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_1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57KB
约8页
文档ID:210274005
高校辅导员共情能力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_1_第1页
1/8

高校员共情能力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本研究先对高校员共情能力及其各维度进行描述统计表4的结果显示,高校员的共情能力及其各个维度的均分都高于理论均值(3分),其中共情意识的均分最高这说明高校员的共情能力处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表4 高校员共情能力社会人口统计学的差异检验(n=355)共情意识共情思维共情反馈共情能力描述统计(MSD)3.980.563.950.573.820.583.930.46性别(t)1.122.21*0.441.417年龄(F)2.29*0.860.331.39学历(F)0.511.810.730.72工龄(F)2.041.310.230.30职称(F)2.94*2.58*0.652.29*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基于描述统计,本研究通过分析高校员共情能力在性别、年龄、学历、工龄、职称五个社会人口统计学资料上的差异显著性情况,来了解外在社会背景变量对高校员共情能力的影响表4的统计结果表明,共情思维在性别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共情意识在年龄因素、工龄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共情意识、共情思维和共情能力总分在职称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

总体上看,本研究选择的五个社会背景变量对高校员的共情能力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3.高校员共情能力与人格变量的关系首先,为了明确高校员人格与共情能力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本研究使用Perason相关分析的方法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共情能力总分与外倾性、宜人性、严谨性、神经质显著相关;共情意识与外倾性、宜人性、严谨性、神经质显著相关;共情思维与外倾性、严谨性、神经质显著相关;共情反馈与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显著相关表5 高校员人格与共情能力的相关分析结果(n=355)维度共情意识共情思维共情反馈共情能力外倾性.177**.286***.130*.245***宜人性.137**.068.160*.149*严谨性.218***.316***.067.259***神经质.155*.306***.139*.244***开放性.004.123-.012.046其次,为了明确高校员大五人格对其共情能力的预测作用,鉴别人格发展各维度对共情能力影响的具体程度,本研究以高校员人格五个维度的得分作为自变量,以共情能力的三个维度及其总体分别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表6 高校员人格对共情能力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n=355)因变量自变量βtR2R2变化F共情意识严谨性0.183.37***0.050.0411.38***共情思维严谨性0.193.59***0.100.0925.33***神经质0.142.99***0.160.1515.26***外倾性0.122.26*0.180.165.11*共情反馈宜人性0.172.50*0.030.025.96*外倾性0.092.05*0.040.044.22*共情能力严谨性0.132.82**0.070.0616.40***神经质0.092.20*0.100.108.98**外倾性0.082.02*0.120.114.10*从表6中可以看出,在人格变量对共情意识的回归分析上,仅有严谨性进入了回归方程,说明严谨性能够显著性地正向预测共情意识;在人格变量对共情思维的回归分析上,严谨性、神经质、外倾性进入了回归方程,说明这三个人格维度能够对共情思维产生显著性的正向预测作用;在人格变量对共情反馈的回归分析上,仅有宜人性和外倾性进入了回归方程,说明这两个人格维度能够对共情反馈产生显著性的正向预测作用;在人格变量对共情能力总体的回归分析上,严谨性、神经质、外倾性进入了回归方程,说明这三个人格维度可以对共情能力产生显著性的正向预测作用。

结果表明,严谨性、神经质、外倾向和宜人性四个人格维度可以不同程度地预测共情能力及其各个维度的变化,而开放性维度则没有预测效应四、讨论与结论1.关于高校员共情能力的结构特征鉴于共情涵义的共识性,已有的研究基本上是基于自上而下的理论驱动来建构共情能力的结构模型,然后通过实证调查进行验证和修正不过,这些研究虽然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理论建构的路径,其过程却基本上没有基于系统的理论思路和方法学基础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的对应性、心理特质与心理机制的统一性原理,从共情的过程来建构高校员的共情结构,具有一定的方法上的创新性而且,国内目前极少有关于高校员共情能力结构的实证研究,本研究无疑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另外,总体上来看,高校员的共情能力总分及三个维度的平均分均大于理论均值(3分),这说明当前高校员的共情能力整体上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他们能够胜任与大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工作究其原因,作为一种可习得技能,共情能力可能与高校员工作的相互作用关系比较明显共情能力有助于高校员工作的开展,高校员工作经验的积累也会提升其共情能力2.关于高校员共情能力的外部社会背景影响因素在本研究考察的诸多外在社会背景因素中,性别、年龄、工龄和职称四个因素对高校员共情能力的变化有显著影响。

