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三大片区基层依法治理的举措与成效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191614586 上传时间:2021-08-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凉山州三大片区基层依法治理的举措与成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凉山州三大片区基层依法治理的举措与成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凉山州三大片区基层依法治理的举措与成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凉山州三大片区基层依法治理的举措与成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凉山州三大片区基层依法治理的举措与成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凉山州三大片区基层依法治理的举措与成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凉山州“三大片区”基层依法治理的举措与成效 一 概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省民族类别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有彝、汉、藏、回、蒙等14个世居民族,总人口512万(彝族占51.74%),辖17个县市。凉山是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核心区,资源富集度高、组合性好、开发潜力巨大。州府西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是举世闻名的航天城、月亮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凉山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关于依法治国、依法治省决策部署,把推进依法治州、建设法治凉山作为推动经济更有活力、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有后劲、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

2、、促进凉山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并纳入凉山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切实将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发展至今,全州呈现经济稳健增长、民族团结和睦、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二 “三大片区”基层依法治理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大凉山彝区大凉山彝区10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程度低。一是边远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群众法治观念普遍淡薄,少数地方家族和宗法观念根深蒂固,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律界限不清,部分彝族习俗诱发刑事案件民间调解、刑事案件“二次调解”等问题,对国家法律的实施形成阻碍。二是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和社会因素,凉山的毒品现实危害和潜在威胁日趋严重

3、,已成为全国综合毒情和艾滋病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毒品、艾滋病相互交织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影响凉山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两大“毒瘤”。三是非法组织未成年人外出务工、盗采南红玛瑙、非法集资和非法林权流转、“医闹”、“非访”等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地区治安问题突出,还需要大力整治。四是偏远山区群众中仍存在落后观念,一些落后生活方式,薄养厚葬、高价礼金、铺张浪费等落后习俗,制约了法治精神和现代文明在彝区的传播,影响了群众身体健康和人的全面发展。(二)木里藏区木里县地处四川和云南的藏区结合部,与两省的3个市(州)9个县接壤,是康巴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也是四川唯一的藏族自

4、治县,系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信教群众较多,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任务重,加强依法治理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安宁河谷地区安宁河谷地区的西昌、德昌、冕宁、会理、会东、宁南6县市是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核心区,是凉山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一是在征地、拆迁中,除涉及双方利益外,还会涉及第三者甚至第四者利益,容易引发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甚至演变成社会矛盾,必须通过法治解决当下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与应对方式简单化之间的矛盾。二是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管理压力加大,执法工作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较多,必须通过法治形成更加规范有序推进改革的方式。三是违法占地、违规建房、毁林开垦等行

5、为较突出,必须通过法治克服短期化、功利化倾向。三 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一)突出问题导向,四管齐下、标本兼治,着力加快大凉山彝区法治化建设进程针对彝区现状,凉山州认真贯彻省委“推进彝区社会治理,最根本靠法治”的重要指示,依法“治穷”、依法“治愚”、依法“治病”、依法“治陋”四管齐下,深入推进“平安凉山”建设,推动彝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彝区,其主要措施如下。1.依法“治穷”,全力推进综合扶贫开发(1)准确对接、全面落实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科学制定、深入实施凉山彝族自治州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制订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生

6、态环境、文化惠民等多个领域的12个扶贫专项实施方案,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动扶贫力量向最贫困村、最困难群众汇聚。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贫困问题,达到每年减贫10万人的目标,到2020年,实现全州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基本消除绝对贫困,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2)聚焦贫困人口,精准实施“七个一批”扶贫开发攻坚行动计划。特色产业发展一批,推动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创新创业致富一批,加强科技创新促增收;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对特殊贫困人员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医疗保障扶持一批,提高贫困人口新农合受益水平;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重点对35万居

7、住在海拔2500米以上高寒山区的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移风易俗巩固一批,积极引导贫困群众自觉摒弃落后思想,接受并适应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治毒戒毒救助一批,切实增强群众识毒、防毒、拒毒意识,确保新增吸毒人员速度明显减缓。(3)瞄准贫困区域,采取过硬举措精准解决突出问题。大力加强交通建设,实现县县有高等级公路覆盖、乡乡通油路(水泥路)、村村通公路。切实改善贫困户住房条件,扎实推进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安宁河流域新村建设。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和保障水平。加快完善供水供电保障体系,加大项目投入支持力度。实施

8、文化惠民扶贫行动,推进“视听乡村”、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力。持续推进生态扶贫工程,筑牢贫困地区持续发展生态本底。(4)创新体制机制,切实提升扶贫开发攻坚实效。建立“州负总责,县市负主体责任,乡镇抓落实”的扶贫开发管理体制,完善“工作到村、责任到户”工作机制,全面落实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制度。健全投入增长机制,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构建资产扶贫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创新社会帮扶机制,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完善考核评估机制,建立贫困县退出机制。2.依法“治愚”,优先发

9、展民族教育(1)突出发展学前教育。实施民族地区“一村一幼”学前双语教育计划,结合新农村建设抓好城乡幼儿园规划布局,扩大学前教育规模,补齐学前教育“短板”。2016年起在2290个村兴办村级幼教点,全面免除3年幼儿教育保教费。每村选聘2名彝汉双语辅导员,通过实施彝汉、藏汉“双语”教学,重点解决好“语言关”问题,使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让贫困家庭孩子输在起跑线上。(2)突出发展义务教育。认真实施“全面改薄”计划(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寄宿制学生比例。确保到2018年全州所有县市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着力解决“

