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五大作家简介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1.14KB
约4页
文档ID:38022316
五大作家简介_第1页
1/4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 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 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 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 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 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 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 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 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 万字的作品 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 、 《赵子曰》,《二马》、 《猫城记》、 《离婚》、 《牛天赐传》 、 《文博士》、 《骆驼样子》 、 《火葬》、 《四世同堂》 ,《鼓书艺人》 、 《正红旗下》 (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 , 《我这一辈子》 ,短篇小说集《赶集》 、 《樱海集》, 《蛤藻集》、 《火车集》、 《贫血集》,剧本《龙须沟》 、 《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 《老舍散文集》 、 《老舍诗选》 、 《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 习俗时尚, 运用的群众口语, 都呈现出浓郁的 “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 《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 取材较为宽广, 其中的 《柳家大院》 、 《上任》、 《断魂枪》 等篇各具特色, 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 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 1936 年 10 月 19 日〕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 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 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 、 《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 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 ,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 年 5 月,首次用 “鲁迅” 的笔名, 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 年到 1926 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 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 、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 1921 年 12 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 年 8 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 年 1 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27 年 10 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 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0 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 年到 1936 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 《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 《伪自由书》 、 《准风月谈》 、 《花边文学》 、 《且介亭杂文》 、 《且介亭杂文二编》 、 《且介亭杂文末编》 、 《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 、 “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 《莽原》、 《语丝》 、 《奔流》、 《萌芽》、 《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 、 《汉文学史纲要》 ,整理《嵇康集》 ,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 《古小说钩沈》、 《唐宋传奇录》 、 《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 年 10 月 19 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 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 年出版《鲁迅全集》 〔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 《鲁迅译文集》〔十卷〕, 《鲁迅日记》 〔二卷〕 , 《鲁迅书信集》 ,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 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 杂文共数十篇 〔首〕被选入中、 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 《阿 Q 正传》 、 《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 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他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 《动摇》、 《追求》和《虹》 ,遂拿起小说家的笔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 《林家铺子》 、 《春蚕》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 《锻炼》等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 建国之后, 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 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

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1981年辞世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我们从《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里可以看得分明这部写于70年代并未经最后修饰的草稿,它的巴尔札克、托尔斯泰式的叙事, 精细的环境与人物服饰描摹所流露的旧说部的笔趣,是再明显不过了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说,直至80 年代现代派的先锋小说兴起,一种更偏于个人内心的新一代叙事风行于世这并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纪绝大部分时间所充任的,也是这种“新兴”作家的角色绕开茅盾是不成的,试图把一个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样不成另外,每一代的文学承传是“积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对上一代“狂轰乱炸”,采用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阿Q”方式,到头来你会发现手中仅剩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们永远要为获得现代知识的ABC 而缴纳昂贵的“学费” 实际上,后现代派的作品与评论,并没有把现代派的一切都扫荡干净呀!现代派对写实派也不像人们想的是扫地出门我们今天读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们“寓言”式的结构的同时,会觉得故事、环境、人物这些小说的基本因素仍然活泼泼地存在着,它们只会变形, 而不会彻底消失。

茅盾小说的意义正在这里巴金(1904~)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 1920 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 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 1927 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 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 年到 1937 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 中的《家》 ,以及《海的梦》、 《春天里的秋天》 、 《砂丁》、 《萌芽》 ( 《雪》 ) 、 《新生》、《爱情的三部曲》 、 ( 《雾》 、 《雨》、 《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 《将军》, 《神 ?鬼? 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 《忆》、 《短简》等散文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 被鲁迅称为 “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 《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 ) ,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 、 《小人小事》 ,散文集《控诉》和《龙?虎 ?狗》等。

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 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 《第四病室》 ,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 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 、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 、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 、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 《创作回忆录》等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 卷《巴金文集》内,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 年起陆续出版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 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冰心( 1900~)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 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 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 、 《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 1921 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 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 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26 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著有散文《南归》、小说《分》 、 《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