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语境下文学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4995149 上传时间:2021-10-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众文化语境下文学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众文化语境下文学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众文化语境下文学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众文化语境下文学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众文化语境下文学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众文化语境下文学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众文化语境下文学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众文化语境下文学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摘要近年来,文学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己经成为一种重要 的电视剧生产方式之一。本文将电视剧改编放到当前大众文化语境下考 察,主要以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分析改编后的电视剧与原著之 间的错位,并探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成因,最后提出如何做好精英文学 与大众化的影视对接的思考。关键词大众文化语境;电视剧改编;通俗化;倾城之恋;金 锁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中国的经 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受到经济基础制约的文化领域随之受到了剧烈震 荡,一种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民消费文化一一大众文化异军突起。 大众文化以世俗化、娱乐化和商品化为特征,

2、以普通市民阶层为主要受众, 以感官愉悦为目的,消解经典性、高雅性和精英性。王一川指出,“大众 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 运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在这个意义 上,通俗诗、报刊连载小说、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 无疑属于大众文化。”在这场大众化的浪潮中,电视剧作为一种虚构性叙事,“一种社会象 征行为”及“讲故事”的艺术,表现出极强的通俗性、平民性、消遣性, 从而成为一种中国百姓生活中最喜闻乐见、家喻户晓的大众文化艺术样 式。“它表现了一种文化上的平民主义趋势和大众化思潮。”文学经典作 品的电视剧改编作为一种特殊电

3、视剧生产方式,也难逃大众文化消费主义 风潮的影响。在改编过程中,消费主义对艺术创作的渗透可谓无孔不入, 改编者趋向于迎合世俗大众的情感逻辑和审美趣味,热衷于对那些可供大 众消费的卖点的挖掘和炒作,对作品精神意蕴、文字意蕴的保留则显得漫 不经心,作品的精神价值由此被电视剧的商品价值遮蔽了。下面,本文将 以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结合其他作品,探讨大众消 费文化语境下的经典作品的电视剧改编通俗化走向的特点。张爱玲小说多以世俗恋情和婚姻为题材,写的是“男女间的小事”, 透入的却是人生与历史的底蕴。她的小说,基调冷艳、苍凉,以独特的视 角深入人性深处,揭示出乱世中凡俗男女们精神的“不安”,人性的

4、脆弱、 白私与悲哀,展示出“人的自我异化”(尤其是女性异化)的真相,从而表 达出人(尤其是女性)无法把握自己命运这一潜在的主题。张爱玲在小说 里,塑造了一系列“女结婚员”形象,她们的生活目的就是为获取生存的 最基本的资料,她们的生活内容便是不屈不挠,苦心孤诣地充当“女结婚 员”。男权社会中,经济权的缺失使她们在性别模式中处于永恒的劣势地 位。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便是众多“女结婚员”中的一个。出生于IH式衰落大家庭的白流苏,离婚后回到娘家,终日被兄嫂冷嘲热讽,一次阴 差阳错的机会,遇上了富有华侨的私生子范柳原,于是展开了一个自私女 人和一个自私男人步步为营的故事,上演了一出费尽心机、真真假假、若

5、即若离的爱情游戏,最后香港的沦陷成全了这对自私男女的婚姻。这是张 爱玲小说少有的圆满结局,以至于有评论说:“作品几乎占到二分之一篇 幅的调情,尽是写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作品的中心过于 偏向顽皮而风雅的调情。”(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但张爱玲认为, 作品的底色仍是苍凉的写实,“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 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在白流 苏和范柳原的“参差对照”中,我们不难发现两者的不对等关系:视“女 人为鞋底的泥”的公子哥范柳原,把恋爱当作生活的调剂品,调情只是 为了求欢,或者排遣内心的空虚;而白流苏调情的背后却是生存的焦虑与 无奈一一“她

6、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疽为了寻求生存的依靠, 她惟一可以倚仗的就是自己最后一点青春的资本:“还好,她还没怎么老。 她那一类娇小的身躯是最不显老的一种,永远是纤细的腰,孩子似的萌芽 的乳。一双娇滴滴、滴滴娇的清水眼。”这是女性的悲哀。这不平等 的身份背后,经济的掌控权成了重要的筹码一一经济权即话语权。由于不 平等的身份,在这场调情的较量中,流苏自始至终是被动的,处于下风的, 而范柳原则始终处于主动的、高高在上的状态。“一个女人,再好些, 得不到异性的爱,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这点贱。”“她看得出 他对女人是说惯了谎的,她不能不当心一一她是个六亲无靠的人,她只能 靠她自己了。”“她如

