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虚词连 词定义:连词是连接 词、词组或句子,帮助 表示所连各语言单位 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 辑关系的虚词特点:副词、介词、 助词分类:可分为联合 和偏正两大类联合关 系可细分为并列、承 接、递进、选择等;偏 正关系可细分为转折、 让步、假设、条件、因 果等组成:古代汉语常 用的连词有:“与、及、 而、则、且、况、但、 抑、虽、然、苟、倘、令、第令、藉使、之维 o并列连词有:“与、 及(暨)、而、以、且、 且……且、既……且” 等,可译为“和、又、 同、并且、边……边、 又……又”等它们所 连接的两个(或两个以)语言单位是平等 的、不分主次的,可以 互换位置而句义不变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游》)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 共叔段《左传郑伯 克段于鄢》蚕丛及鱼凫,开国 何茫然蟹六跪而二螯先生且喜且愕,舍 狼而前连接名词和形容词承接连词有:“斯、而、遂、乃、即、 因、则、于是、然后” 等,可译为“就、便、于是”等它们所连接 的两个语言单位表示 动作行为是先后(在时 间上)相承、连续发生 的如知其非义,斯速 已矣,何待来年?(《孟 子•滕文公下》)项王曰:“赐之彘 肩!”则与一生彘肩。
《史记项羽本纪》拔剑切而啖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于是饮酒乐甚,扣 舷而歌之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相如因跪请秦王连接动词 递进连词有:“而、且、况、犹、 何况、而况、况于、 尚 况 、非惟……亦……、非 独……亦……”等,可 译为“并且、何况、不 仅 还 、尚且……何况……”等它们所连接的两个语 言单位,在语势语义上 有轻重之别,后一部分 都比前一部分语义更 进一层臣之壮也,犹不如 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已蔓草犹不可除,况 君之宠弟乎?且庸人尚羞之,况 于将相乎?《廉颇蔺相 如列传》布衣之交尚不相 欺,况大国乎?微独赵,诸侯有在 者乎?臣死且不避,卮酒 安足辞?连接两件事选择连词有:"或、 若、如、抑、将、宁、 且、非……则……、与 其……熟若……、 宁……不……”等,可 译为“或、或者、是 还是……、不是……就 是……、与其……不 如……、宁可……也 不……”等它们所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所 表示的事物是不能共 存的,只能从中选择一 个人或益之,人或损 之,胡可得而法天之苍苍,其正色 也,其远而无所之极 也?非死即徙尔,而吾 以捕蛇独存宁诛锄草茅以力 耕乎?将游大人以成 名乎?安见方六七十如 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先进》)黄帝人也,抑非 也?(《礼记・五帝德》)宁为玉碎,不为瓦 全。
连接两件事因果连词有:“而、 以、为、由、故、以故、 是故、是以、是用”等, 其中“以故、是故、是 以、是用”是由介宾结 构凝固而成,可译为 “因为、因此、所以" 等它们所连接的两个 语言单位,一个表示原因,另一个表示产生的 结果晋侯秦伯围郑,以 其无理于晋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野芳发而幽香,佳 木秀而繁阴则有去国怀乡,忧 谗畏讥……感极而悲 者矣故木受绳则直,金 就砺则利由所杀蛇白帝子, 杀者赤帝子,故上赤 《史记高祖本纪》其言不让,是故哂 之《论语先进》是故圣益圣,愚益 愚息师大败而还,君 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左传•隐公十一 年》)前因后果假设连词有:“而、则、且、如、若、 向、苟、倘、诚、令、 设、使”等,复合连词: 如使、如令、向使、向 令、若使、若令、设使、 设若、第令、藉使它 们所连接的两个语言 单位,一个表示假设的 条件,另一个表示推断 的结果可译为“假如、 如果”等若不能,何不按兵 束甲北面而事之苟以天下之大而 从六国之故事人而无信,不知其 可向使三国各爱其 地,刺客不行,良将犹 在虏多且近,即有 急,奈何?设以炮至,吾村不 翁粉乎?使人之所恶莫甚 于死,则凡可以避患者 何不为也。
将军诚能命猛将 统兵百万,与刘豫州协 力同心 (赵太后曰)苟无 岁,何以有民?(《战 国策・赵策》)向不出其技,虎虽 猛,疑畏卒不敢取柳 宗元《黔之驴》)设使国家无有孤, 不知当几人称帝《三 国志•魏书・武帝纪》)让步连词有:“虽、虽然、纵、即” 等,可译为“虽然、纵 然、即使”等它们所 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 前者表示姑且承认的 事实,后者表示在前者 所表前提下产生的结 果虽与之具学,弗若 之也《孟子・告子 )(虽然)小大之狱,虽不能 察,必以情《左传・庄 公十年》)诸侯之礼,我未之 学也虽然,吾尝闻之 矣《孟子•滕文公 上》)虽然,公输盘为我 为云梯,必取宋《墨 子•公输》)纵江东父老怜而 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 项羽本纪》)转折连词有:“而、则、然而、然 则”等,可译为“可是、 但是、去等它们所 连接的两个语言单位, 前者说一个意思,后者 再说一个与前者相反 或相对的意思青取之于蓝,而青 于蓝黔无驴,有好事者 船载以入,至则无可 用然得而腊之以为 饵,可以已百病问今是何世,乃不 知有汉,无论魏晋主次分别,转折后 面的内容是主要内容止匕外,还有偏正连 词,连接状语和中心 词;目的连词,连接的 前者表示手段或方法, 后者表示要达到的目 的。
