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儿童书法书法的线条五体 少儿兴趣网收集儿童书法:书法的线条五体,更多儿童书法相关信息请访问少儿兴趣网 书法的线条五体 线条由骨、筋、脉、肉、皮五者构成,缺一不成,分而为五,合那么为一骨、筋、脉、肉、皮,也即中医之“五体”,是构成整个人身形体的重要组织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我国出名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五体”的论述:“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总体来说,以上描述分外切当,符合现代医学 书法中最早运用医学术语来描述线条的,约莫要数晋卫夫人《笔阵图》:“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此后,“骨”、“肉”、“筋”等象征气力、生命的字眼开头展现在描绘书法线条的语汇中自晋以降,各个朝代皆有论述如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更有甚者,元陈绎曾《翰林要诀》和清张廷相、鲁一贞《玉燕楼书法》中,都展现了专论“血法”、“骨法”、“筋法”、“肉法”的章节,可可惜的是,没有“皮法”一说线条有骨有肉,岂能无皮?无皮覆体,抛筋露骨,血肉模糊,这样的线条岂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倒是给人以头破血流、满身创伤之感吧!因此,线条务必五体具备,不成缺也。
下面浅述线条各体 “骨”,是指线条刚毅有力、气势雄强的状貌映日照之,线条中心有一缕浓墨,日光不透”(《梦溪笔谈》),这是沈括对徐铉书法线条妙处的称赞这日光不透的线条中心,便是线条之骨,四周略透的便是皮肉筋脉这种现象与医学上X线片好像,片中只见骨,朦胧处那么为筋脉肉皮因“线条中心有一缕浓墨”,才使我们感觉这种线条更加有厚度,可“触摸”到,于是二维空间变成三维空间,便产生立体感清刘熙载《艺概》:“字有果敢之力,骨也”可见力是骨体的表现书法历来强调筋骨及其作用,以骨健筋丰者为上品清朱履贞《书法捷要》亦云“然血肉生于筋骨,筋骨不立,那么血肉不能自荣故书以筋骨为先《玉燕楼书法?骨法》云:“夫骨,非棱角峭厉之谓也必也贯其力于画中,敛其锋于字里,那么纵横大小无或懈矣惟会心于‘直’、‘紧’二字,斯能得之因而,线条骨体与高明的用笔技巧(中锋用笔)最为相关 “筋”,是指线条紧敛、浑劲内含的状貌《素问?五脏生成篇》“诸筋者,皆属于节”,筋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的组织,可见筋与骨肉的关系极为紧密《说文解字》释筋为“肉之力也”,《艺概》亦言:“有含忍之力,筋也”,因此,“筋”本身是力的表现,而且这种气力是有深度的,偏于内含而不外露。
《翰林要诀》:“字之筋,笔锋是也断处藏之,连处度之藏者首尾蹲抢是也;度者空中打势,飞度笔意也古人一般把笔锋比作线条之筋,这种说法符合“筋”之本义若笔锋断处不藏,连处不度,那么露筋之病生也 “脉”,是指线条丰润活脱的状貌它本义是指血管,《说文解字》释为:“血理分(斜)行体者血在脉中循行,外达皮肉筋骨,主要是对皮肉筋骨起养分和滋润的作用故《难经》有“血主濡之”之说,但血务必循行于脉中,若逸出脉外,即失去濡养功能前人谓水墨乃字之血,过淡那么伤神采,太浓那么滞笔锋,需做到“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清周星莲《临池管见》)《翰林要诀》亦云: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故线条脉体中循行之血乃水墨也水墨调和,运用恰当,才能使线条产生丰润而活脱的状貌,才能构成生动活泼的生命之体《广艺舟双楫》言.“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容貌奇逸,可谓美矣”以及蔡邕《九势》中所谓“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其“骨老”、“筋藏”、“肉莹”、“肌肤之丽”等种种美的质感都与水墨(“血”)相关故历来书家对水墨要求很高,诸如墨要生墨,水要新汲,研墨要凉等 “肉”,是指线条充实柔韧之状貌《玉燕楼书法?肉法》:字之肉系乎毫之肥瘦,手之轻重也。
然尤视平水与墨水淫那么肉散,水啬那么肉枯墨浓那么肉痴,墨淡那么肉瘠粗那么肉滞,积那么肉凝《翰林要诀?肉法》:捺满、提飞,字之肉,笔之是也,捺满即肥,提飞那么瘦肥者,毫端分数足也;瘦者,毫端分数省也因此,线条的肉质,取决于用笔的轻重深浅及施墨的浓淡枯湿但肉之“肥”和“瘦”,应视概括处境而定:疏处、平处要捺满,密处、险处要提飞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