7、临大敌,结果毫无动静。她起初倒觉得不安,仿佛下 楼梯的时候踏空了一级,心里异常怔忡,后来也就惯了。”“流苏看得出他 那闲适是一种自满的闲适一一他拿稳了她跳不出他的掌心去疽这都是流 苏与范柳原的“参差”、不同之点。流苏第一次赴港,与范柳原较量失败 后回到娘家:“一个女人上了男人的当,就该死;女人给当给男人上,那 更是淫妇;如果一个女人想给当给男人上而失败了,那更是双料的淫恶, 杀了她也还污了刀疽当她终于盼到柳原邀她再次赴港时:“一个秋天,她 已经老了两年,一一她可禁不起老。”柳原终于拥她入怀的那一晚,“他爱 她。这毒辣的人,他爱她,然而他待她也不过如此!她不由得寒心一一 流苏仍然无法掩饰自己的创

8、痛感。香港沦陷,终于成全了她与柳原的婚姻,“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她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 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作自家人看待一一名正有 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虽然流苏终于得到了她想要的婚姻, 可是,除了生存的依靠,她还能拥有什么呢,流苏再清楚不过了。可见, 在这不对等的“参差对照”中,流苏始终带着对柳原的“仰视”,怀着忐 忑不安的心情,等待着柳原对她的“判决”。并不是主人公的容貌或他们 的恋爱倾国倾城,而是“城倾”的代价换来了一段婚姻。张爱玲从女性的 视角,用反讽的手法批判了这段“爱情不在场”的婚姻,揭露了人性深处 的自私与悲哀,爱情的虚无;揭示了

9、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由于经济权的缺 失而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悲哀与无奈。但在邹静之改编的电视剧中,这种“参差的对照”却被大大淡化了。 白流苏和范柳原各自打着精刮算盘的较量,摇身一变,成了一场温情脉脉 的情感大戏。较之小说,电视剧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倒退了近十年,居呻整 整用了 20集的篇幅,采用双线并行交叉地叙述了男女主人公的“前史”一一 白流苏与前夫唐一元的婚姻生活遭遇、范柳原得到遗产前的一贫如洗和刻 骨铭心却结局不幸的初恋,公子落难和小姐失意同病相怜,互相呼应。在 这样的合理注脚下,与白流苏交往的范柳原由小说里那个有些放荡、有些 花心、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的纨绮子弟,变成了感情执著专一的 痴

10、情汉子。范柳原对白流苏若即若离的态度,其原因在小说中是不想担当 责任,在电视剧中变成了忘不掉已经死去的初恋情人洪莲。痴情汉子爱上 大家闺秀,却因为放不下初恋情人而迟迟停步不前,香港沦陷,两人相依 为命,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一一俨然一个“琼瑶式”的言情故事。另一方 面,电视剧中,白流苏自私的一面也被弱化了,小说中的白流苏应该有点 小家子气,说话刻薄,心里总在算计着别人。这几点都可以在原著中找到 佐证:小说开篇,白三爷与流苏之间有一段围绕着流苏与唐家离婚之事的 对话,张爱玲对白流苏的描写尽是“冷笑道”“气得浑身乱颤”等,对话 中也尽显白流苏的刻薄,如“你们死了儿子,也是我害了你们伤了阴鹭” 等。但在

11、剧中,“白流苏是一个端庄大方、知书达理,带着旧时代女性的 婚姻观,同时又受到新式爱情观影响的上海大家闺秀(陈数语)。”编剧还 让白流苏与妹妹宝络主动参加抗战医护志愿者的行列,并勇敢地运送药 品;香港沦陷时的战乱中,保护、照顾因战争失去双亲的孩子等一一她俨 然变成了乱世佳人中的斯佳丽或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有观众指 出:“这本来是一个很市井的爱情故事,如今立意定得太高,让人不知所综上所述,改编后的电视剧与原著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1)主题的被消解。与原著相比,电视剧多了温情的色彩,却少了 理性的批判。对大众审美趣味的迎合覆盖了具有时代进步意义的女性视角 和女性立场,致使小说主题的深刻

