文据此推断,BT转基因玉米花粉含有毒素。BT转基因玉米是为玉米抗病虫害能力而培育的,其培育方法是向玉米种子中植入一种可以有效杀伤危害玉米害虫的基因。一些科学家认为,植入BT基因使玉米能够产生杀伤害虫的物质,从而具有抗虫害能力,但也因此而具有了毒性。这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在动物方面,转基因的生物经过人工改造,比同类的生物更具生存优势。比如,被植入人类生长激素的三文鱼,要比普通的三文鱼大3倍以上,并且生长速度也变快;人们将黑樱桃树从德国移到北美,就灭绝了当地原有的樱桃树;将尼罗河鲈鱼放到非洲的维多利亚湖中,使得湖中原有的鲈鱼大大减少。生态学研究专家很担心,因为有生存优势的转基因生物会在“物竞

11、天择,汰弱留强”的进化过程中,淘汰自然界原有的物种。由此,生态的自然规律被搅乱,生态平衡被打破。基因污染可能在以下情况发生:附近生长的野生相关植物被转基因作物授粉;邻近农田的非转基因作物被转基因作物授粉;转基因作物在自然条件下存活并发育成为野生的、杂草化的转基因植物;土壤微生物或动物肠道微生物吸收转基因作物后获得外源基因。基因污染之所以非常特殊,非常危险,原因在于,它是世界上惟一一种能够不断增殖、扩散且又无法清除的污染,其潜在的威胁不亚于核扩散。1、下列不属于基因灾难的一项是 ( 3分 )( )A田间蝴蝶和蜜蜂等昆虫的数量急剧下降,而且还威胁到多种动物的生存。B如果转基因生物大规模释放到自然环

12、境中,将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生态灾难,其中包括基因扩散、生长失控、危害其他生物、物种异化和产生病毒等。C把BT基因玉米的花粉撒在苦苣菜叶上,然后让蝴蝶幼虫啃食这些菜叶,4天之后,有44%的幼虫死亡,活着的幼虫身体较小,而且无精打采。D被植入人类生长激素的三文鱼,要比普通的三文鱼大3倍以上,并且生长速度也变快。2对基因污染造成恶果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威胁生态平衡,而且这种破坏效应会通过食物链影响到处于食物链更高层次的动物。B有生存优势的转基因生物会在“物竞天择,汰弱留强”的进化过程中,淘汰自然界原有的物种。C它是世界上惟一一种能够不断增殖、扩散且又无法清除的污染,其潜在的威

13、胁不亚于核扩散。D、人们将黑樱桃树从德国移到北美,就灭绝了当地原有的樱桃树;将尼罗河鲈鱼放到非洲的维多利亚湖中,使得湖中原有的鲈鱼大大减少。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基因污染会在以下情况发生:附近生长的野生相关植物被转基因作物授粉;邻近农田的非转基因作物被转基因作物授粉。B转基因产品最明显的优点就是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降低成本,并且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但一些科学家认为,这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CBT转基因玉米是为玉米抗病虫害能力而培育的,其培育方法是向玉米种子中植入一种可以有效杀伤危害玉米害虫的基因。一些科学家认为,植入BT基因使玉米能够产生

14、杀伤害虫的物质,从而具有抗虫害能力,但也因此而具有了毒性。D、转基因作物会种下“恶果”,导致田间蝴蝶和蜜蜂数量急剧下降,威胁生态平衡,而且这种破坏效应还可能沿食物链而上,危及到更多动物甚至人类。参考答案:1. D 是转基因优势,不属于灾难。2. D 是恶果,却非原因。3. A 将或然“可能”理解为必然“会”。略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关于“隐”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易。其中遁卦“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直接描述了贤者为远避小人而退藏隐居的状态。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源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合污,那就只好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对周遭

15、环境消极的妥协,但在这种妥协中,隐居者却常常意外地获得宣扬个人主张,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赢得权力青睐的新渠道。以至到了诗经,小雅鹤鸣已经从上层视角,为隐居之人定下了如“野鸣之鹤”的身份,让隐士成为一种受到官方认可的,高尚、贤能、隐藏锋芒的象征。而卫风考槃和陈风街门两作,则更让贤人退隐所代表的逍遥和清高意象深入人心,转化为口耳相传的事迹。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则使全身而退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隐”这一行为,便从“存在消弭”的基本概念中,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延伸出“精神自由”的

16、新倾向。政权更选频繁,社会动荡不定,魏晋六朝三百余年间近乎惨烈的政治斗争与战祸征伐,使作为社会上游存在的贵族和士人阶层深陷社会地位与权力流动的洪流。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与生俱来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殚精竭虑,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正如晋书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后人提起魏晋风流,无不带着艳羡的语气,言必提“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风雅至极的“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就在这人人自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