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视角下中间层新闻英译汉探究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14700344 上传时间:2021-1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2.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功能对等视角下中间层新闻英译汉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功能对等视角下中间层新闻英译汉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功能对等视角下中间层新闻英译汉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功能对等视角下中间层新闻英译汉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功能对等视角下中间层新闻英译汉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功能对等视角下中间层新闻英译汉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功能对等视角下中间层新闻英译汉探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功能对等视角下中间层新闻英译汉探究摘 要:本文介绍了中间层新闻及其文体特点,并通过功 能对等翻译理论视角对中间层新闻的英译汉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中间层新闻翻译过程中既有归化,也有异化,同时译文 一方面须尽力保留原文特色,另一方面可以适当采用编译的 手法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关键词:功能对等同化 异化中间层一、中间层新闻的定义和文体特点新闻是消息传递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国际化形式的推动 下,新闻翻译开展得如火如荼,相关研究也呈现出现实的必 要性。由于不同类型的新闻有自身的文体特点和不同的翻译 方法,因此需要对不同类型新闻的翻译展开研究。新闻类型 存在多种分类方法,根据时效性强弱、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 的

2、不同,新闻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硬新闻、软新闻和中间 层(徐泉、王婷,2001 )0前人已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就软 新闻的编译(钱叶萍、王银泉,2006)、新闻词汇的翻译(庄 起敏,2005)和新闻报道的文本功能特点及翻译(陈宜,2007) 进行了相关研究,但从相同视角开展中间层翻译的研究仍有 空间,故本研究的开展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功能翻译理论指导 下的新闻翻译。中间层,顾名思义,是基于硬新闻和软新闻之间的一种 新闻类型,主要包括较为复杂的通讯报道、特写和各类新闻 评论,它“软硬兼有”,题材上关系特定人群的切身利益, 不完全属于社会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中间层具有较 长的篇幅,文章并用叙事与议论

3、的手法,文笔灵活,风格多 样,强调作者感情抒发,在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同时传达作 者的思想。前人研究已经打破了新闻必“信”的传统,发现 软新闻可以采用编译的手法,以达到交际目的。那么,软新 闻的编译法是否同样适用于中间层呢?中间层翻译时,是否 也可根据读者的兴趣、经验、素养、期待等来决定新闻内容 不同侧面的取舍?如果不是,那么中间层的翻译又有什么特 殊之处?二、功能对等理论与中间层新闻的翻译新闻的翻译一方面要体现忠实,另一方面要在一定程度 上体现个性。若仅依“信”的标准,那么译文会损失一定的 可读性,无法完全实现其传递信息的功能。因此,功能对等 理论适用于新闻翻译。功能对等理论是尤金A奈达提出

4、的关于源语向目的语转换时的标准。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 要的,形式其次”,他提出翻译对等分为“最高层次对等” 和“最低层次对等”。最高层次指译文达到的高度对等, 使目的语的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原文时所作出的反应, 与原文听众或读者的反应基本一致。”最低层次的对等指 “译文达到充分的对等,使译语读者能理解和达到源语读者 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郭建中,2000),最高层次对等的 条件过于苛刻,实现的难度较大,而最低层次对等在实际的 翻译工作中可行性较高。功能对等原则强调了意义表达和读 者需求在翻译过程中的优先地位,其最大优点是:翻译不完 全拘泥于原文形式的束缚,可以采用对等、添加、重组、保 留等各

5、种翻译策略,使译入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对等值 的反应,以达到与原文含义对等的效果。中间层新闻的翻译,由于其题材的特殊性,译文要在最 大程度上保留原文的特色,就要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保存民 族特性,这是异化过程的体现;同时,其文体的特殊性以及 译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在文化和语言使用习惯上的不同,中间 层翻译时可适当采用同化法,具体来说,可以运用编译方法, 局部改变句法结构,适当增添句子内容,重组译文。三、新闻实例分析下面选取第二届参考消息读者译文大赛的竞赛译文 A Long Time Going,及其标准译文漫漫不归路的部 分文字进行分析。该篇文章属于中间层类新闻,原作题目为 Bin Ladens

