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专题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上谓安石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普、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帝曰:“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久之,以早引去,洎复相,岁馀罢,终神宗世不复召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文本二: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便更失人心B. 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C. 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D. 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便更失人心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等合称“宰执”B. 经术,指经学,解释诸子百家经典中的字面意义、阐明书中蕴含义理的一种学问C. 上疏,指臣下向帝王上本进言此处的“疏”和《谏太宗十思疏》的“疏”同义D. 膏泽,常用义有两个,一是滋润作物的及时雨,二是施恩惠文中是第二个含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安石见解独到他认为经术是用来处理世务的,世人之所以认为经术不能处理世务是因为后世大都是庸俗的读书人B. 王安石勇于变法熙宁二年,他回答皇帝说,改变风俗,建立法令制度是当今最急迫的事情,神宗认为他说的是正确的C. 王安石固执己见他不管对错都坚持己见,甚至有人对他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D. 王安石富有担当他改革社会因循苟且的不良风气,把能否帮助皇帝大有作为和让老百姓得到好处作为评价自己的标准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馀罢,终神宗世不复召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14. 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遇到很多阻力,请结合材料一进行概括答案】10. B 11. B 12. C 13. (1)过了很久,王安石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次担任宰相,一年多后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再被召回2)盘庚没有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改变自己的计划;(他)考虑到(迁都)适宜然后坚决行动,认为正确(就)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后悔的地方 14. 阻力:(1)朝臣的反对。
2)后族的反对3)皇帝的妥协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至”的意思是“甚至”,连词,用在并列词语最后一项之前,表示突出这一项,所以“至”前断句,排除选项AC;“京师乱起”是“忧”的具体内容,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D句子翻译:现在人们怨叹,甚至有人说出对朝廷不恭顺的话来自亲近大臣到皇后家族,没有不说免行钱有害的两宫太后声泪俱下,担忧京城里会发生动乱,认为天旱更加失去了人心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经术,指经学,解释诸子百家”错误应该是“儒家”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甚至有人……”错误由原文“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可知,王安石性格固执,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见解,执意不肯改变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可见该句是王安石所说,意思是他甚至说,而不是“甚至有人”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以:因为洎:等到岁馀:一年多终:直到2)为:因为度:计划度:考虑义:适宜故:地方。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由原文“帝曰:‘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可知,神宗说:“现在人们怨叹,甚至有人说出对朝廷不恭顺的话来自亲近大臣到皇后家族,没有不说免行钱有害的两宫太后声泪俱下,担忧京城里会发生动乱,认为天旱更加失去了人心可见朝臣的反对由原文“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可知,慈圣、宣仁两位太后痛哭流涕地对神宗说:“王安石扰乱了天下可见后族的反对由原文“久之,以早引去,洎复相,岁馀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可知,过了很久,王安石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次担任宰相,一年多后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再被召回可见皇帝的妥协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
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翻译:文本一:熙宁二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神宗对王安石说“:人们不能了解你,以为你只知道经学,不明白世上的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精通经学正可以用来治理世上的事务,但是后世所谓学习经学的读书人,大都是些庸人,所以世俗全都认为经学不可以施行在社会事务神宗又问“:那么你实施的话以什么为先?”王安石说:“改变风俗,建立法令制度,是当今最为急迫的事情神宗认为很对于是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制置三司条例司为临时官署名),任命王安石和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共同掌管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法相继问世,称为新法,并派遣提举官四十多人,颁行新法于天下王安石性格固执,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见解,执意不肯改变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熙宁七年春天,全国干旱很久,饥民流离失所,皇帝忧容满面,上朝时感叹不已,想要全部罢除不好的法度。
神宗说:“现在人们怨叹,甚至有人说出对朝廷不恭顺的话来自亲近大臣到皇后家族,没有不说免行钱有害的两宫太后声泪俱下,担忧京城里会发生动乱,认为天旱更加失去了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把所见到的流民扶老携幼的困苦情状,画成图进献神宗,说:“旱灾是由王安石招致来的罢免王安石,上天一定会下雨郑侠又因为这事被放逐到岭南慈圣、宣仁两位太后痛哭流涕地对神宗说:“王安石扰乱了天下 过了很久,王安石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次担任宰相,一年多后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再被召回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文本二: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皇上才要改变这种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而已盘庚没有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改变自己的计划,他考虑到迁都适宜然后坚决行动,认为正确就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后悔的地方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却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有罪;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传(有删节)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 欧阳修乞致仕,冯京请留之,安石曰:“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程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帝)乃听之于是,吕公著、韩维,安石藉以立声誉者也;欧阳修、文彦博,荐己者也;富粥、韩琦,用为侍从者也;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 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安石曰:近臣不知为谁,若两宫有言,乃向经、佾所为尔"冯京曰:臣亦闻之"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
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愚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现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元佑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大傅 初,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晚居全陵,又作《字说》,多穿凿傅会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黠《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戏目为"断烂朝报"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流,面垢不浣,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匿"作《辩奸论》以剌之 安石性强忮①,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讼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何?"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宋史列传第八十六》[注]①忮;zhi,刚愎、狠戾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