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模板明清

上传人:Wo****W 文档编号:193737007 上传时间:2021-08-23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教案模板明清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历史教案模板明清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历史教案模板明清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历史教案模板明清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教案模板明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教案模板明清(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教案模板明清中国明清时期的历史特点公元1368年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我国历史上的明清(19_年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明清时期的中国经济繁荣,政治较为开明,思想文化得到极大发展,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发展。一、中国明清时期的政治特点明清时期的政治最大的特点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与发展。明朝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体现在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加强皇权,明成祖设置内阁。这不仅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而且大大加强了君主专制。明朝统治者为了削弱地方势力,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直接对皇帝负责。清朝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雍正帝设军机

2、处由皇帝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这样一来,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明清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使皇权的极度膨胀,民主制度难以形成。这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使政策不断失误;而为官者则畏首胃尾、惟命是从,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官僚、贪污腐败之风。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并非表明封建制度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政治表现。明朝实行的厂卫制度、清朝军机处的设立等使民主制度就更难以形

3、成了。 二、中国明清时期的经济特点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国家。但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一带的手工作坊里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萌芽。虽然没有资本萌芽没有得到发展,但这是明清时期经济的最大进步。资本萌芽的出现为清后期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三、中国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在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汉武帝的支持。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明清时期的思想家们又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明后期的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是我国封建思想的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

4、资本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强烈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他的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兴起有一定影响。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 。王夫之是杰出的唯物思想家。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观点。用发展观点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趋势更新”。然而,明朝的八股文,清朝的文字狱等政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使得这一时期的科技只注重对前朝的总结而没有较大发展。四、中国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特点明清时期由于经济的不断发

5、展和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不断发展。(一)同蒙古、地区关系的加强 1明长城明中期,国力衰退,为防止蒙古骑兵南下,修缮长城,加强边防驻兵,但仍没有达到目的,瓦剌骑兵曾直抵北京城下。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2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明后期,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修好。 明朝封他为顺义王,恢复封贡互市。 蒙汉两族和平友好数十年。 3反对准噶尔分裂势力反对准噶尔贵族的斗争: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约七十年的斗争,终于在1757年将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粉碎,统一天山北路。 清朝对蒙古各部的管理: 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直接掌管蒙古各

6、部的军政大权。 4平定回部反动贵族的叛乱平叛:清军迅速平定居住在天山南路的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发动的叛乱。管理: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地区。5土尔扈特部归国1771年,西迁伏尔加河下游的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为摆脱沙俄的统治,踏上回归祖国的征途。他们的回归,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谱写下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二)同地区关系的加强 1明对的统治 明称地区为乌思藏。重用藏人:朝廷在乌思藏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赐给印信,让他们管理藏族事务,征收贡赋。建立僧官制度,法王是最高僧官。整个明代,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 2清对的统

7、治 确立册封制度:清入关前,黄教领袖五世统一全藏。顺治帝正式赐予“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又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赐予另一位黄教领袖五世班禅。此后,历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设驻藏大臣:雍正时期,清朝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班禅共同管理事务。这标志清朝中央政府对管辖的加强。建立金瓶掣签制度黄教用灵童“转世”的办法确定和班禅的继承人 有时同时出现几个灵童。为了避免纷争,乾隆年间,清朝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三)“改土归流”和台湾府的设置1.明朝开始改土归流:永乐年间,西南地区的两个宣慰司叛乱,明朝派兵平定以后,改设贵州布政使

8、司,从此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这种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2平息三藩之乱“三藩之乱”:清康熙年间,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叛乱,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相继响应,史称“三藩之乱”。平息叛乱:康熙帝采取剿抚兼用的策略,历时8年,平息了叛乱。 3大规模改土归流:172_年,雍正帝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4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一直处在郑氏子孙的统治之下。 1683年,清廷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军台湾。澎湖一战,郑军大败,郑克塽投降,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5清设台湾府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这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

9、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五、中国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特点对外关系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使中国和世界逐渐隔绝,造成落后于世界潮流。明朝一度实行“海禁”;清政府则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几次下令禁止海外贸易。“闭关锁国”政策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取长补短。从而妨碍了中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总体来说,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时期。其历史特点可概括为:(1)实现了中国古代的第三次大一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2) 君主专制统治