6、poisonous ideology began to wither on 9/11 ( 9 11是本拉登邪恶的意识形态 覆灭的起点)。首先,本文两个版本的标题均采用了类似软 新闻的处理手法,“A Long Time Going更是采用了隐 喻的方式总结了拉登恐怖主义覆灭的历程,而未采用本拉登被击毙”之类的“硬”标题。其次,该文篇幅较 长。但从题材上看,本文的题材显然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 不属于一般的社会新闻。通过下面的分析,可以观察译文中 异化和同化两种方法的实际运用。(一)异化留存原文特色要翻译好一篇中间层新闻,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意 图。通读全文,可以发现本文描写了拉登覆灭的整个过程,

7、它实际上是美国反恐政策的缩影,意欲为美国反恐政策的 “重大阶段性胜利”唱赞歌。因此,本文有着美国政治的深 深烙印,字里行间也流露着作者的民族情感,这些是原文的 特色所在,如若失去,文章便失去了灵魂,“最低层次的功 能对等”也无从谈起,因此对这部分的翻译并不简单。译文 对该部分做了很好的处理,以下面两处的翻译为例:“The nation he believed was leading a Western con spiracy to des troy t rue Islamv 一句 采用了直译,译成了 “他认为这个国家正在引领西方实施阴 谋,以消灭真正的伊斯兰教”,字字对等,其中“leading

8、” 一词的处理甚为巧妙,“引领西方实施阴谋”,乍一看此译 文不符合汉语的说法,因为根据词的感情色彩来看,汉语中 “引领”是褒义词,而“阴谋”则是贬义词,那么此处的组 合显然不合逻辑。既然如此,译者为何又要刻意保留这种形 式呢?在中国,美国常常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联系在一起,如若按照汉语习惯并照顾读者的情绪进行翻译,应该用 “伙同”“率领”等具有贬义色彩的词语来翻译 “leading”。显然,这句话是在表达拉登本人对美国的憎 恨的缘由,既然如此,以他对美国的痛恨,这里本应该出现 commit (犯罪)” 一类语气更重的动词,更加切合之后的 conspiracy (阴谋)。以此推断,运用leadi

9、ng” 一 词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有意为之,作者极力维护着美国的国 际形象,他认为是美国将民主带到了全世界,而非带头破环 伊斯兰世界,“引领”与“阴谋”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是对 美国所作所为的一种辩护,也是对拉登的嘲讽。因此,译者 采用“引领” 一词十分切合作者之意。另外,文中出现的“invade和“invasion二词也值得推敲。一处是The U. S.Afghani s t an and thenIraq.(美国先后出兵占领阿富汗和伊拉克。)”和“Hisdestiny would change withthe Soviet invasionof Afghanistanin late1979 (

10、他的命运因为苏联1979年底入侵阿富汗而发生了变invaded and occupied first化)。” “Invasion”是“invade”的名词形式,但二者在 译文中的意思大相径庭,为何?事实上,在美国对伊拉克和 阿富汗战争的相关报道中,该词被频繁使用。如果将第一句 的“invade”直接译成“侵略”或“入侵”十分不妥。按照 美国官方的说法,这两场战争是为了将当地民众从独裁统治 中解放出来,是要带领他们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正义之战,美 国的媒体又怎会将其定性为“侵略”呢?事实上, “invade”是中性用法。按照麦克米伦髙阶英语词典 (2003)的解释,invade是指to take o

11、r send an army into another coun try in order to get control of it。所以译成出兵或者攻入 比较符合美国的立场。而在第二句的invasion被译成了 入侵”,这也是为了符合美国的立场,同样是对阿富汗出 兵,在作者看来,苏联出兵是侵略他国,美国则是解放当地 民众,这里译者显然也是从源语的文化出发才得出如此翻 译。通过对上述两处译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翻译过 程中,译者应熟知源语和译语所表述的情感色彩,根据中间 层反映的题材以及对原文内容的掌握,选取了合适的词汇, 实现了相同情感意义的对接,即便译文违反了译语的逻辑或 有违译语读者

