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创新创业的设计学科工作室制培养模式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41698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向创新创业的设计学科工作室制培养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面向创新创业的设计学科工作室制培养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面向创新创业的设计学科工作室制培养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面向创新创业的设计学科工作室制培养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面向创新创业的设计学科工作室制培养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面向创新创业的设计学科工作室制培养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向创新创业的设计学科工作室制培养模式(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面向创新创业的设计学科“工作室”制培养模式 摘要: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提出了面向创新创业的设计学科“工作室”制培养模式,从设计专业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以工作室为依托,以各种项目课题为方法,对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建立并强化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新模式。关键词:教育,设计学,创新,创业,工作室基金项目:本文为西安科技大学2016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专题项目基于SPOC的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ZX16074)阶段性成果一、前言2017年,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在校大学生269

2、5.8万,应届大学毕业生795万。数量庞大的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与就业问题密切关联1。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近年来,国家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2015年5月1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政府将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支持为手段、以资金投入为保障促进创新创业3。这些政策的制定,表明了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在校期间对于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和培养。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设计院校在进行“工作室”制的培

3、养模式改革4,例如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设立了3个不同工作室,负责四、五年级本科生教学科研和研究生教学任务;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实施的基于“工作室”制的教育改革更为引人注目:成立了事务委员会和学术管理委员会,专门协调新成立的18个研究室与原来4个专业(系);此外广州美院、天津美院等设计学科也都按各专业的特点设立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学工作室。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改革,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关键5: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一流专业和重点学科的优势,以此为基础,构建学术理论梯队;另一方面要整合和调整各个二级学院的学科相关专业方向的力量,以此为依托,构建适应创新创业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最终建设成

4、为面向创新创业,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手段的创新创业大平台。二、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要建立和完善设计学科“工作室”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6,即通过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依托“双创”空间,构建与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面向创新创业的设计学科“工作室”制教育培养模式成功的关键7。首先,建立基于“工作室”制的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学科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方面,理论教学在知识讲授过程中,需要具有普适性与实用性并重的设计案例的支撑;实践教学分为课程设计实训和校外实习2大部分。

5、课程设计实训是模拟实践设计环境,完成设计课题。校外实习则是在企业、公司中完成实实在在的设计项目,课题与项目,两者互为补充,帮助学生逐渐向设计者和创业者的角色过渡。其次,建设基于“工作室”制的“双师”教学团队。在课程教学团队中,既要有掌握了深厚理论研究的导师队伍,同时还要有一定比例来自于企业或公司的工程师导师,这些来自设计领域第一线的导师有着丰富的设计和管理经验,他们的思想、知识、能力等素质是创新创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以这些导师所从事的领域为导向,对工作室进行构建,强调“工作室”制的“双师”制要成为教学团队的核心组成部分。第三,建立创新创业训练基地和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工作室”制旨在使不同专

6、业的学生能够与项目岗位进行“零”距离对接,课程教学以行业、产业的需要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公司、企业所需要的创新应用型人才,突出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特色。第四,建设一批国家级、省市级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提升专业层次,充实学科内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三、构建完善的设计学科教育培养模式根据设计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一种“1+2+1”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即一年级设计学科基础通识课程教学培养,二年级和三年级“工作室”制加“双师制”理论、实践教学,四年级在“双创”空间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一年级不分专业方向,各个专业主要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实施通识课程的授课8,如构成教研室负

7、责3大构成的授课,基础教研室负责色彩、素描的授课任务;设计理论教研室完成中、西方设计史的授课。二、三年级进入由教授、学科骨干(原则上是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较丰富的教师)以及校外教授级高工为导师的工作室,进行专业知识一体化贯穿的实践性培养阶段。根据工作室责任导师所从事设计研究的领域和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可划分若干个工作室。以我校产品设计专业为例,如,第一工作室,可侧重产品交互体验设计教学;第二工作室,主要侧重改善人居环境的家具设计教学;第三工作室,主要侧重科技和工业生产要求较高的交通工具设计教学;第四工作室,满足产品视觉传达及动画视频、三维建模创作为主的教学等,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在各工

8、作室之间自由选课学习。工作室除导师外,还可根据教学方向和内容,从社会上聘请具有较高工艺技术水平的工人技师,来帮助学生完成设计落地的工作,进一步完善组成“工作室”负责制下的“双师”制教学群体9。在四年级“工作室”制教学即在“双创”空间进行创新创业培养阶段,除了完成设计学科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正常学习任务外,更重要的是要面向市场,为社会上的企业、公司或个人进行定向设计和委托设计,通过完成设计项目积累经验,同时继续引入“双师”制,即在之前导师的基础上辅以创业导师的加入,为学生提供创业帮助,为学生的自主创业做准备,如图1所示。图1 面向创新创业的“工作室”制培养模式同时,在四年级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对