10、空前强化,并达于顶峰;(3)资本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4)从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5)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和传统科技依然处于世界前列。 第一讲 元明清杂剧 教学要点:1、使学生掌握戏曲的起、元杂剧的体制及其发展过程。2、使学生了解元杂剧前期创作的总体情况,以及马致远、白朴的杂剧,著名的爱情剧、历史剧、水浒剧、公案剧作品的名称和作者。3、使学生了解关汉卿的生平,掌握其名剧窦娥冤的思想内容,以及在杂剧创作上的巨大成就。4、使学生掌握西厢记的故事情节、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5、使学生了解元代中后期杂剧创作的总体情况,以及郑光祖的杂剧创作。 课时安排:(1014节)第一节 元杂剧概说一、杂剧历史渊元杂

11、剧是十三世纪上半叶蒙古灭金前后(公元1234年)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它以中国北方流行的曲调演唱,故称北杂剧或北曲。“杂剧”一词,早在唐代已(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第二状中就有所谓“杂剧丈夫二人”云云),原泛指各类技艺。元杂剧沿用此义,指杂括多种艺术形式而言。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戏曲艺术已进入完全成熟阶段,是世界戏剧史上的第二个戏剧高峰。中国戏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从萌芽状态的以娱神的原始歌舞,巫伊始,到娱人的古俳优的出现,从汉魏百戏南北朝的“代面”“踏摇娘”的歌舞伎艺的表演,历经唐代参军戏,宋杂剧和金院本,中国的戏曲已成雏形

12、。在这个漫长的演进过程之中,中国戏曲的各个成分,如诗歌、调笑(科诨)、音乐、舞蹈、杂技、美术(化妆)等都逐步成熟,特别是主要成分“唱”即“曲”,在元代得到充分发展,为中国戏曲的最后成熟奠定了厚实的基础。i上 古: 巫与优的表演,已具备戏曲的雏型。ii秦 汉: 角抵戏,如东海黄公。iiiiv南北朝: 歌舞戏,如踏摇娘、大面戏,如兰陵王。v唐 代: 参军戏,有参军(净)、苍鹘(丑)两个脚色。宋 代: 官本杂剧,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脚色,戏剧结构分为艳段、正杂剧、通名、杂扮四部分。金 代:院本(与宋杂剧近似的戏剧),诸宫调(说唱文学)。二、元杂剧繁荣及原因1、繁荣表现。 1).作家作品

13、多。根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元末明初人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等资料可知,元代一百余年,出现了两百多为杂剧家,其作品名目可考者计有六百本左右,元杂剧剧本流传至今者计有一百六十余种。比较重要的元杂剧选本有元刊杂剧三十种,这是现存最早的元杂剧作品集,收剧三十种。其中属海内孤本者有十四种。该选本保存了元杂剧剧本的原有风貌,是研究元杂剧的珍贵文献。次为明人臧懋循的元曲选,选剧一百种,它是影响最大的元杂剧选本。由于编选者随意“删抹繁芜”,使后人难以窥见剧本原貌。另有近人隋树森的元曲选外编。隋氏根据新发现的元杂剧刊本、抄本,汇集了不见于元曲选的六十二本元杂剧剧本为是编,使元杂剧现存本与此全部汇齐

14、。2).演员多,演出普及。夏庭之青楼集志中说:“我朝混一区宇,殆将百年,天下歌舞之妓,何啻亿万。”演员的主体是隶属教坊、乐籍的艺人。还有不在籍的艺人称为“路岐”,一般以家庭成员为主组成戏班流动演出。杂剧在城市盛行,农村也流行。观众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寻常百姓,各个阶层都有。3).作品质量高。元杂剧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出现了与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并列的代表作与作家。正如王国维所说“有一二天才出其间,充其才力”“元剧之作”遂为“千古不绝之文字”。2、繁荣原因。1).经济繁荣。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适应统治阶级宴乐和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集

15、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特别是作为都城的开封、大都、杭州等地更为繁盛。同时,在农村也常常开展戏曲活动,晋南地区现存的舞台、壁画便是很好的证明。节日、庙会是农村的演出日,一些著名演员也经常到各地作场。这样就保持了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2).社会矛盾突出。蒙古灭金亡宋、统一中国的战争中,使中国经历了一次血腥的浩劫。一统后实施民族歧视政策。由于元统治者是以仍处于奴隶制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元代的阶级压迫和剥削也比前代残酷,为杂剧提供了题材。不少良家子弟甚至名贤之后因各种原因沦为乐籍,客观上壮大了演员的队伍。3).文人社会地位低。文人也发生分化,特别是元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中下层文人的仕进道路大大缩小了,生活跟着下降。除了少数依附元朝统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数文人和广大人民同样受到残酷的迫害,因此,他们和人民的关系比较密切。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他们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书会的组织,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推进的作用。4).文禁不严。元代文化政策宽松,有利于杂剧的发展。三、元杂剧的体制元杂剧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始形成了具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