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一带一路”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专题)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一: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公元 2 世纪中叶,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早在张骞之前,东西方通道已有雏形商周玉器是通过“玉石之路”从新疆和田运来的 《管子》多次谈到“月氏之玉” ,也许就是从这条“走私”路上贩运来的张骞之后,丝绸之路才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先秦时期,玉石之路上的商品往来具有私人贩运性质,贩运的主体可能是西戎民族秦穆公称霸西戎,对于东西贸易开拓有一定促进作用秦朝及汉初,匈奴几乎垄断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也垄断了通道贸易汉武帝凭借祖父几代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果断采取反击匈奴政策,才有张骞的出使张骞来到大月氏(今阿富汗),引起他注意的是蜀地的竹制品和纺织品当地人告诉他,这些物品是从印度来的由此,张骞不经意间就发现了经四川、云南到缅甸而至印度的商贸通道张骞第二次出使,携带了更多的物品分送出使诸国,虽不算官方贸易,却促进了西域诸部族和邦国来华这些外邦来使,与其说是向风慕义,不如说是为了经贸往来继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后,昭宣时代和东汉王朝致力于建立西域地区军事管理体制——西域都护,从而保障了这条贸易通道的畅通。
唐朝设立安西四镇和伊西北庭都护府,对葱岭东西地区的羁縻府州实行了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唐朝的丝绸之路,比之于汉代有了长足发展可以说,汉唐时代的国力强盛,是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先决条件值得提出的是,葱岭以西的道路建设,早在汉代官方开通丝绸之路之前,古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就有相当水平在张骞打通西域而建立起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后,中亚原有道路网中的主要干线便成为丝绸之路的西段,从长安横贯中亚、西亚到欧洲,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陆上丝绸之路担当东西贸易的商人主要是月氏、匈奴人关于边境贸易,《洛阳伽蓝记》记载了前来北魏“四夷馆”贩货的“商胡客贩,日奔塞下”,把来华贸易的热闹情景表现无遗外商来了之后,“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这些侨居商人,即所谓西夷隋唐一统,特别是唐太宗平厥、平高昌,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吐鲁番出土文书显示,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是为适应边境贸易而订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置了管理商贸活动的“互市监”,安禄山最早在幽州做互市牙郎,就是管这项工作的边境节度使热衷于边贸,2是因为这是其重要的财政收入 而这笔收入, 中央政府是把它计算在对边军经费开支中的 《新唐书西域传下》说:“税西域商胡以供四镇,出北道者纳赋轮台,地广则税倍。
宋代,西北地区掌握在西夏政权手里,陆上通道受影响,海上贸易因而兴盛 13 世纪蒙古帝国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东西方贸易也空前高涨可是,西人东来,不仅冲破了中间商的盘剥与垄断,也冲击了中国政府特别是明朝政府在丝路所经南海地区的朝贡体系 1500 年至1800 年期间,中国对外政策的大体趋势为:明末渐趋开放,清初限制性开放,雍乾日益收缩总之,远东地区与欧亚非大陆的贸易,从上古的走私活动,到汉唐时代的边境贸易,乃至大海航时代以来的中欧直接通商,不仅仅是沟通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联系的伟大贸易活动,也是“一路一带”沿途国家和地区政治实力兴衰消长的晴雨表节选自张国刚《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有删改)1.下列关于 “陆上丝绸之路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真正建立和发展起来是在张骞之后,这是汉武帝凭借祖父几代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采取反击匈奴政策的结果B.历代所建立的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安西四镇和伊西北庭都护府保障了陆上贸易通道的畅通,使这条丝绸之路有了不断发展C.陆上丝绸之路是在张骞打通西域而建立起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后,连接中亚、西亚原有道路网一直通到欧洲的一条贸易通道。
D.陆上丝绸之路在宋代时由于西北地区受西夏政权掌控,丝绸之路的商贸荡然无存,蒙古帝国的建立,东西方贸易又恢复并空前高涨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商周时期,东西方通道已经走通《管子》多次谈到的 “月氏之玉 ”就是从新疆和田运过来的,只不过这条路属于 “走私 ”性质B.北魏时期,边境贸易较为繁华,《洛阳伽蓝记》记载了贩货的商客来华贸易的热闹情景,很多人因商贸和“中国土风 ”侨居下来C.吐鲁番出土文书显示,唐朝时期边贸官员为适应边境贸易制定了贸易物品的规格和价格,因而这些制度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D.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置的 “互市监 ”所收税收是边境节度使的财政收入之一,边军经费从中开支,这在《新唐书西域传下》里有记载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 西戎民族在玉石之路上的商品往来以及秦穆公称霸西戎时的贸易活动对汉代后来建立发展的陆上丝绸之路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B.张骞发现的经四川、云南到缅甸而至印度的商贸通道是他第二次出使的路线,这次出使促使了诸部族和邦国的一些使者来华进行贸易活动C.大海航时代的西人东来对中国海上朝贡体系有所冲击, 因此陆上丝绸之路的政策调整为: 明末渐趋开放,清初限制性开放,雍乾日益收缩。
