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市场的整体建构阶段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87094067 上传时间:2021-07-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8.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文化市场的整体建构阶段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我国文化市场的整体建构阶段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我国文化市场的整体建构阶段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我国文化市场的整体建构阶段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文化市场的整体建构阶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文化市场的整体建构阶段(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我国文化市场的整体建构阶段(20032014) 在经历了文化市场兴起和逐步壮大两个发展阶段之后,我国文化改革的发展迎来了新的突破。新的文化发展观成为引导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的指导理念。在新的文化发展观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理念日益成熟,目标不断明晰,动力更加强劲,途径和方式更加综合和科学,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进入整体建构阶段。这一时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深入,打造合格市场主体,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优化文化市场的微观运行环境和宏观管理体制,积极培育文化市场要素体系,成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重点。一 新文化发展观:构建现代文化

2、市场体系的思想基础新文化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领域形成的一系列新的认识和观念的总称。2003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新文化发展观的概念。李长春指出:“文化建设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我们对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要有新突破,把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文化发展观中解放出来,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新的文化发展观的内涵及其意义,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新的文化发展观是对市场条

3、件下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一系列重要规律的概括和认识。这包括形成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这“两个轮子”驱动的文化发展动力;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一般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特殊属性)这“两种属性”,以及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两种效益”;建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开放格局这“两个格局”;牢牢占领国内文化市场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这“两个市场”;依靠改革和科技这“两种动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等。1第二,新的文化发展观体现了我国在新历史维度下文化政策创新与建构的一系列核心理念,是改革开放过程中文化领域逐渐发展

4、出来的一整套促进文化发展的政策体系。这包括解放文化生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构全面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它们以落实保障公民文化权利为理论基础,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实现路径,以提高国家的文化综合实力为指向,并最终会聚成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第三,新的文化发展观是文化改革发展领域的思想解放的重大突破,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构提供了思想观念的“总开关”。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者和主导部门深刻认识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必须“不断深化对文化地位和作用、文化发展方向、文化

5、发展动力、文化发展思路、文化发展格局、文化发展目的的认识,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做到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2。2003年以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市场体系的整体建构,是21世纪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创新和实践,更是在新的文化发展观指引下文化领域的观念和思想不断解放、不断创新的重要成果。从这一时期一系列重要文件中关于文化市场体系的表述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

6、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依法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对市场体系建设提出了系统的目标。同年,文化部20032010年文化市场发展纲要提出,力争到2010年,初步建成一个市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供求关系均衡,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体系。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07年,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

7、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2012年,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加快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纲要还提出,要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等多个产品市场,

8、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以及加快培育要素市场,引导行业组织更好地履行协调、监督、服务、维权等职能等。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决定对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方向,做出了新的部署,包括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

9、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等等。从我国对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认识过程可以看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是现代市场体系的根本特征,推动政府职能转型、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是我国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培育市场中介组织、完善市场法规和市场监管体系等则是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整体性建构正是沿着这样的路径展开的。二 全面改革文化体

10、制试点:目标、任务与关键环节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早只是为针对增强国有演艺院团运行活力和调整国有演艺院团布局而进行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应对加入WTO面临的外部挑战和竞争,我国文化传媒领域开始了集团化改革。但从总体上讲,这些改革都是局部性的、功能性的,文化领域的改革进程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也滞后于改革整体进程对文化发展的要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足,文化产业缺乏实力和竞争力,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严重束缚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等等,各种问题十分突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文化发展领域新的文化发展观的逐步形成,以及加入WTO后文化改革发展的宏观环境的巨大变化,全面深化文

11、化领域的机制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制,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成为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2003年以来的文化体制改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文化领域全面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2003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这就描绘了现代文化市

12、场体系的整体构架。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四项主要任务,即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治理、转变政府职能。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就是要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完善市场体系就是要打破按部门、按行政区划分和行政级次分配文化产品和资源的传统体制,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改善宏观治理就是要加快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就是按照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

13、织分开的要求,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转向面向社会,更好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3上述四项任务的关键环节是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文化单位被划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公益性文化单位、经营性文化单位和介于经营性和公益性之间的准公益性文化单位。这三类文化单位实施了不同的改革措施。对公益性文化单位,如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等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实施“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一方面通过公共财政投入来保证经费足额,另一方面通过转换内部机制,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改革措施来增强活力,提高服务能力

14、和水平。对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如出版社、新华书店、电影制片厂、电视剧制作中心、电影放映单位、一般艺术院团、重点新闻网站、非时政类报刊社以及主流媒体中可剥离的经营部分等,以转企改制为核心,实施“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改革方针,重塑文化市场主体,使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从行政附属物转变成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创新、依法运营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者。对处于公益性文化单位和经营性文化单位之间的少数文化单位,如国家扶持的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艺术院团,暂时仍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按照“政府扶持、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方针推进改革。4为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顺利进行,相关部门出

15、台了一系列文件,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配套政策和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200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包括中宣部会同中组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文化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提出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定(试行)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

16、(试行)。通知中的两个“规定”,前一个从财政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与减免、开放投资与支持融资、工商管理环节支持、定价机制分类指导等方面提出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意见;后一个从国有文化资产授权经营、文化事业单位在转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处置与管理、转制后收入分配原则、转制后相关人员的社会保障、分流人员安置、财政与税收支持等方面对转企改制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和支持。这两个“规定”是文化体制改革从试点到全面开展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它们所提出的支持保障政策在2003年以后得到一再延续,对于文化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2008年年底,这两个文件到期后由相关部门订定完善,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2014年,国务院第三次转发了新修订过的这两个“规定”,将扶持政策的有效期再次延展5年,并根据十八届三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云计算/并行计算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