下面讨论几个比 较重要的连词第一、一般是连接 体词(名词、代词)或 体词性词组,组成联合 结构,表示并列关系, 可译作“和”蜩与学鸠笑之 曰:“我决起而飞,” 《庄子逍遥游》畦留夷与揭车兮, 杂杜衡与芳芷屈原 《离骚》第二、有时也连接 谓词性成分,表示选择 关系,可译为“或者” “还是”杀人以梃与刀, 有以异乎? ”第三、可以连接分 句和分句,构成并列复 句,表示选择通常与 其他虚词配合,构成“与……不如”其・・・・・・不如” “与其……孰若”等格式, 可译为“与其……宁可(不如)”与”字用作介 词,它前后的成份不是 并列的,而是和它后面 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 在句中作状语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 勺《左传庄公十年》夸父与日逐走《山海经夸父逐日》两例中“与之”“与日”作状语修饰 后面的动词介词“与”的宾语 也可以省略例如:独守丞与战谯门 中《史记陈涉起义》 “与”后省略代词“之” TV-; A一、而:连词“而”的用 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用在联合结 构里,连接形容词、动 词或形容词性、动词性 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 或行为的联系例如: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入而徐趋,至而自 谢《战国策触龙说 起太后》“而”字还可以连 接两个主谓结构,表示 两件事情的联系。
例 如:任重而道远《论 语泰伯》故令尹诛而楚奸 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 易降北《韩非子五 蠹》在古代汉语里,“而”字一般不连接名 词或名词性词组《荀 子劝学》“蟹六跪而 二螯",“而”字所 以能连接“六跪” “二 螯”,是因为它们在这里用作谓语而带有描 写的性质第二,“而”用在 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 和谓语动词,意思上往 往是顺接,前后语意相 承,不是并列的,也没 有转折的意思例如:一鼓作气,再而 衰,三而竭《左传庄 公十年》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第三,“而”字用 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 语和谓语,在意思上是 一种逆接有时候表示 似乎不应有而有的事例如:先生独未见夫偻 乎?十人而从一人者, 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畏之也《战国策& 策》“而”是古代汉语 里用得很频繁的一个 虚词,它的各种用法在现代书面语言里仍然 广泛地沿用着三、“且”既是副词,又是连 词用作副词有“将要、 将近、暂且、姑且”等 意思,在动词或数词前 作状语;连词“且”只起连 接作用,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且”的具体用 法:第一、在并列关系 的谓语成分中,连接形 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同 时具有两种属性或存 在两种状态,译作“又……又……”;连接动词和动词,译作“,边 ,边……”。
河水清且涟漪第二、用在一句开 头,连接分句与分句或 段落与段落,表示意思 上更进一层,译为“并 且” “而且”“况且”等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 疲第三、用在偏句主 语后,以作陪衬,说明 另一事情程度更严重, 以引起后面正句的进 层推论,这种推论又多 用反问来表达且” 可译作“尚且”臣死且不避,卮酒 安足辞?第四、用在后一分 句的开头以与前一分 句相连接,表示在两项 或多项之间作一选择, 译作“还是”则,然四、贝1]连词“则”的用法 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表示两事 在时间上相承,有“就” 或“便”的意思例如:战则请从《左 传庄公十年》闻令下,则各以其 学议之《史记秦始 皇本纪》第二,表示因果 联系有“那么”或 “那么就”的意思风之积也不厚,则 其负大翼也无力《庄 子逍遥游》民贫则奸邪生 晁错《论贵粟疏》第二, 表示假设, 有“如果” “假如” 的意思时则不至,而控於 地而已矣《庄子逍 遥游》项王乃谓海春侯 大司马曹咎等日:“谨 守成皋!则汉欲挑战, 慎勿与……”《史 记项羽本纪》第四,表示发现 有“原来已经”的意思公使阳处父追之,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使子路反见之。
至 则行矣《论语子路 从而后》“则”和“而”的区别:( 1 ) “则”今义 是“就” , “而”今无相 当词 2 ) “则”重在 表示连接项的先后相 承, 连接项之间有顿挫 的意味; “而”却重在 过递, 连接项之间是连 贯的 3 )“而” 连 接项之间的关系可以也可以是相“则”连接项之间的关系却只能是 前后相承的,不能相 反五 、虽,虽然连词“虽” 一般表 示事实让步,译为“虽 然”十五岁矣,虽少, 愿及未填沟壑而正之《战国策触龙说起太 后》谚曰:“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此言虽 小,可以喻大也《史 记李将军列传》有时还可以兼有“假使”的意思,是假 设的让步,译为“纵”“纵然” “即使”虽有槁暴,不复挺 者,鞍使之然也《荀 子劝学》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噩〉〉六、然、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