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唯识学认知理论现代心理学解析讲义.docx

鲁**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8.74KB
约12页
文档ID:532775207
唯识学认知理论现代心理学解析讲义.docx_第1页
1/12

唯识学认知理论现代心理学分析讲义本文收录于普门学报: 第十八期/论文唯识学认知理论的现代心理学分析林国良(上海大学副教授)唯识学包括着丰富的心理学内容,但唯识心理学的基本范围,既有与现代心理学的范围同义的一面,也有与后者不尽同样之处且 有些唯识心理学的范围,其涵义十分隐晦,十分难懂,故而本文拟将唯识心理学的认知范围与现代心理学的相应范围作一比较研究,进而指出这些范围的现代心理学意义一、六识想心所认知功能论唯识学将心理范围分为二大类,即心与心所心 包括八识,其中前六识大体与现代心理学的五种感觉以及意识相仿心 所的全称是心所有法,指依靠心而生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的各种心理功能传统唯识学的研究,虽也说了然心所的各种功能,但忧如对之重视不够,而更多地侧重于心识的功能,比方说前五识相当于五种感觉,而第六识相当于意识但上陈说法若是真能完满成立,那心所就成为没关紧急致使完满节余的东西了而 事实上,心所的作用其实不是这样不足轻重,特别是遍行心所,它们永远陪同着各种心识的生起而生起,与心识共同发挥作用,形成了各种心理功能比方,自康德始,近现代西方心理学关于心理活动范围的流行见解素来是知、情、意的三分法;而在唯识学中,正是遍行心所中的想、受、思三种心所与六识的结合,形成了唯识学的知、情、意三分说。

因 此能够说,走开了各种心所,心识其实不能够独立成为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范围在认知范围中,想心所是唯识学认知理论中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范围,须认真分析 一)前五识相应想心所的功能想心所,《成唯识论》对其的定义是:「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各种名言为业」即「 于境取像」是此心所的特色,进而用语言进行表达是此心所的作用所 谓「于境取像」,就是对认识对象形成影像,换言之,就是完成对认识对象的认知活动但认知活动是一个特别复杂的过程,想心所终归在其中起何种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些对想心所的现代讲解台 湾佛光山的《佛光大辞典》认为,想心所相当于见解及知觉吴汝钧先生的《佛教大辞典》释想心所为想象、表象(该辞典释「想错乱」为「表象、想象作用的错误」)方 立天先生的《佛教哲学》释想心所为思惟活动,其作用是形成各种名言见解上 海词典初版社的《宗教词典》认为「想心所相当于感觉、知 / 觉、表象、见解等」但上述认知范围在现代心理学中都有其特定的内涵,是互不同样的见解故而对想心所的理解不应停留在抽象的说法上,而应作更为认真的分析先看看现代心理学中上述认知范围的含义「知觉是人对客观环境和主体状态的感觉和讲解过程这个过程不但与某一种感觉相联系,而且经常是视觉、听觉、肤觉、动觉等共同活动的结果。

」[注 1] 感觉与知觉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感觉是人对客观事物基本属性的反响,知觉是人对事物整体的反响看到一个物体的红颜色是感觉,而看到一个红色的苹果则是知觉」二 、「感觉的产生取决于客观刺激的物理特色,同样的客观刺激会惹起同样的感觉,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主体的态度、知识和经验」[注 2]上述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如用唯识学的术语来分析,大体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感觉属现量认识;而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进步行的综合,且拥有主观特色,所以是比量的认识此 外还可补充一点:认贴心理学家的试验表示,若是让一个人看屏幕上投射的字母E,若是投射时间很短,比方一毫秒,那么这个人就不会看到什么,这说明知觉不是瞬时的;投射时间长一点,比方五毫秒,那么这人就会看到某种东西,但不知是什么,这说明知觉产生了,但鉴识还没有产生;若是投射时间长度足以令人看出这个字母不是O或Q,但看不出是E还是F或K,那么这个人就产生了部分的鉴识[注3]上述试验足以证明,知觉是比量的认识依照上述结论,我们能够对想心所进行分析首 先,想心所是遍行心所,八识都有想心所与之相应,这里我们只谈论六识的想心所其中,与前五识相应的想心所,由于五识可是现量活动,所以其想心所也应可是现量活动。

