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分层教学案例 同课异构 ——《走一步,再走一步》分层教学案例 一、 背景介绍: 我校针对学生基础不同,能力不同这一现实,尝试分层教学,把同一年级学生按不同教学要求,分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班进行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觉试验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强,自信,但同时也存在着忽视基础,忽视细节,学习不够踏实的现象而平行班的学生无论在学习能力、文化积淀还是自信程度上与试验班的学生均存在较大差异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均得到发展,也为了使教学更具科学性、针对性本学期我们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尝试以“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备课,即相同的课文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预设最适合本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措施 这次尝试性开课我们备课组选择语文七年级第一学期(试验本)教材中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不仅因为这篇课文以精彩的细节描写,呈现了一个害怕的小男孩爬到石崖,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惊,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好像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立刻有了信念”,第二步成功,“信念大增”,最终安全回到地面的过程而且本文接近生活,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宝。
同一篇课文如何有针对性地上出不同的效果,我们备课组在集体备课中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措施上进行了异构,下面将以案例的形式进行阐述: 二、 案例描述、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异构: 1、针对试验班学生学习能力强,自信,但同时又存在着忽视基础,忽视细节,学习不够踏实的特点,康健老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感受细节描写的魅力”上,期望通过对细节描写的揣摩,让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重视细节,在写作中重视细节,更在为人处事中注意细节 2、鲁金芝老师则依据平行班学生学习能力不够强,文化积淀不够深,自信念不足的特征,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验人物情感、感悟生活哲理”上,期望通过本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育和语文素养提高上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同时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方法的异构: 对于试验班的学生,如何在教学中既使他们的学问能力得到提升,又能不流于形式,避免“华而不实”的现象出现,康健老师觉得还是应当从课堂教学的细节入手教学细节,指的是教学中的细小环节以及其中的教学活动可以说,一节课的成败,很大程度上是在如何艺术地设计、处理教学细节。
下面以几个教学片段加以说明: 1、抓住语病,紧追“细节” 片段一:以课文为例,感受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个性的作用 生(沐云洁):在第14节最终一句“我听见有人抽噎,正纳罕那是谁时,结果发觉原来是我自己这句话中的“正纳罕那是谁时”,说明小男孩当时已经麻木了,麻木到连自己哭泣都没有意识到 师:“麻木”?这里用“麻木”好不好?此时他是“麻木”吗? (学生沉思,思索) 生(李梦楠):我觉得此时小男孩是有些“神志不清”了,因为他已恐惊到了极点,已经“不能自己”了 师插话:不能自已 生纠正:对,是“不能自已”,所以他在自己哭泣中都以为是别人在抽噎,因而会“正纳罕那是谁时,结果发觉原来是我自己 …… 【分析】教学细节的处理,往往无法预设,这时候要靠教学机灵——它是教师积极反思、经验积累的结果在以往教学中,由于关注自己在备课中的预设,常常急于将学生的思路引向自己的设计,而忽视了他们发言中表达不够精确的地方,而这些细节的强调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绝好机会,所以在让学生感受作品细节描写魅力的同时,我也关注了他们语言表达的细节,对于表达不够精确的准时赐予提示。
因此这个教学细节能够马上调整学生的留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更为奇妙的是它酝酿了课堂教学气氛,并为学生下一步的品析性发言预设了范例 2、重视评价,鼓舞“细节” 片段二:以课文为例,感受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个性的作用 生(赵经纬):第17节“我下不来!”我啼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这句句子不仅从小男孩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此时可怕,对自己毫无信念,而且从句中两个感叹号也能看出他此时对自己毫无信念 师:真聪慧,连标点符号都留意到了这些都是细节太棒了! (其他学生不住点头,立刻又有学生举手要发言) …… 【分析】赵经纬在发言中不仅关注了人物的语言这一细节,同时抓住了两个感叹号增加语势另一细节这不仅体现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入,而且也表明他已经意识到了细节描写的精髓——“于微小处见精神”对他发言的准时鼓舞,也将这个理念(“于微小处见精神”)传输给了其他学生教学细节需要教学机灵,也需要教师有一双擅长发觉的眼睛擅长发觉,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教学细节,画龙点睛,点石成金,使细节成为教学的突破口,成为学生的兴奋点,从而创造精彩互动的课堂 3、加强追问,强化“细节”。
