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 牧童 教学设计和说课稿与教学反思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06770778 上传时间:2021-11-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三首 牧童 教学设计和说课稿与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古诗词三首 牧童 教学设计和说课稿与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古诗词三首 牧童 教学设计和说课稿与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古诗词三首 牧童 教学设计和说课稿与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古诗词三首 牧童 教学设计和说课稿与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词三首 牧童 教学设计和说课稿与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三首 牧童 教学设计和说课稿与教学反思(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古诗词三首教学内容牧童教学目标4学会本诗中的2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此诗。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教学重点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介绍诗人,激发兴趣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 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 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 童。看看这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板书:牧童(齐 读两遍

2、课题,并解题)2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 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 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 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4学生反馈并质疑。(教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弃:逗弃。饱饭:吃饱了饭。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

3、遮风挡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给学 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1) 草铺横野六七里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2) 笛弄晚风三四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悠扬的笛声。(3) 归来饱饭黄昏后牧童放牧归来吃饱晚饭,已是黄昏之后了。(4) 不脱蓑衣卧月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4全班齐读此诗。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

4、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 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z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1 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 抑扬顿挫)(1 )图文结

5、合,边读边想象,感悟诗句含义。(2) 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3) 必须读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六、课堂延伸1默写古诗牧童。2收集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至少两首。牧童的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古诗牧童。孔子曰:“不学 诗,无以言。”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 化,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 今天我将以浅薄而又真诚的见解,谈谈我对牧童这一课的教学构想。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法”、“说教学过 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说课。、说教材(一)说教学内容牧童是人教版五

6、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 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 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 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 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 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 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我 确定了以下目标: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 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

7、华 语言的精妙。(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诗通俗易懂,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 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 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二、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 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 热情,但有时,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还不能深刻地体会到。 但因为本诗字面上的意思比较浅显,所以在课上,我淡化了对诗 意的讲解,直指重难点。三、说教法和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 借助多媒体

8、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 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 新。此外,我还采用了 “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 教学,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将作详细阐述。我主要从以下两个环节展开教学。(一)三读古诗,品味意境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 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 “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1一读字正腔圆。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 读写“蓑”字,突破读写的难点。2. 二读抑扬顿挫。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 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

9、的美。3. 三读诗中意境。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 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一一品读古 诗。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懂诗意,还要想象画面。(二)抓重点词,悟诗中情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 点词语感悟诗中情境。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想象“卧”, 感悟形象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 夜让人陶醉。诗中一个“横”字、一个“弄”字、一个“卧”字, 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在品读第一二句诗时,我抓住一个“铺” 字,引导学生感受原野的碧绿、茂盛,有一个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说是超出我预期的

10、课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焦一个“弄”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学习乐器的经历换位思考,感受牧 童弄笛的轻松、自在;品味数词“六七里” “三四声”,感受原野 的辽阔和笛声的悠长。学生在品味这些关键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了 意趣,用心灵捕捉了诗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将古诗读胖读厚了。 在这个环节中,我还通过对字词的品析,自然无痕地引导学生入 情入境地朗读;而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 字的深入理解。感悟意境和感情朗读可谓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五、说板书设计我的板书简洁明快,一目了然,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 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从今天的课堂表现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能入情 入境地读诗,

11、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有部分学生能创 造性地表达。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有明显提升。经过多遍各种形式 的朗读,学生应该已能脱离文本背诵古诗了,但是因为课前估计 不足,对课堂的节奏把握不够精准,致使检查背诵与默写这两环 节没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牧童的教学反思课堂伊始,我在介绍作者的同时,巧妙地以“八仙过海”的故 事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教学。 在学生初读古诗,互读古诗,提示容易出现错误的字的读音,并 且落实重点生字“牧蓑”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 方法。由于以往一直都在渗透古诗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很自然 就回忆起了“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

12、,悟诗情” 这几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自 学。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的自学过 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 有的同学从上下行文中的关联感悟到了古诗的对仗关系,有的从 “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有的从“月明咻会到 了古时候生活的静谧,儿童与自然的亲近,还有的在学生自 学的过程中,他们的小脑瓜里就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解,迫不 及待地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 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他们往往 从古诗的一个字入手就能体会到其中深蕴的意味,很轻松就将古 代那种自由自在的儿童生活体会得淋漓尽致。在理解的基础上 学生对于朗读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读得入情入境,教学效果非 常好。但是,有一点点遗憾,由于在放手让学生理解诗意这一环 节上花的时间多了一些,没有在当堂完成了古诗默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