这 样,与五识相应的想心所就不能能形成知觉、表象、见解等认知功能,而只能形成感觉这一认知功能一 般把感觉抽象地看作是五识的功能,而本文对此说法想作以下补充:一、五识不能能独立地形成感觉,由于八种识的基本功能都是「了别」,在这一基本功能上八种识是没有区其余(除了粗了别与细了其余差异),所以五识只有与想心所一起,才能形成五种感觉二 、想心所是遍行心所,五识生起时,必定有想心所与之陪同,想心所在此的作用正是与五识共同形成五种感觉,否则的话,想心所就成为节余之物想 心所的作用是构成各种感觉的图象,知觉等认知范围正是对这类感觉图象进行进一步认识的产 物二)第六识相应想心所的功能与第六识相应的想心所,能够形成知觉、表象、见解等认知功能先看看上述心理学范围表 象,也称意象,指物体并没有表现在前时脑筋中出现的该物体的形象,可分为记忆意象与创立意象知觉则为物体表现在前时脑筋中出现的该物体的形象而见解是在感觉与知觉基础上产生的对事物的概括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响,见解是以词来表示的再分析一下想心所关 于想心所的种 ,《集异 足 》卷十一指出:「云何想?答: 所有想,若 去、若未来、若 在⋯⋯,如是所有,略 一聚, 名想 。

」里, 去想与未来想, 然不属 量,故而不能能与前五 形成感 ,而是与第六形成表象其 中的 去想相当于 意象,未来想能够是 造意象;而 在想, 地 ,可与第六 形成知 ,但下文 此 要再作分析再者,《成唯 》 想心所的作用就是 事物 行 言表达, 也可是与第六共起的想心所的作用,与前五 共起的想心所并没有此功能, 一作用就是形成见解《瑜伽 地 》卷五十五曾将想心所分 二 :「一随 想,二言 随眠想随 想者, 善言 人天等想言 随眠想者, 不善言 儿等 ,致使禽 等想」 里,「随 想」相当于能形成见解的想心所, 是一般的人与天(六道众生中的天道众生)等的想,因 他 能用 言来表达想法而「 言 随眠想」相当于能形成知与表象的想心所, 儿与 物等不能够用 言来表达想法,所以不能够形成见解,只能形成知 与表象当 然, 里所 的形成见解或形成知 、表象,都是想心所与第六共同作用的 果,原由如上所述,想心所不能能独立活 ,而第六 生 也不能能没有想心所陪同但关于知 在唯 学中 范围的确定, 非易事如 前所述,知 是物体呈在前 中出 的 物体的形象;所以,或 能够 地 ,当第六意 当前事物 行思惟活 ,与之相 的想心所就是知 。

但仔 地分析唯 学的意 学 能够看到,唯 学将意 分 四种:五俱意 (也称了然意 )、定中意 、独散意 、梦中意 那么,可否四种意 及其想心所都形成了知 ? 四种意 行分析四种意 中,梦中意 可 入独散意 ,独散意 指 事理或 去、未来 象的思惟,所以独散意 及其想心所的活 ,不吻合 代心理学的知 定 定中意 是 禅定境地的意 ,是 量活 ,所以定中意 及其想心所也不能能形成知 最后 有五俱意 五俱意 是指与五 共同 生的意 ,所以当五 面当前事物 ,五俱意 也面 当前事物,故而与其相 的想心所大体吻合知 的定但 一步分析,五俱意 又可分 五同 意 与不同样 意 ,前者是指与五 共同 生并 取共同 象的意 ,是 量的;后者是指与五 共同 生但 取不同样 象的意 ,是比量的或非量的五同 意 及其想心所,因 是 量的 ,故而只属于感 范围此 附 明一个 ,即真切的感 活 上已 由五 及其想心所完成,那么,五同 意 及其想心所的感 活 在范围 置上可否 得重复?里,唯 学 五俱意 与五 的关系,作出 明,指出五俱意 有帮助引 五生、使五 的感 功能加 等作用而 真切吻合知 定 的, 是五俱意 中的不同样 意 及其相 的想心所,它 是以感 基 行的更 深入的 知活 。