片段三:学生交流各自的练笔并评析 生(赵经纬):阮晨航在细节描写上真实是把握了,但在有些细节上仍需要修改 师:比方说…… 生(赵经纬):比方说:写妇女跳下来的过程,阮晨航只写了“她头朝下”,那她身体的动作呢?是手抱着肚子,还是…… 师追问:你怎么写的? (赵经纬有些惊讶,但还是拿起自己的本子读了起来) 生(赵经纬):是全部读吗? 师:不,只读她跳下来的动作 生(赵经纬):她闭上了双眼,脚一抬,双手抱着肚子,头朝下,身体蜷在一起,向地上的旧毛毯高速俯冲下去 (学生们听到这里哈哈大笑) 师:重复赵经纬习作中的“双手抱着肚子,头朝下,身体蜷在一起,向地上的旧毛毯高速俯冲下去 (学生们再次大笑) 师:赵经纬前面的动作细节的确描写得不错,可最终“高速俯冲”明显不够精确,你们能帮他修改一下吗? 有学生插话:“撞” (其他同学笑) 赵经纬发言:向地面“坠”去 师(马上确定):好,自己改得很好,“坠” …… 【分析】此处教学细节的处理落实在对学生的“点拨”上,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出现思维不够严密时,教师的点拨:一是要"准",要在学生思维的瓶颈处,拐弯处予以指导、疏理;二是要"巧",在学生茫然时,使其茅塞顿开,使之达到自主参与、自觉发觉、自我完善、自行把握学问的目的。
以上这个片段中,我不断的追问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文章,在对材料前后的联系中,在对人物情感的体会中,自己选择了最合适的用词,加强了对局部细节描写的深入熟悉此教学细节的处理,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习作,关注自己写作的细节,在自我完善中,自行把握学问 4、谨慎处理“意外”,生成精彩“细节” 片段四:学生交流各自的练笔并评析 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并读了学生(陆晓峰)的练笔, “她来到护栏前,手扶住肚子,两眼渐渐地闭上,穿好身上的衣服,猛地在空中翻了个跟头,头朝下往地面上栽去她的泪水洒在了天空中可她的两只手不曾捂住自己的头,却紧紧地抱住肚子,人蜷在一起,头朝下地栽倒在毛毯上这时,人们都惊呆了 (教师在读到“猛地在空中翻了个跟头”时,学生发出了笑声 师:我刚才在读的过程中听到同学们的笑声,你们笑什么? 生1(朱昊):陆晓峰写这位妇女在坠落的过程中“她的泪水洒在了天空中”,这个细节描写像是动画片中的镜头,不够真实 (陆晓峰的脸色挺尴尬) 师:我知道陆晓峰是被这位母亲伟大的母爱感动了,他很想把她坠落的过程描写得很美,所以“她的泪水洒在了天空中”,虽然有些不符合实际,但却有一种悲壮丽。
生2(谷怡青):陆晓峰在文章里写这位孕妇“猛地在空中翻了个跟头”,孕妇身体笨重,怎么可能机敏地在空中翻跟头呢? 师:体态笨重的孕妇怎么可能行动机敏地在空中翻跟头?能这么做的是哪些人? 生齐答:是体操运动员、跳水运动员 师:陆晓峰想以细节表现这位母亲为保护自己的胎儿的母爱,但这个细节描写不符合细节描写的什么要求? 生异口同声:细节描写要真实 (陆晓峰也不住点头) …… 【分析】交流、评析学生的当堂习作,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状况发生,因为这些文字是学生个性化的体现,是他们对一堂课学习后成果的体现,也是我们在备课的预设中无法全面预料到的我读陆晓峰补写的片段,当读到“猛地在空中翻了个跟头”时,听到下面学生的笑声,这表明他们也听出了文章中的问题所以当我询问他们笑的原因时,原以为学生会提出这一处的错误,没想到朱昊提的却是另一处“她的泪水洒在了天空中”,她认为这一处描写脱离生活实际,像动画片我想起平常陪女儿看动画片时,的确有不少这样的镜头,虽然不够真实,但画面的确很美所以我在评讲中确定了陆晓峰的细节描写虽然有些不符合实际,但却有一种悲壮丽。
谷怡青在发言中能精确地找到陆晓峰细节描写的不妥之处,也获得了大家的认同 此处“意外”的处理,既避免了学生的尴尬,也引导学生自行发觉同学习作中的不足,强化了“细节描写力求真实”的要求所以,当面对这些“意外”时,我们应当对它有正确的熟悉,把这意外准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准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构共建,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珍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宝 对于平行班的学生,鲁金芝老师在这堂课上借全班学生之手,由学生对课文本身的阅读感受,拓展到对其他文章的阅读领悟,并在课堂上交流展示,为学生供应了语文学习展示的平台,熬炼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自我学习资源的交互共享创造了机会下面也以几个教学片段加以说明: 1、品读感悟 品尝课题 师:当我们第一眼看到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时候,同学是怎么理解课题的? 生:走路 师:那么到现在我们朗读完了以后有是怎么理解课题的呢? 生:作者在成长中遇到的挫折,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挫折范鑫) 生:告知我们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会遇到不同的困难,我们要把面队困难不怕艰险实践的精神带到人生的没一个挑战中去。
张咪) 生:作者遇到困难想尽一切方法,把大的困难分成一个个小的困难去克服赵伟) 师:同学们在回答的过程中都提到了要面对困难,解决困难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其实就包含着文章的主题:(出示课件) …… 【分析】平行班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对常常表现出一种缺乏目的的阅读,因此在阅读上无法对文章所表现的情感和哲理进行感悟,在写作上只会记事不会议论或抒发情感所以鲁老师在教学中以课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从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感悟生活哲理,其实是教给了学生如何在阅读时整体把握文本的方法 2、分组学习 交流展示 师:无论多么大的困难,我们在面对、克服的过程中都不能缺乏…… 生:信念 师:是的,信念!对我们很重要,我也期望同学们拥有信念,和老师一样把自己的读书笔记拿出来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中找一篇和我们今日学的这篇文章相类似的文章,找出文章中的感悟,也可以是自己对文章的感悟,先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推选一个代表全班交流 (分组交流,师到每一个小组指导,并详细要求先复述文章,再谈感悟) 师:好!时间到,同学们,下面我们开头交流展示我们阅读的成果。
我重申要求,一要简要复述文章,二是谈感悟 生:复述 《 我怎么不胆小了?》 ,(文中“我”帮大爷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