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萍乡地区春节习俗考察

笛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03MB
约7页
文档ID:25377916
萍乡地区春节习俗考察_第1页
1/7

2015 级中国史 段蓝宇 405025515109萍乡地区春节习俗考察“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建国以来,现代的春节继承了传统春节的许多风俗习惯,也在时代的浪潮中增添了不少新的元素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和各朝各代的选择,到今天,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春节”节日即便是在这样一种近似“大一统”的局面下,全国各地的春节风俗习惯,因当地社会环境与地理环境的不同,都是有所差异的在现代化的交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地区差异和特色日趋弱化,随着而来的是“年味”的淡化即便如此,在政府保护传统文化的号召下,具有地区特色的春节习俗依然顽强地生存着本文以萍乡地区为例,对当地春节习俗进行考察一、萍乡地区地理环境与风俗习惯萍乡位于江西省与湖南省边界的罗霄山脉,是为“湘赣通衢” 、 “吴楚咽喉” ,为两省交汇的必经之路东、南、北大多为山地,西部地势较低,境内山地、丘陵、盆地错综分布,地貌较为复杂地理环境的特征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关系及所有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之中进行的,而社会的风俗习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便必然要打上鲜明的地域印记。

”1正是这样一个多山复杂,且又处于交通枢纽的地方,成为外来人的聚集地 “又别有客图以处外来者,日久弊生,移入本籍,于是客民之黠者以类相引,冒姓占居,土著因而攻之” 2,可见,萍乡土著与外来移民存在激励的冲突郑锐达在其《宗族的形成与户籍的关系——江西萍乡个案研究》一文也指出:在清中叶前,萍乡许多同姓(甚至不同姓)的移民常会藉着追认共同祖先,联合成一“大宗族”以突破土著的禁制,取得户籍尽管矛盾重重,或许正是由于移民与土著的博弈相生,使得萍乡地区既有一套近似于其他地区的传统习俗,又造就了诸如萍乡傩、打春锣等独特风俗二、萍乡地区风俗习惯的普遍性与独特性(一)普遍性的习俗萍乡地区普遍性的习俗,主要表现在对国家主流价值观倡导下的仪式活动的遵从与继承与国内其他地区相近或相通关于过年的习俗,用一句顺口溜来反应是最合时谊的:“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1 龚国光, 《赣地春节传统民俗内涵与民族文化意识》2 《萍乡县志·风俗》2015 级中国史 段蓝宇 405025515109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接玉帝,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

”事实上,通过对不同地区的不同饮食习惯的判断,也可以发现,这不过是北方,尤其是北京地区的一套过年习俗在官方的宣传之下,成为全国人心中春节的标准模式这种标准模式何时兴起的呢?从对同治十一年的《萍乡县志》与民国二十四年的《昭萍志略》中有关“风俗”的记载中可以略窥一二63 年后私家编修的《昭萍志略》 ,记载的“风俗”多无改动,编者也指出, 《昭萍志略》源于对时人刘于浔《南昌县志》的学习和对官方地方志的继承 1,而在其基础上增加了一系列可能是当时流传的谚语例如新增的下述一段话:“正月,一日鸡、二日犬、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各有所属,遇晴则所属吉,乡人多以是占之,又曰‘熟不熟且看正月三个六’ 亦以晴为宜 ”2 这段话中提到了“鸡日” 、 “犬日” 、 “人日”等,这反映的是神话传说中女娲造万物、以及第七日造人这一段话与汉东方朔《占书》中“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皆晴明温和,为蕃息安泰之候,阴寒惨烈,为疾病衰耗”的记载差异无大,且 63 年的《萍乡县志》尚无此记载在其他风俗方面则是《昭萍志略》在前者基础上新增了一些内容。