12、性遭到了削平,对人性的深层揭示,对 那个时代女性生存困境及原因的深层思考荡然无存,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 普通不过的通俗爱情故事。(2)人物的错位。自私男女变成了痴情男子和 大家闺秀,真性情的小人物被苍白的“大英雄”覆盖了。(3)艺术风格的 迥异。张爱玲小说笔触精妙冷艳,对人物心理刻画出神入化。小说仅2?8 万字的篇幅,其中接近二分之一的篇幅用于男女主人公的调情和心理较 量,电视剧把故事扩展到34集,其中大量的篇幅用于主人公前史的描述, 此外,剧中还加入了展现婆媳、娴姓之间矛盾冲突的家族戏、白流苏与妹 妹宝络的深厚姐妹情、符合主流意识的抗战情节;剧中还用大量的轰炸以 及哀鸿遍野的场景淋漓尽致地表现

13、了香港沦陷的战争场面。改编后的电视 剧摇身变成“史诗大作”(邹静之语),满足了观众的视觉欲望、情感需求 的同时,却显得主次失调,原本重中之重的有着绝妙对白、针锋相对又小 心翼翼的拉锯式调情、心理捕捉显得有所冷落。在擅长清宫戏说剧传奇演 绎的编剧邹静之的操刀下,张爱玲冷峻绵密的写实风格被掩盖了。张爱玲的另一篇小说金锁记的电视剧改编也“异曲同工”。小说 中,出身贫寒的曹七巧为金钱迫嫁,丈夫是个“软骨头”残疾人,无爱的 婚姻压抑了她的情欲,扭曲了她的灵魂。丈夫和婆婆相继死后,七巧分到 了家产,经济终于可以独立,可七巧却从此戴上了黄金的枷锁一一她容不 得别人染指她的财产,以前的“意中人”三爷来找他,她

14、毫不犹豫地揭穿 了他骗钱的把戏,把生命中仅有的一点爱情葬送了;在扭曲的心态下,儿 女的幸福也被她亲手葬送。小说通过对曹七巧悲剧一生的刻画,揭示出在 古老腐朽的封建婚姻制度、伦理道德的桎梏下,人(尤其是女性)的正常 情欲、物欲受到压抑,而导致人性的异化。张爱玲从女性的视角,通过性 格畸变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状态真实展现了出来一一小说的深刻 批判意义于此。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予以金锁记高度评价:“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而电视剧版的金锁记对人 物、情节都作了大幅度改动,3万字的中篇小说扩充成22集的情节大戏。 一是大肆铺陈情感戏。曹七巧和季泽成为一对挚爱的情人,两人的爱情贯 穿

15、全剧。曹七巧为了接近三少爷季泽才下嫁身有残疾的二少爷,二少爷为 了保护七巧把她与季泽的骨肉认为己有,七巧与季泽辗转多年因种种误解 最后抱憾终身二是主人公“改邪归正”。小说中,戴着黄金枷锁的曹 七巧身上没有浪漫和激情,她精心算计,把感情让位于利益。季泽也不过 是个好赌好嫖的败家子,从来没有爱过七巧,分家之后来找七巧,完全是 为了骗她的钱。在编剧的操刀下,曹七巧却成了乖巧娇俏的女人、痴情勇 敢的情人;季泽也变成了个“懂得感情”的人。改编后的金锁记成为 一个符合当下欣赏趣味的通俗言情故事,批判色彩大大减弱了,原著中冷 酷、压抑的氛围,在电视剧中也“云开雾散气改编者为迎合今日大众的 通俗口味而随意改变

16、原著主人公的性格,添加与原著完全背道而驰的人物 与情节,以至于原著主旨和风格被彻底改变了。这究竟是改编名著还是亵 渎经典?电视剧版的金锁记打着张爱玲的名义却完全背离了原作者的 精神,张爱玲被彻底地庸俗化了。电视剧金锁记倾城之恋近年来相继播出之后,在观众中引起 了不小的反响,准确说,是众多“张迷”对电视剧与原著之间的错位进行 了质疑和争议。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改编的通俗化走向并不是个案,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文学经典作品改编的电视剧中,如红色经典的改编的 错位也是近年电视剧市场中热议的话题,改编者放逐了对原作的理想主 义、英雄主义的张扬和对史诗风格的演绎,而热衷于当前文化市场中操作 起来屡屡得手的武器一一情感戏,挖空心思编织出形形色色的情感纠葛和 “浪漫情调”等娱乐元素,“红色经典”掺杂上“黄色”和“桃色”。如电 视剧红色娘子军中洪常青和吴琼花的爱情纠葛成了主线,现代感十足 的感情冲突和拥吻场面充斥剧中;林海雪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