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知识点地球自转(一定要看图!!!)1. 北逆南顺2.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角速度都相同,约150/小时3.(1)赤道线速度最大,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减小为零(2)同一纬线,线速度相同3)纬度相等,海拔高的地方,线速度大4.晨线:顺着地球自转,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昏线: 顺着地球自转,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晨昏线的特点(1)方向:自东向西(2)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3)晨昏线是过地心的大圆并且平分地球,平分赤道4)夏至与冬至时,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自转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地球自转产生时差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的偏东位置的地方总比偏西位置的地方要先见到日出,时刻较早地方时计算的步骤(1)求间隔的经度差同减异加(同为东经或西经则度数大的减去度数小的;一个东经一个西经两者相加)(2) 计算时间差(3)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间差(东加西减)所求地方时的地点若在已知地的东边,则加时差;若在已知地的西边则减时差即东“+”西“-”注意:若计算结果大于24小时,则日期加一日,结果减去24小时;若计算结果出现负值,则日期减一日,结果加上24小时两地东西位置的判断方法:若同为东经度,度数大的在东若同为西经度,度数小的在东若两地一为东经度,一为西经度,进行地方时计算时,总是认为东经度在东,西经度在西。
1)昼半球中央经线的时间为正午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的时间为子夜0时或24时2)晨线与赤道相交处的时间是6时,昏线与赤道相交处的时间是18时时区与区时1.时区的划分: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全球分为24个时区2.区时:各个时区采用各自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全区统一的标准时间,这就叫区时中央经线=15N(N为时区数)3.相邻的时区间的时差相差1小时,相差几个时区相差几个小时,东早西晚4.区时计算的步骤(1)求间隔的时区数 (同减异加)已知经度求时区数:15,若余数大于7.5→商+1;余数小于7.5→商(2) 计算时间差相差几个时区相差几个小时(3)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间差(东加西减)地球公转1. 公转方向、轨道①方向: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②轨道: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2. 公转速度每年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3. 公转周期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称为1恒星年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黄赤交角①黄道平面: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②赤道平面:通过地心与地球自转轴垂直的平面③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23〫26(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等于90度-黄赤交角的度数④黄赤交角的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随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期性往返运动,其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1个回归年。
春分日太阳直射于赤道,此后太阳直射北移;夏至日太阳直射23〫26N,直射点达到最北,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秋分日太阳又直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冬至日太阳直射23〫26S,直射点达到最南,此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到次年的春分日太阳又直射赤道1.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作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2.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1)纬度变化规律: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同一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与太阳直射点纬线的纬度差相等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①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②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③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2)季节变化规律:①极值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1)公式:tanα= h/L含义①α:观测点的正午太阳高度②h:参照物的高度③L:参照物正午的影子长度(2)公式:H=90-两点纬度差含义①H:观测点的正午太阳高度②两点:太阳直射点、观测点③纬度差:若两点在同一半球,用较高纬度减去较低纬度;若两点分属于南、北半球,将两点的纬度求和。
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①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②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均分成相等的两份昼长时数=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注意:公式中的日出、日落时间可以不是地方时,只要两者统一标准即可)昼长时数=(12-日出地方时)2=(日落地方时-12)2夜长时数=(日出地方时-0)2=(24:00-日落地方时)2③特殊地点的昼长确定a.赤道上:昼长=夜长=12小时b.极昼区:昼长=24小时,夜长=0;极夜区:昼长=0,夜长=24小时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具体影响太阳周日视运动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判读方法:1.三个突破口(1)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都可以变成岩浆2)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3)岩浆岩、沉积岩可以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可以经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但沉积岩、变质岩不可能直接变成岩浆岩2.两个技巧(1)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被三个箭头所指的肯定是岩浆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只被一个箭头所指的肯定是岩浆岩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在地貌上常形成山岭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岩石破碎,易受侵蚀而成为谷地石油、天然气埋藏区;隧道的良好选址;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在地貌上常形成山谷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坚硬,不易遭受侵蚀而成为山岭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适合修建大坝板块的相对移动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冷锋冷气团主动推向暖气团,暖气团被迫抬升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过境时:出现阴天、下雨、大风、降温等天气。
降雨在锋后)过境后: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暖气团主动推向冷气团,暖气团徐徐爬升过境前: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过境时:多形成连续性降水或雾降雨在锋前)过境后: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上升,气压降低,天气转暖气旋反气旋三圈环流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判断气候类型(1)以温定球 6、7、8月气温高北半球,反之南半球(2)以温定带 热带,终年皆高温:>15℃;亚热带,冷季最低温:0℃
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1)台风减少2)夏季风较弱,南涝北旱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气候类型特点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冬、夏季风交替控制)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少雨(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多雨(终年受西风带控制)自然带(1)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主导因素:热量(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景观依次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主导因素:水分(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在山区,气温和降水随海拔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土壤和动物组合类型阳坡,光热充足,垂直带谱丰富性比阴坡高垂直带谱丰富性的影响因素相对高度大者垂直带谱较丰富;纬度低者垂直带谱较丰富垂直带谱最丰富的山脉:乞力马扎罗山林线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地带,由于气温、水分、风力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生长乔木的界线。
在海拔足够高与降水足够多的地方,温度越高,林线越高;在北半球同一座山上,一般南侧山坡的林线比北侧要高雪线终年积雪的最低下限阳坡气温高雪线也高;降水多雪线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