在性别因素上,女性的共情思维水平显著高于男性这跟其他多数研究结果比较一致其原因在于,共情作为一种在人际交往和沟通领域表现出来的人格特质,其性别差异可以追溯到人类性别特征的进化根源、生理基础以及与此有关的心理机制,也会与后面的社会化过程中性别角色倾向有关[23]在年龄、工龄因素上,共情意识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年龄大、工龄长的高校员的共情意识要显著高于年龄小、工龄短的高校员所谓共情意识,就是在人际沟通交流过程中,是否具有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的主观经验意识和心理准备,这是共情反应的初始阶段相对于后面的共情思维加工和共情反馈,共情意识的能力更多地需要高校员与大学生沟通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技能的积累工作经验越丰富,人际沟通知识积累越多,善于倾听和换位思考的能力就越强毫无疑问,年龄大、工龄长的高校员有这方面的优势在职称因素上,共情能力以及共情意识和共情思维两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高职称者显著高于低职称者职称跟工龄、年龄相关,工龄越长,年龄越大,职称一般越高因此,工龄、年龄和职称在影响共情能力提升方面具有内在共同的因素除此之外,职称因素还包含着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等内容这些因素可能最终会通过提升高校员的综合胜任特征反映到共情能力的发展上。

3.关于高校员共情能力的内部人格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员的人格特质与共情能力之间显著相关,其中又以严谨性、外倾性、神经质对共情能力的影响更为显著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个体的共情能力作为一种人际互动中的人格特质成分,是在基本人格特质的基础上,在个体与他人交往的社会适应过程中渐渐发展起来的从人格心理学角度看,共情能力作为一种促进个体人际交往和沟通,促使个体适应人际环境的适应性特征,是在个体基本人格特质与特定的社会适应环境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而对于高校员来说,由于其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的人际互动特点,其基本人格特质对职业共情能力的影响会更加明显一些其中,严谨性作为一种责任感和上进心以及与工作行为、工作绩效密切相关的人格特质[24],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作为高校员关键职业特征的共情能力因素外倾性作为包含健谈、自信、合群、精力充沛等特征的人际性人格特质[25],其促进人际互动和交流的功能是非常明确的,当然对共情能力的影响也是明显的神经质作为一种对人际情绪信息敏感的人格特质[26],其本身就包含着共情的内在涵义,对共情能力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不过,调查数据显示,宜人性特质作为包含友谊和爱、合作和信任等在人际交往和沟通过程中特别需要的成分的人格特质,却没有成为高校员共情能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一点显得有些出乎意外。

总之,高校员作为一种兼具教育、管理和服务三种育人功能的职业岗位,无疑有其教师人格的基本要求和特殊要求,基本要求就是在五种基本人格因素上达到正常健康的人格标准,而特殊要求就是在一些关键人格成分譬如共情能力上要超过正常人的水平,从而表现出较为优秀的职业共情能力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参考文献:[1]DE WLL F B M. Putting the Altruism back into Altruism: The Evolution of Empathy[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8, 59(1): 279-300.[2]陈建文.高校员胜任特征的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49-51.[3]郑日昌,李占红.共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4):277-279.[4][21]刘聪慧,王永梅,俞国良,等.共情的相关理论评述及动态模型探新[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5):964-972.[5]崔芳,罗跃嘉.不同共情能力个体加工情绪面孔的ERP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4):390-393.[6]DAVIS M H.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Individual Fifferences in Empathy[J]. JSAS Catalog of Selected Documents in Psychology, 1980, 10(85): 122-132.[7]DECETY J, SMITH K E, NORMAN G J, et al. A Social Neuroscience Perspective on Clinical Empathy[J]. World Psychiatry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4, 13(3): 233-237.[8]SINGER T. The Neuronal Basis and Ontogeny of Empathy and Mind Reading: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2006, 30(6): 855-863.[9][14][16]蔡颖,戎幸.国外教师共情的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09,(7半月):196-198.[10]朱宇,王维利,周利华,等.护患共情测评工具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2):227-230.[11]周瑶.论教师的共情能力[J].浙江教育科学,2011,(6):42-44.[12][17]张德山.教师的教育特质:共情[J].现代教育论丛,2007,(2):17-20.[13]陈宁,卢家楣,汪海彬.教师共情预测能力及其策略的现状调查与启示[J].教育研究,2014,35(9):83-89.[15]管梅娟,殷军,管素芬.初中教师共情能力调查分析及对策思考[J].浙江教。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