3D.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贸易活动的兴衰消长折射出中国及 “一路一带 ”沿途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实力的兴衰消长答案:1.D(错在 “荡然无存 ”,原文是 “陆上通道受影响 ”)2.B(A 项错在绝对化了,原文有 “也许 ”;C 项原因错误, “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 ”的原因是 “隋唐一统,特别是唐太宗平厥、平高昌 ”而不是 “这些制度 ”;D 项错在内容理解有误,中央政府是把这笔收入计算在对边军经费开支中的,而非边军经费从税收中开支 )3.A(B 项无中生有,错在 “使得他第二次出使就途径这些诸部族和邦国 ”;C 项概念混淆,错在 “陆上丝绸之路的政策调整 ”,原文是 “中国对外政策的大体趋势 ”;D 项无中生有, “经济、文化、军事 ”为凭空添加 )现代文阅读二:“一带一路 ”需要语言铺路“一带一路”建设借用丝绸之路这一历史资源,与沿线各国发展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它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形态海行靠舟,陆运需车语言,即思想之舟舆.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语言如何铺路?怎样搭桥?既达意又表情。
习近平主席 在哈萨克斯坦首谈丝绸之路经济带时, 就高瞻远瞩地提出 “五通” 实现 “五通” ,当然需要语言互通首先,政策要用语言表述协商制定区域合作规划与措施,并使相关政策、法律、规划、措施为民所知所用,环环都需语言交流其次,设施联通更需语言连通语言之路不通畅,其他方面也难以通畅再次,“五通”之中,民心相通看似最“软”,但要把“一带一路”建设为命运共同体,实现利益互惠、责任共担,民心相通更为根本一带一路”建设可以用英语等作为通用语,但这种通用语只能达意,难以表情;只能通事,难以通心欲表情、通心,需用本区域各国各族人民最乐意使用的语言粗略统计,“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国家的国语或国家通用语有近 50 种,再算上这一区域民族或部族语言,重要者不下 200 种这50 种或者 200 种语言,乃是表情、通心之语,应当列入“一带一路”语言规划的项目单中既看得明白又看着顺眼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互利共赢,表现在语言理念上就是提倡平等互惠在各种概念的中外翻译中,应尊重各种文化的语言使用习惯,特别要注意能让更多的人看得明白、看着顺眼,注意词语使用得体比如“汉语推广”“过剩产能输出”等,都未必是合适的用语,因为这些词语要么含有不平等的话外之音,要么是用中国眼光看世界,容易引起误读。
此外,有人把“一带一路”分为“新起点”“真正起点”“黄金段”“核心区”4“中心线”“支点国家”等,特别是国内一些地区正在“抢占制高点”如此“截路分等”是否合适,值得仔细斟酌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与“互联网 +”使语言的作用急遽放大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重视语言规划第一,研究“一带一路”语言状况摸清底数、列出清单、组织调研,建立语言数据库第二,注重培养语言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学习不断升温,公民外语水平大有提高但学习的语种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英语等大语种上第三,了解相关国家的语言政策及语言使用习惯语言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使用习惯是重要文化习惯第四,充分利用语言技术当下人类的语言交际多数伴随着语言产品,得助于语言技术,比如智能、短信、电子邮件、 PPT、翻译软件等第五,做好社会语言服务工作语言服务,需要政府与民间双手推动、更多依靠民间力量,需要公益服务与有偿服务双腿行进摘自《人民日报》 2015 年 9 月 22 日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 ”建没借用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源,与曾创造多彩文明形态的沿线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关系,打造互利共赢的共同体。
B.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首谈丝绸之路经济带时提出 “五通 ”,其中就有语言互通 “语言互通 ”才能更好建设 “一带一路 ”C. “一带一路 ”建设尽管可以用英语等大语种作为通用语,但更需使用本区域的近 50 种甚至不下 200 种的能够表情、通心之语D.互利共赢是 “一带一路 ”建设的基本理念,表现在语言理念上就是提倡平等互惠,使用得体的词语让更多人看得明白,看着顺眼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实现 “五通 ”,无论是政策互通,还是设施联通,都需要发挥语言在沟通方面所起的桥梁作用B.在 “五通 ”中,民心相通看似最 “软 ”,其实是个根本因素,而真止能够促进民心相通的通用语不能只是达意,还要表情C.要实现语言上的平等互惠,应尊重各种文化的语言使用习惯,注意词语使用得当,对一些含有不平等话外音的词语要少用、慎用D.信息化时代,往人数据与 “互联网 +”使语言的作用急遽放大的背景下,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应该充分重视语言规划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 “一带一路 ”的语言建设中,要想既看得明白又看着顺眼,最好制定有关术语使用与翻译原则,拟定不建议使用词表或忌讳词表。
B.由于外语学习主要集中在英语等大语种上,能使用 “一带一路 ”建设中 “表情、通心 ”语言的人才十分缺乏,需要加大培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