12、的情绪,作者也尽力对源语所要传递的情感色 彩进行保留,使得译文很好地留存了原文的异域风情。这两 处翻译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差异,显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加 偏向于保存异域文化,这是异化的体现。(二)同化融入中国元素两种不同的语言不可能在意义和形式上完全对等,译文 在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特色的基础上,适应了译语的特点,从 译语读者的需求出发,在一些地方舍弃了原文固有的形态, 转而采取译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较 好地保留了原文的大意,使得原文在译语环境中获得了新 生。对于该部分的研究,主要通过观察词形和句型的变化开1. 短语形态的变化汉语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使用四字短语,这符合汉民族 综合性

13、的思维习惯,也满足了汉民族审美情趣以及心理的需 求。相比之下,英美人则更倾向于发散性思维,在语言表达 上不刻意追求或者不拘泥于音节和形式上的统一。因此,四 字短语的运用,可以在保留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增强文章的可 读性。以下面三组翻译为例:(1) a. the head of the snakeb. 蛇头c. 万恶之源(2) a. a ragtag band of jihadistsb. 伙流氓匪徒般的恐怖分子c. 乌合之众(3) a. Weakb. 柔弱c. 不堪一击the head of the snake若不变其形,直译为“蛇头”,颇为不妥,因为汉语中已有“蛇头” 一词,指组 织偷渡的人,与

14、原意不符。蛇在西方文化中可指阴险狡诈之 人。既然美国有引领西方实施消灭伊斯兰教的阴谋,在 本拉登看来自然是罪大恶极,因此译为“万恶之源”是比 较贴切的。虽然“邪恶的源头”与“蛇”是看似无关的两个 事物,但正是这种形式上的转变,原语的文化内涵才得以在 译语中保留。a ragtag band of jihadists应直译为“一 伙流氓匪徒般的恐怖分子”。显然,直译译文从形式上看, 显得冗长,虽然能从字面上勉强体现原文之意,但其可读性 远不及四字短语;另外,从意义上看,四字短语的说法更加 丰满,在直译中,作者原有的蔑视感也在直译的过程中有所 损失。事实上,虽然911恐怖袭击对美国上下造成了不小 的

15、冲击,但美国并没有因此高看拉登的基地组织,作者选用 band和“ragtag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在作者心中拉登 的基地组织是不堪一击的,终将为美国所消灭,这也是该文 的主旨所在,那么此处在形式上的减少和意义上的增加并不 违背作者的本意。“weak 一词选自the U. S. was as weak as the Soviet Union had been (美国像昔日的苏联一样 不堪一击)。”这句话出自拉登之口,所以将“weak”译为 “不堪一击”切合了作者的政治倾向。一方面,苏联作为美 国冷战时期的主要对手,最后落到解体的下场,是美国“民 主”胜利的里程碑,作者想以苏联为反面教材,证明美国式

16、的民主终将胜利。另一方面也想以此彰显拉登的无知。将 “weak”译成四字短语不仅传达了作者的字面意思,而且更 加传神地传递了作者的心态,虽然形式不同,但却有了更好 的交际效果。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可以发现四字短语实际上是译者对 原文形式或内容的删减或增加。先看第一组翻译,a与c相 比较形式更复杂,意义上则不如c丰满。再看第二组翻译, 无论是将a与c比较,还是将b与c比较,c都是最简单的 形式,所以译文c是根据功能对等对原文形式进行了删减; 第三组中,c的形式比a和b都要长,是对原文结构的增加, 意义上译文也对原文有所补充,但并不违背全文的主旨,因 此可以接受这种增加。经过分析,发现四字短语译文要优于 直译译文,可以得出:词汇形式的改变不会损坏中间层新闻 的完整性,反而能更好地保留原文的意义,并增加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