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学生版(共12页)

上传人:des****85 文档编号:244763373 上传时间:2022-01-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生版(共12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生版(共12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生版(共12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生版(共12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生版(共12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导学案学生版(共12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导学案学生版(共12页)(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荷塘月色第 一 课时(共 2 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创作成就。2 理清文章感情脉络,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态。【学习重、难点】1、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态。2、把握本文的线索; 【知识链接】(1) 知人论世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后改名自清(改名自清,是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自清”源自楚辞卜居句子“宁廉洁正直以自清兮”)。 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

2、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3、。 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早期的散文作品。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五四”以后,革命斗争深入,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朱自清在思想上彷徨于歧路。他既对国民党的“反革命”行径表示强烈不满,又对充满血腥的暴力革命充满疑惧,于是陷入了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中。于是他选择逃避,与政治保持距离,试图埋头于“学问”,以维护知识分子的独

4、立性。但是深受五四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超脱是不可能的,朱自清在“隐士”的学者的外表之下,埋藏的是一颗炽热的“斗士之心”,所以在文中表现的是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二)相关知识 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物景(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 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学习过程】 激情导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

5、再开的时候。 (匆匆)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春)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常常会于文章所流露出的款款深情之中感受到一种朴素、典雅、富有诗意的美。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在月色的陪伴下,到清华园西院镜春园里的荷花池,朱自清先生当年曾“日日走过的”那片荷塘去感受一下这种美。在现代散文的长卷中,朱自清的散文独树一帜,引人注目。想必那至诚至深的亲情、那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已永驻大家的心田了吧!那么请大家谈谈你所了解的朱自清。 自主学习一、预习展示 夯实基础1、荷塘月色体裁是 。作者是 ,原名 ,字 ,号 ,后改名 。他是 代著名的 、 、 、 和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

6、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 。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是 。代表作有: 、 、 等。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或解释。煤屑( ) 踱( ) 独处( ) 妙处( ) 颤动( ) 梵婀玲( ) 霎时( ) 羞涩( ) 乍看( )蓊蓊郁郁( ):弥望( ):袅娜( ):脉脉( ): 斑驳:楞楞( ): 妖童媛女( ):2、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3用简单的话概括各段的内容。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段 第8段4、全文分四大部分:一、( ): 点名 的心情,交代夜游荷塘的缘由 。二、( ):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的轮廓和氛围,抒发

7、月下独处的感受,表现了对现实的 。三、( )细腻而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月下荷塘的景色,抒发了向往 生活的思想感情。(是全文的的重点)1、( )写月下荷塘。2、( )写荷塘上的月色。3、( )写荷塘四周的景色。四、( ):回忆 江南采莲的旧俗,表现对江南的怀念,再一次含蓄地抒发了对现实的 。 5、文章的文眼是? 合作探究3、 再读课文 理清线索。6、作者是怀着怎么样的心情去游荷塘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用原话,结合背景)7从文中找出描写心理感受的句子,作上标记,并写在下面空白处。探寻作者的情感变化的轨迹。8、分析本文的线索。 拓展延伸四、拓展视野 积累知识:9、有关荷花和月色的诗句(1)、予独

8、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 爱莲说)(2)、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杨万里)(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 张九龄望月怀远)(5)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 杜甫月夜忆舍弟)(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 苏轼水调歌头) 课堂检测五、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 小煤屑路( ) (2)弥望( ) (2) 袅娜(

9、) (4)点缀( ) (5)倩影( ) (6)参差( )2根据注音写出汉字。(1)( )僻 (2)( )茫 (3)( )驳 (4)( )照 (5)没精打( ) (6)妖童( )女3、荷塘月色体裁 。作者 。文眼是 。 荷塘月色第 二 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能体验到期中的意境美。2体会作者在景物中交融着的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3通过练字、叠词以及运用通感手法的语句,体会语言运用的技巧。【学习重、难点】1体会作者在景物中交融着的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2通过练字、叠词以及运用通感手法的语句,体会语言运用的技巧。【学习过程】 检测导入提问: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

10、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第4、5、6段 自主学习课文4、5、6三段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了月下荷塘景色,抒发了自己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是全文的重点。1、 第4段写的是 ,依次写了 五方面。观察的角度是:由 及 ,由 而 ,由 而 。2、第5段主要内容 , 是从 三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3、第6段写了 ,与课文第 段照应。 合作探究二、局部探究:(一)诵读、鉴赏第4段1: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二)诵读鉴赏第5段1.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11、2.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三)诵读、鉴赏第6段1.提问:作者写荷塘四周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四)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点拨】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本文是怎样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点拨】文章表达的感情是“

12、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作者按游踪一路写景,一路抒情。在“淡淡的月光”下,小路幽僻、寂静,树木阴森森的,此景暗合作者心中的“淡淡的哀愁”;写荷塘,作者依次写了田田的荷叶,像舞女的裙一样动人;白色的荷花,呈现出各种情态,像明珠像星星一样迷人;缕缕的荷香,像渺茫的歌声一样诱人。写月色,则从正面、侧面来展现。月光本如流水一样明亮,但因为薄雾而有了几分朦胧,这是从正面写。以灌木丛的黑影和杨柳的倩影来衬托月色。这一切构成一幅宁静清幽的美景。这自然美景,使作者产生一种淡淡的喜悦。而蛙叫蝉鸣又使作者产生一种“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愁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目的。 拓展延伸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