10、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到2020年,计划设立全州寄宿制学校1016所,使寄宿生覆盖比例达80%以上,实现距学校2.5公里以外的所有农村学生都能住校就读。(3)突出发展职业教育。积极争取将州内中职学校和17县市全部纳入“9+3”(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三年免费职业教育)教育招生范围,支持州内中职学校做大做强,加快培育一批特色种养、装备制造、旅游服务、信息网络等实用技术人才,优先安排特殊贫困户学生就学,力争做到“应读尽读”“应招尽招”,努力实现“解决一人读书、实现一人就业,带动一个家庭脱贫”。(4)突出“控辍保学”。大力实施大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

11、大力推行“七长”责任制,扎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通过严厉打击“黑中介”“黑工头”,宣传义务教育法律法规,及时拦返劝返适龄儿童并促进就近入学,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确保让所有适龄儿童“一个不少”地接受法定教育。3.依法“治病”,切实保障群众健康幸福(1)坚持科学防治,有效切断艾滋病传播途径。全面落实大小凉山艾滋病综合防治试点规划,持续提升安全套推广使用可及性,加强高危性行为人群、感染者及配偶的综合干预和健康保护,强化婚前医学检查,有效减少性传播发生率。扩大母婴传播预防,扩展和延伸孕产期保健服务覆盖面,有效减少新生儿感染。严格采供血和临床用血管理,强化血液核酸检测和筛查,针对吸毒人群扩大清洁针

12、具交换覆盖面,降低静脉吸毒艾滋病感染风险。(2)坚持多管齐下,全面落实综合防治举措。创新宣教模式和方法,持续开展防治宣传“五进”活动,提高全人群防病意识,改善健康行为。建立健全州、县两级实验室检测质控中心,严格“实名制”检测制度,提高疫情报告及时率与准确率。建立健全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病人有效管理,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3)整合项目资源,探索推广服务管理模式。争取国际国内项目对全州艾滋病防治的资金、技术支持,持续做好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惠民、中默合作、红丝带基金等项目工作,总结和积累防治管理经验,开展首创性探索和经验推广,努力构建专业防治、行业防治、社会防治“三位一体

13、”的大防治格局。(4)加强队伍建设,强化防治技术智力支撑。完善防治机构和人员配置,确保专业防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完善县、乡、村三级防治工作网络。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三大行动”和基层服务能力提升“三大行动”,建立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从业安全保障机制,稳定防治工作队伍。4.依法“治陋”,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1)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既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约束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力量的教化感召作用,做到遵纪守法与崇德尚礼相辅相成,褒奖和支持美德善德行为,禁止和处罚不道德行为,使守法重德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2)深入开展突出社会问题整治。大力整治诱骗组织未成年人外出务工,整治盗采

14、南红玛瑙,打击非法集资和林地土地非法确权、转让、抵押等影响凉山法治进程的突出问题,加大社会治安薄弱环节、重点地区整治力度,进行专项治理,标本兼治、形成震慑,以法治良序促进社会和谐。(3)深入开展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在大力治理突出问题的同时,深入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以现代文明荡涤陈规陋习,着力增强彝区群众现代文明意识、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城乡社会文明和谐程度。(二)突出依法治藏,多措并举,标本兼治,促进木里藏区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将寺庙、僧尼、信教群众的依法管理,巩固和深化推进木里藏区长足发展、长治久安20条基本经验,依法管理藏传佛教,积极开展“文明和谐寺庙”创建,使木里持续成

15、为全国最稳定的藏区之一。1.坚持用法治理念引导僧众(1)深入持久推进“法律七进”(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寺庙、进企业、进单位)活动。在开展“法律七进”活动的同时,结合实际增加法律进牧区,“每一进”都针对寺庙、僧尼和信教群众的实际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58支法律服务队、113支“马背(摩托)宣讲队”的法治宣传教育优势,持续深入开展覆盖全县29个乡镇、9个牧场和113个行政村的法治巡回宣讲,提供最直接的法律服务,着力消除普法盲区死角,切实让藏区各族群众知法懂法守法。(2)完善“三引三带”教育体系。以“三引”(引导寺庙依法开展宗教活动,引导僧人自觉做到“四个维护”,引

16、导僧众遵纪守法、爱国爱教)提高寺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爱国守法意识,增强政治认同和法治认同;发挥活佛的威望和宗教影响力,构建活佛带住持、住持带僧人、僧人带信教群众的“三带”教育体系,务实推进爱国守法、民族团结、感恩奋进、理性信教“四项教育”,讲通讲透“动乱是祸、稳定是福”的道理。(3)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在木里大寺建成全省第一个以寺庙僧侣法治宣传教育培训中心、寺庙僧侣法律援助服务中心和寺庙僧侣法治宣传队为一体的“两中心一队伍”法治宣传阵地,专兼职服务咨询人员10人,由寺管会、乡镇司法所和大寺僧人组成,共开展法律宣传5次,普法僧人和信教群众600余人次。22名农民自发组建全省第一支藏区“农民法治文艺义务宣传队”,深入乡镇、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宣传活动,在普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