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考历史专题26 选修改革

Sky****er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523.90KB
约13页
文档ID:191616345
高考历史专题26 选修改革_第1页
1/13

专题26 选修改革、战争与人物评价(解析版)考点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母题1.(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解析】(1)根据“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得出其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根据“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等信息,可以看出其体现的是与儒家思想有关的内容,强调“德治”2)对象:根据“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对象是军人根据“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得出对象是官员作用: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从打破世卿世䘵、提高军队斗志、有利于统一等角度概括结合三国时期的内容可从对西晋的建立的影响角度考虑评价改革的原则及改革规律性的认识】1.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规律性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1.(2019新课标全国卷Ⅱ)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武士阶级逐渐消亡——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6分)【答案】(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原因: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解析】(1)作用:结合所学明治维新的背景可得出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为推翻幕府做出了贡献根据材料“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得出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原因:前期:根据所学可知“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后期:根据材料“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并结合明治维新改革的相关内容,从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等方面概括。

2)根据所学可从维护政府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等角度概括2.(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9分)【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分析出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有自身认识的改变、赢得光绪的支持及减少阻力等方面。

2)特点: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可知体现的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根据材料“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可知体现的是注重维护皇帝的权威;根据材料“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可知体现的是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考点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母题2.(2019新课标全国卷Ⅰ)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6分)【答案】(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北非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2)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解析】(1)根据“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所学可得出这一时期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建立根据“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可得出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根据“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得出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根据“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得出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2)根据“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并结合二战的进程可得出其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1)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

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3)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4)在战争还没有消灭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5)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1.(2019新课标全国卷Ⅱ)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9分)【答案】(1)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2)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解析】(1)背景:根据“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得出太平洋战争爆发;根据“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得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根据“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得出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2)意义:根据所学,从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等方面概括 2.(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盟国开始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进行协商丘吉尔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拒绝了苏联的提议1942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的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