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心理学教学提纲(公选课)江汉大学教育学院 魏抗美创造心理学参考书目 郭有遹著创造心理学(第3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版 张庆林 曹贵康主编创造性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版 沈德立主编创造力发展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1版 周昌忠编译创造心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俞国良 创造力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第一章 创造与创造心理的研究历史 一、创造概述 (一)与创造相关的几个概念 1创造与创新 对创造与创新关系的理解,目前已有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创造与创新为包容关系 (2)创造与创新为等同关系2发明、发现、创作发明、发现、创作三者都属于创造活动发明是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生发出一切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时间性的技术成果的实践活动发现是对科学研究中前所未知的事物或现象及其规律性的一种认识活动(发现事实、揭示规律)创作是文学艺术领域中的创造不同之处:在发明过程中,发明者的认知因素与活动因素都起重要作用,但发明物的诞生是凭借操作能力实现的而在发现过程中,发现者的认知因素作用更大创作是文学艺术领域中的创造,它揭示美的规律、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二)创造的定义创造是人产生崭新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思维与行为的总和。
具体解析:1创造是个体或群体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过程 问题解决过程的四个特征: 第一,问题解决过程是在问题解决者头脑内或认知系统中发生的此种认知过程的存在只能从人的行为中被推测出来,而不能被直接观察 第二,问题解决包含一个过程,也就是问题解决者要操作自己已有的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思维运作在解决模糊问题时,可以先限定一个子目标,然后找到这个目标的解答;然后再限定一个子目标,再找到这个目标的解答,这样一步一步地接近总目标 第三,问题解决过程是有目标指向性的,旨在对问题生成一个答案 第四,问题解决是个人化的有的问题对成人不构成问题,但对幼儿则构成问题2创造是个体产生出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的认知活动过程 第一,创造是创造主体在一定观念指导下对活动客体的一种改造或更新 五种表现形式: 一是在有根据的条件下对已有知识和理论的怀疑和否定; 二是对前人理论的修正; 三是对已有理论的进一步证实,并有丰富和发展,使之进一步完善; 四是涉及前人未曾涉及的领域,有新发现; 五是用已有的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问题 第二,创造主体的改造或更新的方法是科学的、新颖的、独特的、前所未有的 第三,主体的创造活动必须付出艰苦顽强,且又富有灵感的智力和体力劳动。
第四,创造活动的结果应当是新奇的、具有较高社会价值的物质的或精神的产品 (三)创造的评价标准一般来说评价创造成果的标准有两个:新颖性和价值性所谓新颖性主要是指不墨守陈规、破旧布新、前所未有创造的成果必须是新颖的,是前所未有的,否则就是重复性,而不是创造性新颖性具有按时间、地域范围来划分的层次性世界新颖性:古今中外,前所未有中间层次的新颖性:地区、民族、团体或行业范围内的新颖性个体新颖性:对创造者个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又叫主观新颖性所谓价值性主要指创造成果对社会或个人是否有用,及其有用的程度创造成果的社会价值实现程度取决于社会、集团或群体的认同和接受程度无论是思维成果还是物化成果,创造的价值评判标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尤其是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其社会认同与接受、普及推广的程度决定着创造成果的价值实现程度四)创造的类型1根据创造产品的新颖独特性和价值划分泰勒根据产品新颖独特性和价值大小的不同,将创造从低度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表达式创造以自由和兴致为基础,常因情境而产生,随兴致而感发,不考虑产品的价值大小,例如儿童的涂鸦绘画;生产式创造主要发展各种技术以产生完善的产品,往往以模仿、应用现成的原理、原则去解决特殊与实际的问题,不太注重创新性,具有技术性、实用性、精致性、效率性、完善性等特点;发明式创造。
表现为用一种新眼光去看待旧的东西,常常通过取长补短而创造出更简便、经济、有效、实用的新产品,诸如小说的创作、卡通片的制作以及一般的技术更新和发明成果均属于这个层次;革新式创造表现为对已有理论、产品的创新和添加新内容、新意义,它要求具备各种必要的知识,特别是对进行创造的那一领域有充分的了解;高深的创造这一层次的创造最为复杂、深奥,它要求必须具有处理千头万绪的复杂资料的能力,并能形成崭新的原理原则或有系统的新学说它与革新式创造力不同的是,后者新颖但能为大众理解和接受,前者深不可测,只有少数该领域的专家方可了解,它标志着创造力的最高境界泰勒指出,在五个层次中,表达式创造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它是其他各类较高层次创造的基础,各高层次的创造都是由此逐步发展而成的2根据创造活动的科技水平划分突破型创造即产生具有开创性、划时代意义产品的创造活动,如发明电子管、晶体管、激光器、计算机等开发性创造即运用和推广开创性科技成果的创造活动,如研制数控机床、收录机、激光机械等改造性创造即对开发型技术创造成果的移植、组合和改进的创造活动,如产品的更新换代(洗衣机、电冰箱等)3根据创造活动的客体指向性划分表现式创造如艺术家、运动员表现出来的形体美、线条美等。
生产式创造如工人、农民、科技人员改进劳动手段、工艺流程和产品制作方法等社会意识与科学思想的创造如思想家、理论家和政治家的思想创造成果(马列主义学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人才培养如教师或教练员的创造性劳动4根据解决问题的新颖、独特程度划分初级创造活动主要是指对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不涉及到社会价值的低层次的创造中级创造活动主要是指经过模仿或改革或发明,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重新组织材料、加工产生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活动高级创造活动指经过长期的研究、反复的探索所产生的非凡的创造,它可以是一项从无到有、填补空白的活动,因此有可能为国家、社会、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甚至形成某一领域划时代的局面,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能从事这种层次创新活动的人相当少上述三个层次的分界并不是绝对的,实际上,初级创造活动可以凭借某一专业领域的经验深化,逐渐向后面两个层次发展5根据创造主体的心理活动特点划分发现型与发明型发现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它可以分为两种:发现事实和揭示规律发明是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创造出新产物,如工具、方法、技术与工艺等推测型与条理型推测型科学家善于使用演绎法,从假设开始以验证结束,适于从事探索性研究,如牛顿、高斯、赫胥黎、巴尔德等。
