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读后感三篇] 竹影读后感

上传人:一****云 文档编号:252353318 上传时间:2022-02-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竹影》读后感三篇] 竹影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竹影》读后感三篇] 竹影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竹影》读后感三篇] 竹影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竹影》读后感三篇] 竹影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竹影》读后感三篇] 竹影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竹影》读后感三篇] 竹影读后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竹影读后感三篇 竹影读后感(一)“竹映风窗数阵斜,旅人愁坐思无涯。”风中摇曳的竹影在窗户上婆娑。旅居在外的人远思天涯而一人愁坐,旅人无眠愁坐,听窗外的风声,看窗中的竹影更添无限的乡愁。唐代诗人唐彦谦的竹风中这句诗写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丰子凯先生的竹影这篇课文,在这篇文章中我没有看到唐彦谦诗中的愁苦的思乡之情,却看到了在艺术和美中蕴含了孩子的童稚童趣。它吹来了一股清新的艺术之风。在月色的朦胧下几个孩子你一笔,我一笔,参参差差,明明暗暗地画着在月下所映出竹的影子,是好奇,是好玩,是探索,是寻觅,还是天真幼稚,都无从所知。但是在这之中却隐含着孩子的童稚童趣和他们可贵的探索发现。在

2、课文中“爸爸”向“我们”讲述了中国画的内涵。“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的那样画的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爸爸的不失时机的教诲启迪了“我们“的艺术心智,让“我们“受益终生。他的这番话也使我恍然大悟。其实我也非常喜欢画画,特别是“素描”。而对我而言“素描”倒还不如称之为“速描”。当我看到一样我感兴趣的事物我都会极用心极认真地去观察它,用我最出色的笔墨去勾勒描绘它。这对我而言充满了快乐,了解了中国画的内涵后我更觉画画时充满了情趣。但令我无奈的是因为我喜欢画画、唱歌、跳舞这些而被父母称之为“不务正业”。我对自己爱好的追求也成为了梦幻的泡影。我

3、渴望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他们对我的支持!我把这篇文章读给爸妈听后,爸爸无语。然而我的生活却悄然发生了改变。爸妈默许我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可以画画、唱歌、跳舞了。爸爸还给我买来了水彩笔,我高兴地跳了起来。我们中国画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我也希望能在老师和家长的关怀指导下用我的心去探索中国画。去追寻它的精髓。未来的生活如画卷般在我的眼前展开。(二)读完竹影后,我知道也了解了,竹,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竹美不在颜色正如“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在虚心劲节的风骨。我也懂了美,不在外色而重内洁;理解了作者儿童时的天真、无忧、快乐、活泼的特点。还知道了描写一件事,一个物,可

4、以用背景的反差来突出,如文中的夜晚月夜的黑,也可以用人物性格的反差来突出,如文中的父亲的性格。中国画的审美造型都强调“意象”造型的美学观念。不用靠完全的画出和表达出来,让人去展开想像,想像它的美,感受它的意思。这种“意象”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而西洋画则注重'写实',“写实”造型是西方艺术的表现手段,是在一定科学的解剖透视法则上进行的,因此,它是理性的思维方式。(三)读过竹影,收获颇丰。它为我们指出: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爱。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 三个孩子们,发现了一个问题:“细看月亮光

5、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成年人也许不会注意这样的事情。而孩子们却会追根究底的。大家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如果成年人争论一个问题,一定会水落石出的。华明的注意却转向了别处,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这就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世界如此好奇,不可能要求他们像成年人那样专注某件事。搞不明白不一定非弄明白,吸引他们的事多着呢。在这看出了,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写得真实恰当。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写孩子新一轮的热情,他们用木炭描这些天然的国画,并联想到平时见到的画图。孩子由童心童趣,不由得走到艺术的殿堂门口。于是领路人爸爸出现了,他给孩子们讲了一番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因势利导地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竹影中充满童趣。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在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竹影读后感三篇第 4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