基于此,可以推测的是,这一系列春节习俗很有可能源自当时时代,在新兴媒体的作用下,从外传入萍乡鉴于时代更近且内容更丰,以《昭萍志略·风俗》对萍乡地区的普遍性习俗进行说明(括号中内容为该志新增) 春节从腊月二十四持续到元宵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扫屋尘,用米实豆腐祀灶, (曰“送灶神” ,俗云“糖粘灶神,口虑其奏人过失也” ) 除夕,换桃符、贴春联、扫坟墓、荐家庙,合家人鸡豚宴饮, (曰“团年饭”) ,夜烧枫蜡杂香、 (冬青树叶) ,围炉守岁,金鼓爆竹声至晓不绝, (俗称“除夕火,元宵灯” ) 元旦,鸡初鸣,中庭设香案、肃衣冠、展拜祖,讫卑者以次拜尊长,日出往来酬拜 (亲戚无疏近,新年必一人往贺,否则举谚语讥之曰:“新年不拜年,素日无往来” )(正月,一日鸡、二日犬、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各有所属,遇晴则所属吉,乡人多以是占之,又曰“熟不熟且看正月三个六” 亦以晴为宜1 《昭萍志略·例言》 , “今之修邑志者,动引国史为例”2 《昭萍志略·风俗》2015 级中国史 段蓝宇 405025515109二日烧牙祭神务早,惟工商家尚之,农家鲜有效之者 )上元,张灯自十三日起至十六日止,为竹马龙灯钲锽,导引入人家,兴以钱谓之代蜡。

至元宵,暗室皆燃灯,谓之照虚耗,夜静妇女于灶前迎筲箕神,问生育及休咎上述记载中,体现的正是萍乡地区春节的普遍性习俗小年“扫屋尘” 、除夕“换桃符、贴春联、扫坟墓” 、吃“团年饭” 、大年初一走亲访友、元宵灯节等,皆为此类当时的新时代中,又有“工商家尚烧牙祭神”这种新的习俗传统习俗,在萍乡人的饭桌上体现得较为明显扣肉、羊肉、鱼块、酱鸭、烟笋、鲜虾、肠肚等是酒席必备菜肴家中宴请,菜的数量也很重要,数字“4”和“8”尤为忌讳 “排场” 、 “面子”是大江南北通行不悖的习惯近年来国家主流价值观中“勤俭”的提倡,或许会对这一习俗造成一定的影响上图 街头写春联与年货市场左图 现代家庭团年饭(作者自摄)在现代的春节活动中,建国以来,旧的习俗逐渐被遗忘,办年货、压岁钱、团年饭、拜年等成为新年惯例随着科技和交通网络的发展和进步,看春晚、抢红包、拜年、外出旅游等又成为新的时代宠儿春节越来越成为一个普通的假期,面对这样的情况,也有不少人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了旧的习俗正在以新的方式呈现出来,传统正在受到变革二)独特性的习俗2015 级中国史 段蓝宇 405025515109萍乡地区的一系列文化特色,主要是流离于官方正统之外的一部分,在春节期间表现得比较突出,在老一辈人中尤为流行。

