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河南省商丘市白楼乡联合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44204586 上传时间:2022-01-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14.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河南省商丘市白楼乡联合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9年河南省商丘市白楼乡联合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9年河南省商丘市白楼乡联合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河南省商丘市白楼乡联合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河南省商丘市白楼乡联合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河南省商丘市白楼乡联合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

2、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古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

3、、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

4、展。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着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探更广地认识世界。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

5、项是A.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B. 创造文字的时代里,人们常需要依赖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抽象思维。那时候,人们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C. 概括让人们认识到了事物的共性,没有概括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因而几乎每个早期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D. 古人类充满智慧,能够从众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之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字。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语言”与“文字”都是思维的外化,如同可以通过古代语言来考察原始思维一样,我们也可以

6、从古文字来考察原始思维。B. 人们在古诗歌中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在原始神话中用具体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这都反映了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C. 早期的低下的象形文字是人类在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将形义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只能通过形象来了解其意义的一些符号。D.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关系密切、辩证发展。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文字是考察原始思维的宝贵资源,因而,当下对古文字的研究与保护,不仅是对人类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人类历史的尊重。B. 古中国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

7、都是从象形开始创造古文字。这说明古代东西方人的思维中存有相同的因子。C.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中辩证地发展,推动人类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使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D. 文字的产生是以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因而,如果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不太发达,人类就不太可能创造出文字。参考答案:1. A 2. C 3. D【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文字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错误,“它”指代不当,从文中来看,第一

8、段说的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由此可见,古文字是考古工具,并非是“文字”,选项扩大了范围。故选A。【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项,“早期的低下的象形文字”错误,“低下的象形文字”于文无据。文章第三段说的是“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并非是“低下的象形文字”,文中说的是“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故选C。【3题详解】试题分析:

9、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如果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不太发达,人类就不太可能创造出文字”不当,说法过于绝对化,从文中来看,并非所有文字都是太抽象的符号,另外文中说的是“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并不是“不太可能创造出文字”。故选D。【点睛】做选择

10、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

11、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

12、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2. 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国古代诗歌有悠久的历史,有丰富的诗学形态,有光耀古今的诗歌

13、大师,有令人百读不厌的名篇。这既是新诗写作者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又构成创新与突破的沉重压力。面对中国古典诗歌悠久的传统,中国现代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五四”时代的新诗缔造者们,以一种不容置辩的态度揭竿而起,为了冲破中国传统诗学的沉重压力,他们选择的是面向外国寻找助力,从异城文学中借来火种,以点燃自己的诗学革命之火。但与此同时,不时流露出的则是由他们骨子里的民族文化的基因所决定的对古代诗歌意境与表情方式的欣赏,对博大精深的古代诗歌美学的眷恋,正是对待传统的复杂心态,使他们无法摆脱焦虑。“五四”时代,革故鼎新的时代,新诗的缔造者们对旧诗的传统发起的抨击,有一些明显是情结化的,是过火的。胡适在谈新诗

14、中写。“五七言八句的律诗决不能容丰富的材料,二十八字的绝句决不能写精密的观察,长短一定的七言五言决不能委婉表达出高深的理想与复杂的感情。”像这样不加区分地把近体诗的形式一概打倒,无疑是简单化的。取消了诗歌写作的技艺与难度,诗歌就很容易滑向浅白的言情与对生活现象的实录。新诗与传统的审美习惯的冲撞,还鲜明表现在新诗人与持有目的诗学观念的读者身上。新诗一出现就面临着强大的反对声浪;而且九十年来,质疑与责难的声音始终伴随着新诗的成长,不绝于耳。这是因为新诗违背了传统的审关习惯,因而引起了某些读者的反感。诗歌鉴赏,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信息的交流活动。由诗作发出的信息,只有与主体的审美心理结

15、构相适应,才能被接收,被加工。诗歌读者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从宏观来考察,是人类世世代代审美经验的积淀;从微观来考察,则是个人有生以来的审美经验的总和。以我国读者的诗歌审美观念来说,它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三千多年前我国的古典诗歌开始出现的时候。先秦时代形成的“风、雅、颂、赋、比、兴”即所谓诗之“六”,其影响一直绵延到今天。我国古典诗歌到唐代进入鼎盛时代,各种诗体备具,形成了完整的格局,自此以后,古典诗歌代代相传,形成了一种超稳定性,即使是新诗诞生多年以后,旧体诗还有相当大的读者群以及教量可观的作者。新诗的艺术上的创新与完美国然有待时日,读者的诗歌审美心理结构的改变也是个漫长的过程。为弥合新诗尤其是

16、自由诗与传統的审美方式距离过远的不是,新诗人也做了不少工作,诸如何其芳、林庚等为构建与古典诗歌格律有所衔接的新体格律诗的努力,尽管收效不大。但这种尝试精神却是可贵的。从新诗发展的历程来看,新诗的草创阶段,那些拓荒者们首先着着眼的是西方诗歌资源的引进,但是当新诗的阵地已巩固,他们便更多地回过头来考虑中国现代诗学与古代诗学的街接了。(节选自吴思敬自由的精灵与沉重的超膀,有删改)1. 下列对“中国新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新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不无联系中,国现代诗人可以从古典诗歌那里学习和借鉴,但又面临着创新的难题。B. “五四”时代的新诗缔造者们,从异域文学中借来火种,以点燃自己的诗学革命之火。C. 中国新诗违背了传统的审美习惯,持有旧诗学观念的读者无法从新诗中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D. 为了开拓中国新诗的阵地,诗人们坚决与古典诗歌划清界限,对古典旧诗给予了彻底的抨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