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由来传说

上传人:凯和****啦 文档编号:194884717 上传时间:2021-09-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秋节的由来传说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秋节的由来传说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秋节的由来传说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秋节的由来传说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秋节的由来传说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秋节的由来传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秋节的由来传说(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秋节的由来传说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呢,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传奇又是如何的?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推举关于中秋节的由来及习俗传奇, 中秋节的由来传奇 依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消失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秋节”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其次大传统节日的缘由。 依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其次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

2、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很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聚,因而又叫“团聚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聚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巡游志余:“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聚之意”。帝京景物略中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聚节也”。 由此可见,作为岁季节令,中秋节形成较晚,但玩月活动却由来已久。东晋时,在南京“牛渚玩月”,即是流传至今影响最广的赏月佳话,以至演化为千百年来广阔人

3、民群众乐以欢庆的中秋佳节。牛渚(今采石矶),汉时即属丹阳郡秣陵(今南京)。续汉书郡国志说,秣陵县“南有牛渚”。早在一千六百年前,东晋于南京(当时叫建业)建都,镇守牛渚的谢尚月夜泛舟牛渚江上,听到有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欣赏,于是邀请过船,此人即是袁宏。 他们一见如故,吟诗畅叙直达天明。当时谢尚身为镇西将军,而袁宏只是个靠运租为业的.穷书生,由于对才能的敬重,他们之间打破了身份地位的壁障。袁宏因受到谢尚的赞誉,从今名声大振。谢尚玩月闻袁宏咏史于前,文人雅士亦趋之于后,于是泛舟、登楼玩月者连绵不绝。唐朝大诗人李白游抵金陵闻知此事,即赋诗曰:“昔闻牛渚咏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感慨系之,登

4、城西孙楚酒楼“玩月达曙”。唐欧阳詹作玩月诗序也说:“玩月古也,谢赋、鲍诗,眺之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唐明皇是夜游月宫,这些都是流传至今的玩月佳话。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予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成为千古名句。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很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5、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传奇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巡游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聚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

6、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象征着团聚,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柚子等团聚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美、平安。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利、团聚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聚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访西域时,引进

7、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加了辅料,这时便消失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头消失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视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今“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爱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巡游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聚之意。”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处处皆有。 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聚,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