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故都的秋表格式公开课教学设计

慢***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7.11KB
约4页
文档ID:227536013
故都的秋表格式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1页
1/4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听读全文录音,了解作家及背景,把握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征过程与方法(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情感与价值观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重点:1、品味语言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二、教学设计思想美学大师朱光潜指出:“读有读的道理,就是从字句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因此,我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采用诵读法、探究法,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在课堂中引入积极的竞争激励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生学习是21世纪的通行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具备独立学习、终生学习的职场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基,是现代中职课堂教学追求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课学生的学法是在诵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探究、反思、感悟,以“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的能力”三、教法和学法《故都的秋》所处的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

现代散文不仅由白话代替了文言,而且由“代圣人立言”变为“表现自己”,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教学构思: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结构全文四、教学程序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二、探究学习,体会情感三、总结感悟:四、作业:秋院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五、板书设计故都秋(1)赏客观之景作者的悲凉之情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上为此我设疑: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故都秋天的几幅画面?2.作者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这些景物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3.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如此之色,耳之所闻如此之声,你会有怎样的感觉?明确:学生发言后,课件展示五幅秋景图:秋院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奇景。

再用视频展示不同角度的景物,与学生共同探究景物的特点: 秋光:秋天的早晨,仰视可见“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近看可以“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这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给人清冷之感秋声:“驯鸽的飞声”,“秋蝉衰落的残声”,凄凉哀惋 秋色:写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几幅景物都是以碧绿、青、灰、蓝为主的冷色调,觉其冷清秋味:息列索落的秋雨,平添了“无边雨丝似愁长”的凄凉之味2)作家笔下的每一种景物“皆着我之色彩”,为了让学生理解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的融合,再设疑:故都的秋景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为何只选取了这几处景物来写呢?明确:团队合作探究后发言,我简要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是依附于一定情感的,而这情感又多是作家本身情感历程的再现,文章写景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作者的主观感情不符合,所以不写这就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3)摘引毛泽东、杜甫、柳永写秋的名句在幻灯片上,学生对比阅读后体会,教师点拨: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秋雨中,柳永读到的是凄凉。

让学生明白,即使是相同的景,由于作者的心情不同,写出来的景也就不同,以此体会“景随情异”再请学生举出自己体验过的“景随情异”的例子,及时反馈本课重难点的把握情况1.学习本文写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借景抒情的短文2.课外收集古诗词中描写秋景的经典名句,在语文活动课中交流 酷爱眷念清静悲凉通过赏析客观之景,让学生深切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丰富的内涵2. 悟以情驭景通过教师引导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这一环节意在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 前后呼应,让学生觉得学有所得,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纲挈领地表现教学内容,梳理知识脉络,突出教学重点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探究学习体会情感总结归纳协作交流4。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