条理型科学家善于使用归纳法,从积累资料与事实开始最终引出结论,适于从事发展性研究如卡尔文、哈密顿、达尔文等古典型与浪漫型古典型科学家思维深刻、工作方法条理性强,在科学领域里造诣很深但是,思维的灵活性略显不足,从一个领域转向另一个领域则较困难;浪漫型科学家思维灵活、富于想象、知识面广但是,思维的深刻性较逊色,不太讲究细节再现型、发现型与创造型再现型的创造者记忆力强,再造想象丰富,善于累积知识,能在创造活动中有效地再现;发现型创造者思维综合能力强,善于在前人成果基础上创新;创造型的人具有高度发展的创造性思维,往往在科学上有重大突破与建树五)创造过程及模式1创造过程的三阶段模式德国心理学家邓克认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心理组织所构成每一种心理组织都把问题汇总成更狭小更明朗的陈述它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水平:一般范围把原来的问题作一般重述并指出可能解决的方向;功能解决它缩小一般的范围;特殊解决这是功能解决的更进一步特殊化,从而最终解决了问题我国晚清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以借喻方式表述了有关做学问的“三重境界”,这也是创造心理过程的具体反映这三个境界是:“悬想”阶段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苦索”阶段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顿悟”阶段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2创造过程的四阶段模式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1926年提出的创造过程“四阶段论” 准备阶段围绕问题,收集资料信息,并试图使之概括化和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了解问题的性质,澄清疑难的关键等;同时开始尝试和寻找初步的解决方法 酝酿阶段最大特点是潜意识的参与,是探索解决问题的潜伏期、孕育阶段 明朗阶段问题的解决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创造主体被特定情景下的某一个特定事物启发唤醒,创造性的新意识猛地发现,以前的困扰顿时化解,问题顺利解决这一阶段伴随着情绪强烈而明显地发生变化,这一情绪变化是在面临问题解决的一刹那出现的,是突然的、完整的、强烈的,给创造主体以极大的快感这一阶段常称为灵感期、顿悟期 验证阶段这是个体对整个创造过程的反思,检验解决方法是否正确的验证期在这个阶段,把抽象的新观念落实在具体操作的层次,提出的解决方法必须详细地、具体地叙述出来并加以运用和验证二、创造心理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一)创造心理研究的历史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出版了遗传与天才(1869)高尔顿开创了对人类创造性研究的先河,他第一次成功地应用了统计数学和经验推理的方法,把创造性才能作为一种可考察、可测定的人类的心理特征来进行研究,并且他由此开创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心理测量的统一方法。
正因为如此,人们将高尔顿对人的创造性才能的研究视为人类研究创造性才能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值得指出的是,高尔顿的理论有一定意义上的种族偏见,同时也未涉足创造的动机、人格以及才能等问题但是,这并没有丧失他在这一心理学问题研究上的历史地位1908年弗洛伊德出版了诗人与白日梦一书,把想象性作品比作白日梦他认为,诗人的狂想是在创造一种将来的情境以满足其早期未满足的愿望此外,许多心理学家也从事艺术创作心理的研究,如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1926出版了思维的艺术19世纪末,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创造性才能是人的潜意识本能的升华这有助于把人类的创造性才能看成是只有程度差异并无秉性上的根本区别很明显,他的观点中主要强调的是人的生物本能的一面,忽略了人的社会性的一面,因而也是不全面的20世纪3040年代,升华说逐渐被偿还说所取代偿还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心理分析学家克莱恩他不满意弗洛伊德的升华说,而认为创造是对破坏狂想所摧毁的对象的一种偿还作用,是在消灭一个人由“破坏狂想”所引起的罪恶感偿还派与升华派所研究的对象大多是艺术家,所用的理论都是心理分析学派的架构,而且大多将艺术家等视为具有神经质的狂人值得指出的是这个时期的代表著作还有美国心理学家克劳福德出版的创造性思维技术(1931年)、杜威的我们如何思考(1931年)和艺术的经验(1934年)。
1945年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发表其创造性思维,用格塔式心理学的立场来解释问题解决的过程以韦特海默为代表的格塔式心理学以动物实验为基础,对创造性才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格塔式学派认为,创造性才能是问题引起的人的心理动力紧张系统的解除,是对问题情景的顿悟由此创造性才能与人的认知有了关联,同样,动物的研究结果对于人的直接移植是值得思考的但是,格塔式学派对创造性研究在理论上已经摆脱心理分析学派的影响,其重点已逐渐从动机转到认知方面的研究为创造心理学的独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吉尔福特1950年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以创造性为题所作的讲演标志着对人类创造心理研究进入科学化和系统化阶段也就是说重新认识创造性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真正开始科学研究的是从1950年吉尔福特开始对创造性进行的实践研究起首的他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创造性才能作了实验研究,他对创造性才能的内涵、心理机制、外在表现、影响因素、等问题作了创造性的回答,他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创造性才能研究的第二个里程碑二)创造心理研究的新进展1天才或资优者观念的改变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加纳德提出了新的多重智力观,可以说这是人们对创造力,对天才观念转变的一个标志。
1987年在美国盐湖城召开了主题为“提高儿童创造潜能的认识”的第七界世界天才儿童大会,会上讨论了对智力与创造力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