二、唯识学认知过程论(一)认识的惹起在唯识学的认知理论中,认识的惹起依靠于两个遍行心所:作意心所与触心所这两个心所中,作意心所虽有与现代心理学的「注意」见解相仿的一面,但也有其唯识学的特定含义;而触心所则完满部是一种唯识学意义上的心理范围作意,即警备的心理,其一般含义是提起注意,同时此心所也有特定的唯识学含义唯 识学认为:识(包括心所,下同)都是从自己的种子生起作 意心所的作用就是使识从种子状态警备而起,将识引向认识对象,使识最后从种子(潜藏功能)转变成现行(现实活动)唯识学认为识的生起必定有作意先行,所以作意是遍行心所触心所是唯识学特定的一种心理范围唯识学认为:识的生起,其因(主要条件)是自己的种子,其缘(协助条件)是根与境在识(认识主体)、根(认识体系)、境(认识对象)三者会合时,有触心所产生,此种触的心理作用同时也对上述三者的会合恩赐了力量其 余的遍行心所(受、想、思)也能依之而产生现 以听觉为例来说明此认识过程:当声音传到耳根(听觉体系)时,如有作意心所活动,即惹起注意,此时第八识中的耳识种子就能产生现行活动,即听觉功能能产生听觉活动;同时作意心所引导听觉趋向耳根,并与耳根、声音会合,当三者会合时,有触心所产生,同时这触心所又反过来加强了三者的和合,此时就有耳识(即明显的听觉)产生。

但 此时的听觉是一种直觉,要对其分辨、思惟,则有待于第六意识的介入所以,触与作意都是拥有唯识学特定含义的心理范围,在唯识学的认知理论中,这两个心所是认知活动的初步感 觉由这两个心所惹起,独散意识也同样由这两个心所惹起二)感觉的内容五识及其作意与触心所惹起了感觉,五识及其想心所形成了感觉,这就是唯识学的感觉形成过程理论但五识及其想心所终归认识到了什么?或许说,感觉的内容终归是什么呢?这涉及到此后知觉、表象、见解等一系列唯识学认知过程的形成理论,所以第一须辨明第一能够说明这样的一个结论:五识只能认识实法那 么,什么是实法呢?这是唯识学的一个特定见解即唯识学如按胜义谛来说,是将所有事物都看作假而非真;但如按世俗谛来说,则将事物分为实法、假法与非实非假之法第一,若是按胜义谛来看,则人间所有事物都属假而非真,此时的依照是永远不变性或独立存在性按 唯识学的说法,所有事物都是依他起性,并没有永远不变性,即使唯识学所说的八识也是这样,也不能够执着为实有如《 成唯识论》卷二指出:「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切有为 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切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所以,若是将识执为「真切有」,那也是法执。

这是法相唯识宗与大乘其余宗的见解相一致之处,即所有事物都是假有,如《金刚经》所云:「所有有为法,如海市蜃楼,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 以人间所有事物都是假有,而与所有事物之「假」相对的「真」,指真如,只有真如拥有永远不变性至 于真如仅是理,还是万物的本体,则法相唯识宗与大乘其余宗又有分歧即法相唯识宗仅将其视为理,而禅宗等其余中国大乘佛教宗派则更将其视为能生万物的本体其次,如按世俗谛来说,唯识学的基本见解是:识外法(即外境)无,识内法(即内境)可有如《 成唯识阐述记》所说的:「识内可有,有似法故,但识外无」但识内法虽可有,却其实不是都是实有在「 外境无,内境可有」的前提下,唯识学又对内境诸法的假实作了区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