其中以萍乡傩、打春锣、张相公信仰和佛道参拜为甚1.萍乡傩萍乡被誉为“中国傩文化之乡” ,傩文化三宝(傩舞、傩面、傩庙)遗存极为丰富萍乡傩据考是一种本土原生文化,起源较早 1据称萍乡历史上“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 ,可见其发展之盛其傩活动“一年一度,平日禁跳,只在春节盛装上演” 2据《萍乡县志》所载:“立春先日,乡人舁傩神集于城,俟官迎春后,即逐疫于衙署中及各民户 图左 傩庙(网络)图下左 傩面(自摄)图下右 傩舞(网络)萍乡傩俗称“仰傩神” 、 “耍傩神”或“耍傩案” ,正月初一傩班子弟拜宗祠及傩庙在此期间,初二净身洁手、穿戴服装面具,出庙“行傩” ,至正月十五“收傩” ,俗称“封洞” 在此期间道士打蘸,掌案“拗诀” ,演傩达旦;节目有唱有念,与“扫堂”驱邪功能有别,多为祈求来年庆吉平安、人畜兴旺和五谷丰登 ②萍乡傩在城中已实属少见,主要留存于乡间2007 年,萍乡湘东傩面具雕刻艺术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打春锣关于萍乡春锣的起源,其“可溯之源长,可循之史短” 3据考证,从传统1 罗小燕、吴芳, 《萍乡傩文化源流与价值分析》2 龚国光, 《赣地春节传统民俗内涵与民族文化意识》3 刘薇, 《萍乡春锣起源探究》2015 级中国史 段蓝宇 405025515109春锣唱本来推测,萍乡春锣最早出现于清代中叶,主要源自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农为国之根本,为了稳定农业生产活动,将二十四节气等编入春锣曲目,由春锣艺人挨门串户报春,提醒农户开始农事活动春锣的表演形式具有一定的特色,由一个演唱者用红绸在腰间系一面小鼓,鼓边挂一面小锣,一手持鼓签,一手持锣锤,一边敲动锣鼓节奏,一边用萍乡方言演唱比起萍乡傩而言,春锣的发展更为迅速,音像制品、广播电台、赶集市场随处可见其身影3.张相公信仰与佛道参拜萍乡地区主要有三大信仰,佛教、道教以及张相公佛教自不必多论;道教在萍乡地区较为兴盛,武功山即为道教名山;张相公则是萍乡本土发展壮大的民间信仰,从村落神发展为区域神春节的道教活动鲜有听闻佛教的新年参拜比较盛行,在萍乡主要有宝积寺、永昌寺等,其中宝积寺为千年宝刹,建寺于五代后周以前 1,近代经住持怀善法师发展壮大上图 宝积寺与信众敬香礼佛(自摄)张相公信仰由来已久其人为明万历人,因其“以术济人,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此地当疫……乃以身试之,卒以暴亡” 2,后当地人于崇祯二年兴建三侯庙祭祀其人历经神化,有“除蛟” 、 “逐疫” 、 “救婴”等功绩,又屡屡灵验,最终成为当今萍乡最普遍的信仰之一三侯庙最热闹、最隆重的活动是正月十五的巡神赛会, “每年新正初八日,新老会首来庙议办纪念,由庙祝备酒二席” 3。

除此之外,三侯庙的新年参拜和捐款也是络绎不绝三、小结1 《萍乡县志·祥异》 , “五代周显德时,城南梵林寺有祥光忽见,累日不散,闻于朝,赐额‘宝积寺’ ”2 《昭萍志略·坛庙》3 朱钦胜, 《区域社会与民间信仰——萍乡张相公信仰的初步考察》2015 级中国史 段蓝宇 405025515109王铭铭在其《逝去的繁荣》一书中,对泉州地区的民间“迷信”文化与官方“主流”文化的博弈作了一番论述民间文化最终落败,然而并没有就此逝去,依然顽强地生存在它根源的土壤中萍乡地区的春节特色习俗,并不能完全褪去所谓“迷信”的外衣,它们以“信仰”的形式与官方进行合作,在春节这一年一度的狂欢性仪式活动中发展壮大只是这一次,传统习俗面对得更多的不是来自官方的挑战,而是“年味越来越淡”的现实,是来自其受众,也是它们根源的土壤的冲击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 1978 年的 27.9% 缩减至 2014 年的9.2%1,且其比重越来越小春节发迹于农闲时分,农业是传统春节立足的基础,这基础的重要性正在减弱,而最终将只维持在一定的水平线上现代化和科技发展的作用下,群众随时可以自由狂欢,而不需要等到这一特定的时刻,狂欢已经成为了一种日常。

春节习俗因其周期性和时效性,虽然稀罕难得一见,许多传统的仪式性活动,难免易于失传也淡出人们的视野萍乡地区,因其重要的交通区位,交通十分便利,其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特定时期相聚的欲望,还在起作用的,是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倡导和根植在骨子里的回忆没有参与者,春节习俗也就谈不上娱人了1 2015 年中国统计年鉴2015 级中国史 段蓝宇 405025515109参考文献:1. 龚国光.赣地春节传统民俗内涵与民族文化意识[J].2. 萍乡县志.同治十一年本.3. 郑锐达.宗族的形成与户籍的关系——江西萍乡个案研究[J].4. 刘洪辟.昭萍志略.5. 罗小燕,吴芳.萍乡傩文化源流与价值分析[J].6. 刘薇.萍乡春锣起源探究[J].7. 朱钦胜.区域社会与民间信仰——萍乡张相公信仰的初步考察[J].8. 2015 年中国统计年鉴.段蓝宇2016/2/16。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