9、其专业能力也要进行深度的拓展,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置一些创新创业类选修课和学术性的交流讲座10,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学科内涵的理解,使得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学建立起紧密联系,创新创业的理念较好地延伸到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阶段,起到准备和保障作用11。面向创新创业的“工作室”制的教学培养模式的建立,真正体现了专家治学,专家教学,因为他们代表着学科的水平,是学科教学教研的主体,引领着学科的发展方向,正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学生才能够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所成。四、“工作室”制教育培养模式的优势(一)实践教学目标的完成“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实现了工作室导师的多样性、教学团队的多样性、

10、专业方向的多样性、课程群的多样性以及创新创业知识的多样性等,使得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更加接近企业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意义上做到设计学科的创新创业与产业无缝接轨12。另外,较好的改进了原有专业教学计划中“大而全”的弊病。传统的设计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学生就业面的广泛性,往往将课程种类设置得很全面。例如,某校曾在产品设计专业设置了计算机C语言课程,实际上只是满足了少数对计算机编程语言感兴趣的学生,或者在这方面具有一定发展潜质的学生,结果大多数学生均要在固定的、统一的培养计划下学习不想学、不爱学但又不能不学的课程,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是,在“工作室”制的培养模式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

11、群,即使计算机C 语言这样的课程,也会有学生主动的选择学习。(二)真正做到教学互长第一,设计学科的学生思维活跃、个性突出,对专业学习的偏好性和倾向性都较强。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照顾的是大部分学生的平均能力水平,看似满足了教学教育目的和功能,兼顾到每个学生,但实际上约束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略了学生各自的专长和特点。在新的培养模式下,在设计学科统一的培养目标引导下,将本科的专业教学细化为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使学生自主选择,个性得到最大保证,创新思维得到最大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宗旨。第二,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下,师资管理僵化且弊端丛生,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打击了教师

12、们的教学积极性和进取心。“工作室”制的培养模式要求工作室的责任导师必须要由教授或学科骨干教师担任,年轻教师也需加入工作室的教学团队当中,辅助一定的教学及实训工作。学院里的各个教师需找准自己的专业定位,否则,将面临没有成果的困境。因此,“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将自觉树立每个工作室责任导师的学术地位和教学权力,激发了教师发展潜力,提高了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为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搭建了一个平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三)更符合设计学科教学的规律设计学,是一门交叉学科13,而艺术设计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职业教育14。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设计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的内容反映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其次,实践教

13、学的形式反映了职业教育的特性;第三。设计学科的教学成果往往是设计方案的实物化,这反映了职业教育的特质。因此,设计学科教学的基本模式就应该是:教师等于工程师,教室等于工作室,这一模式的可行性在100年前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Bauhaus)就曾得到实验和验证15。实行“工作室”制教学以后,教师的教学形式由原来的个体单元制改为以项目为中心的多元并行制,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社会引进的实际项目,还是模拟课题,都真正地做到了所有相关课程、相关教师都以项目(课题)为核心。最后,在完成项目(课题)的过程中实现教学计划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有效地按照设计学科的教学规律实现设计人才的培养。“工作室”

14、制教学模式的改革,无疑是一个勇敢的尝试,它为设计学科的教学创造了一个开放式的、与设计行业无缝衔接的教学环境。五、结语在面向创新创业的“工作室”制教育培养模式下,导师成为教学的关键责任人16,一方面,导师的科研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工作室对学生的号召力,并影响到责任导师的学术地位;另一方面,教师将更注重自己理论水平的提升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也将更积极主动的关注和研究本领域本学科的新理论及新动态,促使知识不断更新。可以预见的是,在新型的教育培养模式下,各个工作室之间也将相互竞争、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实现教与学2个因素更多的主动精神,使培养体系和教学内容更充实,并更符合、更适应社会与、市

15、场和企业的需求,最终形成“工作室”制下责任导师为核心的教学与科研群体,形成以课题、项目带动教学、科研,青年教师的成长将更为快速,而且能够真正有效地按照设计学科教学的规律实现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和学生都将是受益者。参考文献:1王凯.工作室教学模式是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72-73.2高庆阁.吉林省服装设计教育现状、问题及发展构想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3梁军.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5(6):42-45.4李玮,谢甲闰.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1(11):

16、28.5温兰,夏金龙.服装专业课工作室式教学模式的设计J.华章,2011(1).6蒋安琦,尚超.关于大学建立众创空间的思考基于创业型大学的视角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5(8):107-112.7彭赟乐,刘胜利.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6):128-130.8宋廷菊.服装工作室与企业项目合作教学的探讨J.艺术科技,2016(9):361.9刘春雷,赵舒宁.工作室教学资源整合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改革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7(12):120-121.10史萍,刘建平.以”双创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钢结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18(2).10赵旌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