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方家咀乡初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53503076 上传时间:2022-0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冈市方家咀乡初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湖北省黄冈市方家咀乡初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黄冈市方家咀乡初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冈市方家咀乡初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黄冈市方家咀乡初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中庸”辨义彭国华“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中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

2、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孔子说:“乡原(愿),德之贼也。” 将“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对此,中庸

3、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什么是“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

5、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人们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生活,为人处世就需要“与时偕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这样才能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6.下列对划线句子中“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主张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B.黑格尔对论语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C.孔子能根据不同弟

6、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对弟子的提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 D.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7.下列关于“中庸”的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庸的”中”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不是走中间路线,把“中”理解为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是不正确的。B.中庸就是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自由。C.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做事平庸,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D.中庸理念就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和“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8.下列各项中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把“中庸”理解为“乡愿”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

7、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B.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C.作者认为儒家“中庸”思想一定能带给我们为人处世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等启示。D.孔子注重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他在回答其弟子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的做法,就说明了这一点。参考答案:6、D 根据划线部分前半句“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可知应选D项7、A A项:由原文“即在合

8、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可知此项最符合文意;B项:“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自由”。而文中第二段说“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C项:“做事平庸”不对。D项:原文中“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是对中庸的形象化理解,而非中庸的理念。 8、D A项:原文中说“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 B项:原文中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 C项:原文中说“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D项:原文中说

9、“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可知此项最符合文意。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晚清学人杨守敬杨守敬(1839一1915),湖北宜都人。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

10、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

11、83种。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裁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18. 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杨守敬的书法

12、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他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B. 杨守敬在日本访书之事被日本人森立之记载在清客笔话中。C. 杨守敬校勘古逸丛书,体现了他在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造诣。D. 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19. 下列有关杨守敬舆地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是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B. 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C. 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D. 杨守敬对水经注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还编制了水经注图。20. 根

13、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参考答案:18. D 19. B 20. (1)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2)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又不盲从。(3)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杨守敬日本之行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D项,“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错误,原文说的是“他搜访阙佚,爬罗

14、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并不是“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有关杨守敬舆地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B项,“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错误,原文说的是“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而选项改为了“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

15、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然后到文中圈出与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有关的内容,再分点概括。分析成功的原因,一般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考虑。主观方面主要与人物的天赋、付出、学习的方法、个人的喜好等有关,客观方面主要与所处的环境有关。通读全文可知,可以找到三个方面,分别是良好的精神品质,如“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还有交友这一方面,如“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概括。【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